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治疗疑难杂病的常用方药。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组成为:麻黄二两(4克),细辛二两(4克),炮附子一枚(5~10克)。若痰湿盛者,加陈皮10克,杏仁10克;血瘀者,加当归10克,丹参15克;有表邪者,加荆芥10克,白芷10克,桂枝10克。《伤寒论》301条: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少阴病一般是不发热的,为什么这里有发热呢?可以理解为虚阳外越所致,非外邪袭表直接使然,其证据为“脉沉”。 这种证候主要见于体质阳虚,不慎感受外寒,寒邪入里,迫虚阳外越,故而出现“反发热,脉沉”的症状。随之会出现恶寒,肢冷,头痛,身痛,精神不振,舌质淡白,脉象沉细。 前人讲,这一条(301条)是太阳与少阴合并病,即既有太阳病之发热,又有少阴病之脉沉,表里同病。要解太阳病之表邪,须有麻黄之辛温解表,要温少阴经之“脉沉”,须有附子之温肾壮阳,故方选走表之麻黄与入里之附子。而细辛则有通达表里,温通上下,沟通太阳与少阴两经之作用,如同“中介”之位,非此莫属。具体地讲,麻黄达表,附子温里,细辛通络;麻黄得附子,助阳解表,祛邪而不伤正;附子得细辛,温阳通络,使经气通利而不滞。三药配伍,可温可散,可表可里,可上可下,可升可降,对于寒象比较明显且有疼痛症状者,此方最为贴切。应用此方的重要指征是:脉象沉细,舌质淡白;非此脉象与舌质者,当审慎选用此方。今举一例三叉神经痛说明之。 于某,男,37岁,于1998年5月就诊。 3年前患右侧颊部并及右上齿连及右眼剧痛,痛如电击,发作无定时,发作时寒温不适,影响吃饭、说话与表情,曾用针灸、药物注射、外敷贴剂及维生素、中药汤剂等治疗,均无显著效果。在多家医院均诊为三叉神经痛(第1、2支)。 近月来,发作频繁,每日发作一次或数次,说话困难,张口痛甚,伴有面肌抽颤。 刻诊:表情痛苦,患部有凉风吹样感,时有流涎,脉象沉细弦,舌质淡白,苔薄白而滑。辨为风寒袭络,卫阳被遏,久而不出,每遇风寒或气郁即发。治以温经通络,调和营卫,佐以祛风止痛。方取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方药:生麻黄6克,炮附子6克,细辛3克,白附子10克,全蝎6克,炒白芥子10克,白芷10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二诊:上方服7剂,疼痛发作明显减少,一日或两日发作1次,但右面颊仍感拘急不舒,张口不利,上方加蜈蚣3条,研末,分2次冲服。 三诊:上方继服14剂,疼痛消失。改用散剂,以巩固疗效。方为:生麻黄30克,炮附子15克,细辛15克,白附子30克,全蝎30克,白芷30克,生甘草30克。 共研细末,每次3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半年后随访,病未复发。 在我学习的时候,老师教我们麻黄细辛附子汤是“太少两感”之方。当时只是字面上理解为治疗太阳与少阴两感的方子,而在临床上遇到这样的外感病很少,所以对于它的真正用途比较模糊。到了临床上,经过实例观察方才知道,“太少两感”就是少阴阳虚的体质患了风寒感冒,所以就不能用麻黄汤、桂枝汤类方治疗了,既要治疗风寒感冒,又要照顾他的阳虚体质,张仲景设立了一首麻黄附子细辛汤,这种既治本又治标的思路,应当是我们学习的真谛。 前人对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的应用都比较谨慎,如麻黄易于发汗亡阳,附子毒性明显,“细辛不过钱,过钱胜人言”(即胜过砒霜之毒,人言者,信也)。 经过临床实践反复应用,才对它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我的体会是,凡是寒性疼痛,都可以考虑使用这个方。三叉神经痛是非常痛苦的疾病,由于它发作突然,痛如电击,而且没有特效镇痛药,所以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面痛”和“头风”范畴,是由于反复感受风寒,外邪潜伏于面部经络,久而不散所致。因风性动而不拘,每因外邪或情绪激动而诱发,故治疗应以温经散邪解郁为法。而《伤寒论》中的麻黄细辛附子汤即具有这种独特的功效。方中三种药物均为辛温流动之品,既可以外散风寒,又可以温通解郁;另外所加药物如全蝎、蜈蚣等动物药,其搜风止痛作用更强;他如白芷、白芥子,也是辛温通络的药物,白芷为阳明经药,尤适宜于祛除面部风寒之邪,白芥子善于搜皮里膜外之风痰,且辛温走窜之力非常显著,余常用来治疗顽固性疼痛、麻木、震颤、抽搐等。由于所服药物多为辛温之药,若有伤阴耗津之弊,可加麦冬、沙参、玉竹等药以润之。 ( 白芥子:辛温,归肺胃经。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肿痛。 ①治高年咳嗽,气逆痰痞: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 ②治风湿涎痰,结成痞块:外用白芥子为末,醋凋敷患上。内用白芥子为末,神曲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钱,清晨参枣汤下。(《方脉正宗》) ③治翻胃,吐食上气,及羸弱不欲动:白芥子,晒干,为末,酒服方寸匕。(《普济方》) ④治伤寒后,肺中风冷,失音不语:白芥子五合(研碎)。用酒煮令半热,带热包裹熨项颈周延,冷则易之。(《圣济总录》芥子酒熨方) ⑤治臂痛牵引背胛,或辍或作,由荣卫循行失度,痰滞经络,或似瘫痪:真白芥子、木鳖子各三两(麸炒),没药(另研)、桂心、木香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妇人良方》白芥子散) ⑥治风湿脚气肿疼无力:白芥子、芸薹子、蓖麻子、木鳖子(去壳)、白胶香各一两,胡桃五枚(去壳)。上六味,一处捣三千杵,成膏。每用皂子大,摩疼处。(《圣济总录》芥子膏) ⑦治肿毒初起:白芥子末醋调涂之。(《濒湖集简方》) ⑧治小儿乳癖:白芥子研末水调,摊膏贴之,以平为期。(《本草权度》) ⑨治牙痛:白芥子、舶上莎罗、芸薹子各一两。捣细罗为散。每用一字,如患左边疼,即吹右鼻中,如患右边,即吹左鼻中,仍先净洗鼻中,吹药。(《圣惠方》白芥子吹鼻散)) 【功效与作用】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温化寒痰药。 【临床应用】一般炮制后用,用量3~6克,水煎服;外用生品适量捣烂,敷膏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用治中风痰壅、口眼歪斜、语言涩謇、痰厥头痛、偏正头痛、喉痹咽痛、破伤风;外治瘰疬痰核、毒蛇咬伤。 【药理研究】现代研究证实,有抗结核杆菌的作用,其疗效仅次于链霉素。有显著抗凝血酶作用和镇痛作用,还具有镇静、抗惊厥、抗炎、抑菌、催吐和刺激等作用。
【使用禁忌】血虚生风、内热生惊及孕妇慎服。 【配伍药方】①治口眼歪斜:制白附子12克,僵蚕、全蝎各9克。共为细末,分9包。每次1包,每日3次,黄酒送下。(《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②治偏、正头痛,三叉神经痛:制白附子、白芷、猪牙皂角各30克。共为细末,每次3克,每日2次,开水送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③治腰腿痛,关节痛:制白附子4.5克,鸡血藤12克,牛膝9克,独活9克,五加皮12克。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④治疔肿痈疽:白附子根研末,用醋、酒调涂。(《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⑤治疗瘰疬:白附子球茎捣烂外敷。(江西《草药手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