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雅安藏茶的历史沿革

 茶旅世界 2020-01-20

唐宋以来,朝廷先后行“茶马互市”、“榷茶制”、“引岸制”等政策“以茶治边”、“以茶治夷”。唐景云二年(711年),吐蕃女政治家亦玛类倡议唐蕃茶丝换马贸易,以赤岭、甘松岭为互市地,年易马4.8万匹[①],开茶马互市先河,创茶马古道开端。

《封氏闻见记》载:“往年回纥[②]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回纥所获茶丝,远销中亚,所以阿拉伯人很早就知道中国嘉州(今乐山)的茶叶。

五代·毛文锡《茶谱》[③]:“临邛数邑茶,又有火番饼,每饼重四十两,入西番、党项[④],重之。如中国名山者,其味甘苦。”这是古人对单一茶品产地、形状、重量、滋味、销区、重要性等要素最为详细具体的记载。

《西藏政教鉴附录》说:“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地也。”茶学教材也说:“我国黑茶始制于四川,据《甘肃通志》记载,明嘉靖三年(1524年),湖南安化就仿四川的‘乌茶’制法并加以改进,制成半发酵黑茶。”[⑤]

宋乾德中期(约965年),朝廷下诏在碉门(今雅安天全),创立“土军三千、茶户八百、种植茶树、采焙制造、以备赏番。”茶叶成为羁縻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

《长编》[vi]卷259记载:熙宁三年(1070年)“置文州(今甘肃文县)买马场,又置威州(今四川理县)、龙州(今四川平武)、碉门(今四川天全)买马场”,全国四处四川有三。

宋熙宁七年,朝廷派李入川,在今雅安名山新店镇设立茶马司,“筹办茶马政事,现有我国唯一的茶马司遗址。熙宁八年(1075年)后,四川戎(今宜宾)、黎(今汉源)进入全国第二批买场之列。

元丰四年(1081年),宋神宗诏:“专以雅州名山茶易马”。宋徽宗靖国元年(1101年),重申神宗特诏。大观二年(1108年),再次重申:“熙、河、兰、湟路,以名山茶易马,不得他用,恪遵神考之训。”吏部郎阎苍舒回忆:“祖宗(高宗赵构)时,陕西诸州岁市马二万匹,名山运茶二万驮”,规模全国第一。

《明史·茶法》:“诏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专令蒸乌茶易马”;“设茶马司于秦、洮、河、雅诸州,自碉门(天全)、黎(汉源)、雅(雨城)抵朵甘、乌思藏(康、藏都司),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四川茶马古道盛况可见一斑。

清乾隆后,川茶分为“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成都出南门以远,沿途所产统称“南路边茶”。南路边茶生产覆盖全省茶区,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仍在乐山、宜宾重庆、万县、洪雅、南江等地初加工。甚至包括贵州桐梓所产,也运到雅安拼配、包装、调运。

成都老西门出城,沿途所产称“西路边茶”。产品主销阿坝、甘肃。

雅安藏茶在革命战争中功不可没:“1935年,红四方面军到雅安,首先由三十一军试熬南边茶的茶膏,成功后在四方面军中推广。部队开拔时,每人带了五斤茶膏。在进军途中,不仅解决了自己的需要,而且还靠它向少数民族换取粮食和搞好军民关系,所以四川的茶膏,对红军过雪山草地起了很大作用。”[vii]

老红军王定国回忆说:“长征时去看望挨着周恩来副主席住的毛泽东主席,毛泽东用藏民的木头碗泡“茶膏”招待大家。”

新中国成立后,为保证民族地区茶叶供应,政府把边销茶纳入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管理,四川边茶在历次认定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92年,国家民委等五部委确定全国边销茶定点生产企业共16家,其中四川4家,全部在雅安地区,数量占全国1/4;2002年,国家七部委再次确定全国定点生产企业25家,其中四川10家,雅安有6家入选,也占接近全国1/4;2013年,国家民委等部门再次确定十二五期间全国边销茶定点生产企业,共38家,其中四川有11家,雅安市有5家入选。


[①]、陈崇凯:《吐蕃女政治家亦玛类事迹考略》。

[②]回纥:同回鹘。中国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维吾尔族的称呼,唐德宗时改称回鹘。

[③]、毛文锡:五代,字平。入蜀从王建,任中书舍人等。《茶谱》成书于(889~904年)。

[④]、党项:民族,古羌族的一支。北宋时建立西夏国,今甘、陕、内蒙、宁夏的一部分。

[⑤]、施兆鹏、朱海燕:湖南黑茶史上的‘甘引’与‘陕引’。

[vi]《长编》:即《续资治通鉴长编》,作者李焘 (1115~1184)﹐四川眉州丹棱人。

[vii]、见《四川省对外经济贸易志茶叶资料长编》“四川茶业大事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