分享

读《资治通鉴·汉纪十》(七)

 liuhuirong 2020-01-16

读《资治通鉴·汉纪十》

(七)


  是岁,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征召明世务,精通圣贤治国之道的人才)者,县次续食(沿途官府供应食宿),令与计(计吏)(结伴而行)

半民:又一次“求贤令”。
  菑川人公孙弘对策(答对策问)曰:臣闻上古尧、舜之时,不贵爵赏而民劝善(不重视官爵行赏而百姓向善),不重刑罚而民不犯(不严刑峻法而百姓并不违反),躬率(领导者亲身表率)以正则遇民信(对待百姓讲信用)也;末世贵爵厚赏而民不劝,深刑重罚而奸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末代统治方法相反,而效果很差,是因为其身不正,不讲信用)。夫厚赏重刑,未足以劝善而禁非,必信而已矣(可见赏罚不是关键)。是故因能任官,则分职治(因才而用);去无用之言,则事情得(摒弃虚言);不作无用之器(不做无用的器物,节省民力),则赋敛省;不夺民时,不妨民力,则百姓富;有德者进,无德者退,则朝廷尊(尊贵,威严);有功者上,无功者下,则群臣逡(音:群,因有顾虑而知道进退);罚当罪,则奸邪止(被制止);赏当贤,则臣下劝(劝勉)。凡此八者,治之本也。故民者,业(有事可做)之则不争,理得则不怨(合理解决问题),有礼则不暴,爱之则亲上(亲附皇帝),此有天下之急(紧要)者也。礼义者,民之所服也;而赏罚顺之,则民不犯禁矣。

半民:公孙弘是儒生,故其对策,也都是儒家的老生常谈。什么爱民、亲贤、节用、正身等等都可以从《论语》中一一找到。
  臣闻之:气同则从,声比则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今人主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则气和,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故阴阳和,风雨时(风调雨顺),甘露降,五谷登(丰收),六畜蕃(繁殖),嘉禾兴,硃草(瑞草)生,山不童(秃),泽不涸(河水不枯竭),此和之至也。

半民:“和”是中国文化追求的最理想的境界。这是从人心内、身外、他人、自然、万物、天地全都能和谐相处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终究只是理想境界,几时可以达到呢?所以我说儒家从孔子开始,到孟轲、子思,乃至后代诸贤总是“天真的”,还是饱经挫折的辛弃疾说得好:“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实处。”

时对者百馀人,太常奏弘第居下(太常把公孙弘的策问列为下等)。策奏,天子擢(拔擢)弘对为第一,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

半民:太常也许是实事求是者,并不相信什么理想境界,认为这不过是“大言欺人”罢了。但汉武帝年轻,儒家是他思想的支撑,他有信心、有理想要把他的帝国达到公孙弘描述的样子。
  齐人辕固,年九十馀,亦以贤良征。公孙弘仄目(斜着眼睛看)而事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一定要依据儒学论事),无曲学(歪曲儒学)以阿世(逢迎当世)诸儒多疾毁(妒忌、毁谤)固者,固遂以老罢归。

半民:看来,辕固生虽年过九旬,还是没有后学公孙弘来的老练,是个地地道道抱着儒家经书的孔子,所以碰了一鼻子灰。他不明白,人家公孙弘也是句句不离儒家经典,却勾起了汉武帝的雄心,因而可以“混”到丞相的地位。

是时,巴、蜀四郡凿山通西南夷道,千馀里戍转相饷(千里转运给养)。数岁,道不通,士罢饿、离暑湿死者甚众;西南夷又数反,发兵兴击,费以巨万计而无功(劳民而无功)。上患之,诏使公孙弘视(视察)焉。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极力阐述西南没有实际用处),上不听。弘每朝会议(在朝廷开会议事),开陈其端(陈述事情的来龙去脉),使人主自择(让皇帝自己决断),不肯面折廷争。于是上察其行慎厚(为人谨慎厚道),辩论有馀(善辩),习文法吏事(熟习文书法令和具体的官府公务),缘饰以儒术(用儒家的思想加以修饰),大说之,一岁中迁至左内史。弘奏事,有不可,不廷辨(当廷争辩)。常与汲黯请间(单独见皇帝),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弘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先说好了,一旦有悖于皇帝,就改变原先而顺从上意)。汲黯廷诘(在朝廷公开责难)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不老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说坏话)弘,上益厚遇之(更加厚待)

半民:还真让辕固说对了,公孙弘就是个老滑头,可是没办法,刘彻就喜欢这样顺从自己的老滑头。怪不得有句俗话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看来这位儒者是叔孙通一路的儒者,是儒家和现实专制政治趋附、结合的产物,虽人格不咋地,但混世的本事却来的顺利,荣贵及身,发展到极致就是“八股”进士、举人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