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曲9000年,这件逆天文物才是音乐界的大佬本“佬”!

 历史探奇 2020-01-19
1999年,著名权威学术期刊《Nature》
浓墨重彩地介绍了一种来自古代中国的乐器
并在封面上刊登照片
标题是“Sounds of the Stone Age
石器时代的声音
此时,距离这种乐器被制造出来的时间
已过去了9000年的历史
想必你已经猜出来了
这组乐器组合就叫:贾湖骨笛

图为一支完整的贾湖骨笛(藏于河南博物院,摄影/动脉影)

贾湖骨笛
它所处的光辉岁月主要在
距今7800-9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早期
上世纪八十年代从舞阳贾湖遗址“复出”时
还曾引起过不小的轰动——
被认定为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
保存最为完整的管乐器
它们的出土从某种意义来讲
改写了中国音乐起源的时间和历史
堪称中国古代音乐文明史的奇迹
小编觉得,如果世界上所有乐器
从时间、音阶、工艺、韵律……来个综合排名
贾湖骨笛绝对是音乐界的“大佬本佬”
为何这么说?这件文物“逆天”在何处?
9000年前,究竟是谁制作它的?
吹奏的音乐家们是些什么人?
今天,就来说说镇馆之宝:贾湖骨笛

贾湖,9000年


贾湖地区风貌。

贾湖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距舞阳县城2公里 ,在河南省中部偏南,地处黄淮大平原西南部边缘。

现在的贾湖和河南大部分地区一样没什么特殊的。

不过,9000年前,这里却处在亚热带气候和环境中。

当时,水草丰美,稻花飘香,丹顶鹤盘旋在空中,梅花鹿疾驰于原野,青鱼、鲤鱼浮于水面,扬子鳄、闭壳龟追逐水边……贾湖先民就在这里种植、打猎,生存繁衍一千多年。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脑中是不是一幅“世外桃源”场景?不要以为这是小编胡乱编撰的想象,这可是考古学家在贾湖遗址七次发掘的实证,不信?看下边这组图中贾湖先民吃的水稻


贾湖碳化稻|贾湖人以渔猎采集经济和稻作农业为主要生业形式。

采集的菱角、野大豆、莲藕

图片源自:张居中老师《贾湖遗址的发掘及研究》
猎获的动物:扬子鳄、丹顶鹤、闭壳龟和鱼类等。

贾湖出土的动物骨胳

使用的工具:石磨盘、磨棒、铲、镰、刀

石磨盘、石磨棒

石镰

渔猎工具,箭头、骨镖

从这些可以看出,9000年前的贾湖人生活的环境。而他们也并非现代人想的那么原始。

他们发明、利用工具提高了劳动效率和生活质量,改变着生活方式。具有极高音乐水平的贾湖骨笛的制作就是其技术工艺的突出反映。


贾湖骨笛,一曲9000年


在9000年前的某一天,一只仙鹤死去,骨胳留在村落里。贾湖人便把仙鹤的翅骨凿成了乐器——

鹤骨为笛:与较为常见的猛禽骨笛不同,贾湖骨笛的骨头来自丹顶鹤的尺骨,正如右图所描绘的,将尺骨锯掉两端的骨关节,而后在骨身上开凿五至八个不等的孔眼,即为贾湖骨笛(绘画/Debby)。

不过,问题来了。为什么制作乐器要用仙鹤的翅骨?这就要感恩贾湖先民的聪慧机智、善于观察。

《诗经·小雅·鹤鸣》中曾对鹤的声音有过描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生物学告诉我们,鹤鸟长长的颈管达1米以上,是人类气管长度的五六倍,其末端成环状盘曲于胸骨之间,引颈而歌,可引起强烈共鸣,声音可传到数千米以外。并且丹顶鹤的骨骼外坚内空,强度是人类骨骼的7倍,用其制作骨笛再好不过。

早期的骨笛可能只是为了模仿鸟叫,以吸引猎物;慢慢地,狩猎之后的欢庆让骨笛变成了乐器;再后来,人类审美升级,开始需要越来越复杂的乐音。

▲鹤类禽鸟骨骼位置图

从单纯的模仿到音乐,用仙鹤的翅骨为骨笛赋予生命的意义。

正如,天底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只相同的丹顶鹤。鹤不同,骨管的长短、粗细、厚薄与内腔形状也不同。每一支骨笛都是独一无二。

不过,制笛调音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因为没有统一的制式,在这些贾湖骨笛中,从最早的五孔,到后期的七孔甚至八孔,中间需要经过长期规律总结和复杂计算。

而要在仙鹤翅骨这样不规则的管子上找到吹孔的完美位置,贾湖人必须一点点深工、修正。

上图,部分骨笛管身上有长道或者圆点的痕迹,就是在修改调整音孔时留下的。


在M282:20号这支骨笛上,每个音孔旁都有刻划痕,还有若干个试钻的点痕,其中小七孔被认为可能是调整音差的钻孔。这意味着这支骨笛的音孔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经过多次修正,保证音准。

▲1987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M282:20号骨笛

七音孔的贾湖骨笛已经可以发出近似今天的七声音阶。它更是打破了许多人以为的——“传统的中国音乐是五声音阶,七声音阶是外来传入。”这一说法。

那么,贾湖先民究竟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计算音孔位置的?现在仍是我国数学史家和音律研究家面临的重大挑战。

接着问题又来了。9000年前,谁在吹奏制作的骨笛呢?

9000年前的音乐家

在贾湖遗址里,考古学家们从演奏家们丰富的随葬品观察发现:有骨笛随葬的墓葬占了墓葬总数的4%以上。

骨笛一般多有龟甲、叉形器、柄形器等带有巫术性质器具并存的现象,这些器具多作为宗教仪式中使用的道具。

叉形器:

成组的龟甲:

这说明了这些7000-5800BC年间的音乐家们的职业是一些:优秀的农夫、渔夫兼猎人,同时也巫师甚至部落酋长。

▲1987年第六次发掘贾湖遗址M282平面图

从挖掘的墓葬来看,骨笛多置于墓主人股骨内外侧,看来骨笛主要配于腰间。

▲1987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M282:21骨笛

不过,它们可也不只是乐器这么简单。在当时,骨笛可以用自身发出的乐音来沟通神人,来述说整个氏族的心声和祈求。



音与律:中华音乐文明肇始

自1983年以来,舞阳贾湖遗址已经进行了多次发掘,到现在为止,贾湖骨笛组合已经有30多支。

不过,因为制作时间有先后,所以形制也是从简到繁。

早期:B.C.7000~6600(距今年代为9000~8600年左右),骨笛为5或6孔,可吹奏四声和完整的五声音阶。

▲早期墓葬M341出土骨笛

中期:B.C.6600~6200(距今年代为8600~8200 年左右),骨笛为7孔,可吹奏六声和七声音阶。

▲中期墓葬M282出土骨笛

通过学者们对中期M282:20号骨笛的测试发现,这支骨笛的音阶至少是六声音阶,结构是以C为宫,带有“二变”——变徵、变宫,并以五声音阶的羽、宫、商、角四正声为核心的传统六声古音阶。

晚期:B.C.6600~5800(距今年代为8200~7800 年左右),骨笛为7孔、8孔,可吹出七声音阶和变化音。

八孔骨笛具备了转调条件,可以根据乐音的需要进行不同调高旋律的演奏,由此可以想见贾湖先民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

▲晚期墓葬M253出土骨笛

这前后1200多年的延续发展,不仅是骨笛形制上的变化,更是体现了我国古代音乐文化起源阶段的渐进性和超前性。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当时的舞阳人制作骨笛并没有依据明确的乐律思维,而是出于朴素的听觉自觉。但能通过自然之声进化到乐音,也说明了舞阳人的敏锐聪慧。

也是贾湖骨笛的出土,将中华音乐文明起源的时间,从传说中公元前3000年的黄帝时期提前到了公元前7000年新石器时期。

八九千年前的贾湖先民用他们的智慧给人类留下了珍贵的音乐遗产。通过这些骨笛我们得以瞥见那些远古的音乐神话,遥望文明开端的神秘。

贾湖人,他们用自已的聪明才智,制作出骨笛:


制作出陶器:

贾湖先民的炊器

贾湖先民盛食器
制作出世界上最早的酒:


贾湖遗址陶器碎片发现了酒石酸。

经分析为稻米、山楂、蜂蜜等发酵而成的米酒的残留物,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含酒精饮料。


贾湖——中原味道:

阔别千年,时空轮转!

当我们看骨笛时,饮一杯中原人自己的酒,似乎能感受到手握的温润,口中的绵甜。

感受到时光在指缝间流动,以及生命和文化传承的力量。

本文参考:

1.中国音乐文明的肇始——贾湖骨笛[J] 作者:张居中、萧兴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