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燮托物言志写梅花清孤不等闲,写到情深处触动了多少辛酸与磨难

 江山携手 2020-01-18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这首诗,人们耳熟能详,他不但是清代的一位好官吏,还是一位书画家、文学家,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然而,他的一生却是尝尽辛酸、历经磨难,下面这首写雪中冻梅的诗托寄了诗人何种人生与情怀?

图片来自网络

《山中雪后》

清代: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整首诗写晨起所见,景中寒气笼罩,冻梅未开,从而赞赏梅花不畏风雪的坚强品格。第一联写诗人清晨起床后,开门见到满山积雪,雪后初晴,天上白云惨淡,即使旭日东升,却还是感觉到非常的寒冷!在这联诗中,诗人从大处着手真实地写出了停雪更比下雪冷的感受。

第二联转入写梅花。“檐流未滴梅花冻”既对第一联作了自然承接,更加深了对寒冷的描写!即使下雪天,屋檐也会滴水,“檐流未滴”说明檐流已结成冰凌,冰凌是水在0℃或低于0℃时才有的现象,积冰甚至会给动植物带来危害。“梅花冻”说明梅花正承受着这种极寒天气的困扰。

诗人写梅花虽然被冰冻住,但不畏风雪、迎寒开放的品性始终不改。梅的坚韧是冰霜困不住的,梅花在清孤中终将破冰绽放,展现高洁风姿!梅花的这种品性与诗人在情感上形成了共鸣,生出了“一种清孤不等闲”的感慨!在看来,梅花这种清高坚韧的性格,是多么的不寻常!

这首诗看似是诗人写所见之景,实则是触景生情,托物言志,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感慨。郑板桥写雪后的寒冷,正是大雪初晴的早晨,阳光出来后冰雪就会开始融化,冰雪熔为水要吸热,所以下雪不冷化雪更觉冷,景色的寒冷更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凄凉!诗人坎坷的人生际遇、虽有忧国忧民的报负却难以施展的悲愤,与处于寒冷天气中那冰冻的梅花何异!

诗人在《山中雪后》这首诗中寓托身世,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写天气的严寒,反衬出梅花不畏风雪那清孤欲放的“不等闲”之态,从而含蓄地表达了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诗人这首诗,借雪中冻梅抒发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那郑板桥经历了怎样的人生?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我们不妨作些粗略了解。

郑板桥出身贫寒,但人却机敏、聪慧,教过书,三十岁以后迫于生计,流浪街头十年卖画,有时甚至靠乞讨度日,并经历妻丧子亡之痛,饱尝了人间辛酸。四十四岁时才中进士,以为从此能走出逆境,施展抱负,但却中而不用,至四十九岁才候补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诚款待。

五十岁后郑板桥做了范县、潍县两任县令,为官政绩显著,但家庭的不幸总是如影随行,妾饶氏所生六岁幼子又在郑板桥五十八岁时夭折,这种打击可想而知!除了家庭带来的悲痛外,在仕途上虽政绩卓著,却也受到一些官吏的忌恨。

郑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在他六十一岁时,虽有归意,却不忘为民请命,终因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官以后,郑板桥以卖画为生,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由于遭遇的不幸、心灵的创伤,他经常在作品中,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山中雪后》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