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松鼠症需要破解吗? – 左岸读书

 转识成智了然 2020-01-17

文/豆蔻rainy

众所周知,松鼠以坚果为食,为确保一年四季都有食物,就进化出“藏匿”坚果的习惯。然而据统计,松鼠为过冬准备的各类坚果当中,至少有50%它再也找不到。这种收藏效率低下却对实际生产毫无帮助的特征被称为“松鼠症”。

没错,在信息爆炸时代,个体对知识的需求极度扩张,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松鼠症。囤积的各类素材挤爆了多个硬盘,却再也不会回看。删除太可惜,不删除却又占着硬盘空间。

为此,有人提出了断舍离的口号,呼吁我们少囤积,以需求为第一驱动力,需要时再去找相关的资料,不要盲目地堆砌对自己无用的资源。

此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在我看来,未雨绸缪乃是人忧患未来的天性,这本来就是人自我保护的生存智慧。囤积的行为不仅是求知欲的象征,更包含了人们对未来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期许。就像每年的新年书单,即使有一大票人很难按照进度严格执行下来,但人们还却依旧乐此不疲。我想,列书单最大的功效就在于提醒我们——还有一排我们已知的却还未阅读的书目在等着我们,下本看哪个随心情,总之都要完成的。囤积资料的道理也一样,这里包含着人们求知的需求。我们解决问题时,最好的办法不是简单地通过“阉割未雨绸缪的习惯”遏止需求,而是提升满足需求的能力。

也有人说,提高执行力可破解松鼠症的难题。谈到行动,我们又很容易陷入到一个误区,那就是松鼠症的根源在于我们太懒,执行效率低下。非也,非也,吾生之有涯,学海之无涯,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行动力只能帮助我们缓解只收藏不学习的焦虑,保证我们时时刻刻都有学习的错觉,却不能保证我们面对海量信息时仍然有“精力”去“消化信息”的动力问题。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人类的信息量翻了几番,古人与现代人的信息量相比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但相对于我们的信息需求,我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却没有提高多少。我认为破解松鼠症的最佳办法是:不但不需要减少囤积,相反我们要积累更大的信息量,形成个人数据库。或者说把松鼠症以建立个人数据库的方式坚持下去。

松鼠症表面上看我们的知识广度深度远远不够,囤积了大量信息,但再无翻阅的可能,甚至连我们自己都忘记自己曾浏览过这些信息,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松鼠症实质却是我们信息收集、存储的方式出现了问题。因为存储方式不成体系,在回过头来粗读只能挨个翻找,更不必谈精细地温习了。

用一套成体系的分类、定位、标签、关键词等手段将信息进行初步处理,降低处理和调取的难度,那么再次温习就成为可能,因为调取就是温习。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能记住每一个英雄人物的生平,但如果把他们的信息以一定管理体系存储到个人数据中,等到写文章时,我们就随时有大量的语料可供调取。调取的次数越多,我们对自己建立的图书馆就越熟悉,对存储材料的记忆也越深刻

在存储成体系的条件下,改变信息处理和调取的方式,也就是改变“学习”的方式。所谓掌握信息,就是掌握信息的方式和产生的价值,无论是社会文化知识、还是专业技能知识,这些都是信息会产生的价值(这里有语义语病,抱歉我找不到更佳的方式来描述);掌握信息的方式也不单指应试教育下的“学习”一种,用“调取”代替“非必要学习”,把知识融入到生活实践中去,也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

一个人存储、处理、调取信息的方式往往反应他使用信息的目的。一个人信息量的多少,不在于囤积了多少坚果,而在于掌握信息的多少。坚果之所以鸡肋,就在于缺少应用,看起来是“我们的”,实际上不是我们的,因为它不在我们的掌握范围之内。建立个人数据库随时调取也许是面对海量信息的办法,如果你有信息太多(本文将各类知识的范畴扩展到了信息),处理也处理不完的苦恼,不妨尝试一下改变使用信息的目的和载体,这将会为你打开一个新的世界。

左岸记:其实幸亏了松鼠忘了大半的坚果在森林的各个地方,才有了森林的生生不息,这也是取之于自然,又回馈于自然。我们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也是这样,想要什么,想学什么,尽管去收集,但收集起来不要随便乱放,不要让信息变得杂乱无章,那么这个整理的过程就是信息的处理过程,这个过程越细,那么对信息的把握就越强,信息的使用也就越方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