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右铭这种文学式样,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有警策、励志、教化的功用,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最初的“座右铭”,严格地说是无“铭”的,实为一种器物。在夏代,与大禹同时的贤士伯益以“满招损,谦受益”来言事喻理。大约战国时,青铜器铭文中始见劝诫文字,至秦汉铭物申鉴之风始盛,成为孕育座右铭文体问世前的催生婆。座右铭的母型为何器物,它的初型和定格有哪些故事――至今是人们茶余饭后乐道的话题。 座右铭的母型是欹器 座右铭起源于原始先民“以物为诫”的信仰习俗,虽然先秦以降已少见这种实物,典籍仅存零星记载(因此清代学者说“斯物形迹混沌”),但民国时期的学者章太炎、黄侃、刘师培等人认为,要寻找箴铭体文字的实物除借助典籍线索外,不妨在民间的遗风余韵中去突破,或者等实物出土则真相大白。这番话为研究者指点了迷津,也符合学术探索规律。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一座盛唐古墓发掘时,墓中有一横排六幅壁画。中间四幅是四位自励德操的人物。左边一幅画欹器,右边画一朴满,旁有一捆草,一卷丝。画面生动地再现了汉代人以“三宝”器物励志、警策的风俗。 说座右铭的母型是器物,当是有文献作依据的。史载,早于孔子二百余年的鲁桓公生前喜“欹器”,以此物喻理警策自己。他于公元前694年被齐襄公杀死后,鲁国人怀念他,为其建庙宇并将“欹器”供奉,供人祭祀。一次,孔子到鲁庙拜谒古贤,偶见神圣的殿堂中供奉一个尖底、鼓腹、小口的陶瓶,十分纳闷,向庙主持探寻究竟。这事的详细过程荀子作了记载。《荀子・宥坐》披露,孔子问守庙人:“此为何器?”对曰:“大概是君主放在座位右边用来警诫自己的一种器具。”问:“我听说这种放在座位右边的器具,空着的时候就倾斜,装入一半水就复正,注满则翻覆。”答:“然也。”孔子忙唤弟子“灌水试”。果然灌水一半,此瓶能摆正,灌满水则翻倒,空着的时候呈倾斜状。孔子喟叹:“唉!哪有满而不翻的呢?”子路接问:“有什么能保持‘满而不倾’之法?”孔子说:“自己聪明智慧,可要表现愚钝一点;功业覆盖天下,要有谦让的态度;有济世的勇敢和力气,要保持怯弱的样子;拥有巨大的财富,不可贪得无厌。”孔子取“欹器”说事,恰与后世座右铭的功用相吻合。这段记载见于信史,从一侧面说明,孔子生活的年代,他已经不知“欹器”为何物,恰好佐证座右铭是脱胎“以物为诫”的习俗。 鲁桓公庙里的欹器后来失传了。汉代的张衡、南朝的祖冲之等人都曾仿制过,可惜仿制的欹器后来毁于兵燹。 1951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的仰韶古文化遗址中,发现一个“仰韶尖底瓶”,现珍藏于三门峡市博物馆内。经考古鉴定,认为是仰韶先民汲水、贮水的器物――汲水瓶。它口小、腹鼓、底尖,成“尜”形。实验时空瓶放置是倾斜悬于水面,水至半满,则重心下移,瓶自行端正浮于水中;若注满,整个瓶覆沉水中。这个物理现象被5000年前新石器时期的先民所发现,并引发联想,取此物放于座右作警诫物,勿忘“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审视这个欹器和摆放座右的安排,令人隐约看到了早在5000年前座右铭的影子。 社会发展进入殷商时代后,存世的甲骨文中就有一个状若双手捧一尖底瓶的倾斜状文字。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考证,“该字为‘宥坐之器’,读‘欹’音”。 何谓“宥坐”?这“宥”是“右”的通假。古时二字为“匣母,之部”,属“匣母双声,之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历代《荀子》注家注“宥坐”,均言“宥与右同,言人君可置于座右以为诫也”。 综上缕析后可以确定,座右铭的母型是由欹器――5000年前仰韶先民的汲水尖底瓶――演变而来的。 座右铭“由物而铭”的过渡 西汉开国后,国家统一,政权稳定,社会生产恢复,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出现新气象。在这一背景下,文人的精神面貌随之振奋。史载,公孙弘擢升为丞相,上任时乡贤邹长傅送他“三宝”寄予厚望。“三宝”即生刍(野草)、卷丝、朴满(即储蓄罐的原型)。公孙弘谢答。邹长傅当众说:“生刍一束,借《诗・小雅・白驹》言,‘生刍一束,其身如玉’,愿君洁身自好;丝,细微之物,积之可如丝,如绳,愿能积小善而成大事;朴满,这存货之器,可入不可出,一旦货(钱)满就被打破,愿君不要聚敛无度,睹物思诫焉!”这代表乡亲的临别赠物,公孙弘置于案边作官箴有年。 从公孙弘以“三宝”作官箴之物的史事看,西汉初年“宥坐”的警诫物,仍然是不著铭文的。 东汉时期,书法家崔瑗自制“书于座右以自警诫之词”,类同今制的座右铭文体从此问世了。 崔瑗字子玉,涿郡(今河北)安平人,年少时即抱负宏远,矢志笃学,只是性情刚烈,好意气用事。某年其兄崔璋被歹人杀害,崔瑗气得火冒三丈,决计报复。他不顾亲友劝阻,借酒发威,竟“手刃其仇”出了恶气。由此他闯下杀人命案。崔瑗为逃避官府追捕,改姓易名逃匿他乡。后来,幸逢朝廷大赦天下,他才返归故里。痛定思痛,崔瑗决计重新做人。是日,他写下自诫之铭,诏于乡亲后,“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文选》卷五十六录有崔氏座右铭文: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缁,暖暖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崔瑗的百字座右铭,实为我国座右铭文体的滥觞。 历史名人与座右铭 北宋的国策是“偃武修文”,文化人的社会地位较历朝优越;就是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亦对文人采取怀柔政策。所以宋代文人思想比觉活跃,趣闻逸事颇多。这一时期的座右铭多书于纸或绢,也有镌于金石的。 《清人笔记》中有一则故事:清代某文人在北京琉璃厂购得一方砚台,虽锈蚀斑驳,擦拭后现出铭文:“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原来这是抗金名将岳飞用的砚台。史载,岳飞将孔子的话稍加改易,作为自己的励志铭文,表达国家有难、世事混浊时期“决不磨薄,决不染黑”的情愫。岳飞死后,这砚台归宋人谢枋得所有。谢枋得虽为文人,亦一身浩然正气。他与文天祥一起抗元,要用生命和鲜血来报国,后来战败隐居不仕。元统治者让他出来为官,他坚辞不就。当权者大怒,把他押解到大都治罪。他住在法源寺,或拒食、或吟哦爱国诗句,气节可嘉。后来绝食而死。生前,他把那方砚台送给好友文天祥。文氏又在砚边镌铭:“砚虽非铁磨难穿,心圣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以此暗示忠君爱国的情怀。这孔夫子的两句箴言,竟然哺育了三位民族英雄,有谁不为座右铭有如此震撼的教化功能、启迪心灵的穿透力所叹!时至今日,人们再品评“磨而不磷”、“涅而不缁”的说教,自然就会联想到岳飞、谢枋得、文天祥勾人心魄的以铭励志的故事。 又据宋代稗乘,金石学家赵明诚娶才女李清照为妻,可谓“琴瑟和谐”,美满幸福。赵明诚公务之暇,潜心金石,于座右书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激励情趣。李清照看了笑云:“官人,呆子夫君,汝断句上半边误人也!”说罢挥毫亦书铭于案侧:“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赵明诚当即击节。原来《周易・象传》释《乾》卦“天行健……”一语,意谓日月星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运转着,显示出巨大无比的天道威力。正是这一现象,古人多取它指代男性的社会地位。其实这意思并不完整,还有《象传》释《坤》卦“地势坤……”一语,意谓“地”以其博大无垠的胸怀负载万物,又倾其所有滋养生灵。这“天”(阳)与“地”(阴)的融和,万物才安康幸福。这下半句多用来指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书房里夫妻二人将两句话合璧,分别做自己的座右铭,意境升华,美不胜收。 近现代几则座右铭故事 近现代的文化人喜欢书座右铭,或警策,或励志,或劝学,当然也有作装饰的。名人的座右铭一般都高古凝练,借以抒发胸臆。不过,也有几位文人的座右铭,文意较古奥,只有细品方可悟出大道来。 著名学人叶圣陶墓前的纪念亭题名“未厌”二字,用的就是先生生前的座右铭。叶老曾将自己的书斋题名作“未厌居”,引发同侪疑惑。他解释道:吾有生以来,虽有祸福的经历,但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希望也未泯,决不“厌世”,工作与学习决不“厌足”,故取“未厌”作座右铭砥砺自己。这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叶圣陶豁达的人生观。 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学者梁启超,给自己的书斋起名作“饮冰室”。他从1899年开始用“饮冰室”这个名号,并将“饮冰”二字置于案侧。当年,梁氏在日本横滨办《清议报》,从第25期时用笔名“任公”,开辟“饮冰室・自由书”专栏;1901年自号“饮冰子”;1902年出版的第一本文集题名“饮冰室”,并称自己为饮冰室主人。“饮冰”一词始见于《庄子・内篇・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变法维新受阻,内心焦灼,因此他要饮冰,要解内热,积极宣传变法强国的主张。取“饮冰”为座右铭,表达了梁启超忧国忧民,誓将变法进行到底的决心。 黄佐临是话剧界的老前辈,他十几年痴情戏剧艺术事业,勤奋不辍,成绩斐然。成名后继续埋头苦干,勇于登攀,取“苦干”作为座右铭。黄氏喜欢书画美术,客厅四壁挂有林风眠、关山月、程十发等国画大师的佳作,卧室里则挂着书有“常乐”二字的条幅。黄老说,这条幅是书法家沈重题写的。当时希望沈重题“苦干”二字,可沈氏反对,说:“你老是‘苦干’了一辈子,这把年纪了,还是‘常乐’吧,何况案头也有‘苦干’二字呢!”黄老一想也对,因为自己“苦干”有成果,所以今生才有“常乐”的感觉。 |
|
来自: 昵称26737767 > 《教案教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