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际观察105 | 美国硅谷创新平台建设经验

 蓝林观海 2020-01-21

摘要:本文介绍了美国加州硅谷地区的发展概况,并从大学的原始创新平台、大学周边的创新孵化平台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三个方面来观察硅谷创新空间建设的经验,供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借鉴。

关键词:硅谷,创新空间,大学

1

硅谷概况

硅谷(Silicon Valley),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旧金山湾区南部,是美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集群。在空间上,硅谷大致包括了圣克拉拉县(Santa Clara)全部、圣马刁县(San Mateo)全部以及阿拉米达县(Alameda)和圣克鲁兹县(Santa Cruz)的部分城市,共计39个城市,占地面积约4800平方公里。2016年,硅谷地区常住人口约305万人,其中就业人口159万人,人均年收入达12.56万美元。硅谷地区以占加利福尼亚州(California)1.2%的国土面积、7.8%的常住人口和9.5%的就业人口,创造了并产生了全加州10.4%的GDP、21%的企业并购活动、47.2%的专利注册、29.6%的风险投资活动和28.8%的天使投资活动。硅谷地区的创新和发展的经验成为全世界科技创新园区建设的学习标杆。

下面本文从大学的原始创新平台、大学周边的创新孵化平台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三个方面来观察硅谷创新空间建设的经验,供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借鉴。

图1 硅谷地区包括的城市空间范围示意图

2

 经验

注重原始创新平台建设的投入

创新活动受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影响的弹性较大,其形成稳定的循环产出又存在一定周期,自发形成创新活动的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一般会由政府通过税收减免、土地投入和产出激励等优惠条件在特定空间创造出价格洼地,通过“筑巢引凤”为创新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支撑。特别是针对原始创新的发展需要,需要在发展战略指导下,通过加大政府投入,搭建起国家级创新空间平台。

例如,美国联邦能源部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设立了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LBNL),旨在推进物理学、生命科学、化学等基础学科以及能源效率、先进材料、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应用研究的发展。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坐落在美国加州大学拥有的202英亩(0.81平方公里)的伯克利山中。实验室由加州大学负责管理,共有约3232名员工,约800名学生,此外每年该实验室还接待超过3000多名参加合作的客座人员。美国政府非常注重对劳伦斯实验室的投入和支持,如2014年财务年,美国政府对劳伦斯实验室的支持经费高达7.85亿美元。而通过实验室的创新研究平台,不仅能够推进能源、新材料、医学等领域的创新转化,还能对加州湾区9个县的直接经济影响超过7亿美元/年,并直接创造5600个就业机会。对全美而言,实验室每年能够直接创造超过16亿美元的经济影响和超过12000个就业机会。实验室成果转化和孵化出来的新技术则能够进一步创造出数十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图2 劳伦斯国家实验室(LBNL)的地理位置

新时期北京通过重点打造“三城一区”来建立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重点之一是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建设。在发展中,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强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和政策配套。在空间上,利用好中关村科学城高等院校集中、怀柔科学城原始创新要素集聚、未来科学城国家研发创新集群及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中国制造2050创新引领示范区的转化平台,有序引导优质创新要素发挥动能。

3

 经验二:

注重大学周边创新平台的建设

加州湾区汇集了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些高等院校成为硅谷创新发展的原动力。这些大学具有原始创新的氛围,能够在创新的技术环节和成果孵化方面为创新主体提供坚实的基础。一是依附于大学实验室和孵化器,为初创型小微企业提供孵化支持。二是依靠优秀的创新氛围,形成创新集聚区或科技园区,为具有专利或一定能级的企业提供加速器支持,容纳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

例如,硅谷之父弗雷德里克·特曼(Frederick E. Terman) 从斯坦福大学校园中划出一部分土地,创建了斯坦福科技园(Stanford Research Park)──一个以斯坦福大学为中心,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创新园区,为斯坦福师生的创业带来较低的创新空间成本,并成为助力硅谷腾飞的创新引擎。目前,斯坦福科技园距离斯坦福大学不足2英里(约3.2公里),占地面积约700英亩(2.8平方公里)汇聚了超过150家创新企业。斯坦福大学孵化器坐落在斯坦福科技园中,每年超过250个初创企业在这里完成孵化进入市场。斯坦福科技园拥有汽车研发、软件、生物制药、国防工业研发、硬件设备和专业服务等多个产业门类,汇聚了20余家风险投资机构、2015年产生了1333个、总计超过273亿美元的交易,具有最好的法律服务机构、拥有2015年财富杂志评选的100家优秀雇主中的5家,吸纳了超过50%的斯坦福大学毕业生。

图3 斯坦福科技园(Stanford Research Park)

图4 斯坦福科技园著名企业分布情况

我国大学周边的科技园区的科技创新空间规模则相对较小,许多大学的科技园区距离大学园区很远,有的甚至远离大学所在的城市。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在大学园区周边应预留一定量的科技创新空间,供大学生们创业使用,大学科技园也应布局大学校园周围,向“产学研用”开放多元共享科技创新空间转变。

4

 经验三:

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和配套环境建设

创新活动对创新空间的需求从来不是单一功能的空间单元,而是功能多元、融合开放的创新空间,其外溢要求空间连续性高。美国硅谷的创新空间以市场为联结点、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密切联系的组织结构。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风险投资完善的投融资体系、具有宽松的创业环境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具有“产学研空间”的高度功能融合的空间形态。首先,从生产配套体系上来看,硅谷的创新活动具有完整、开放的科技服务体系。特别是硅谷的“产业集群”式卫星城集中了较为完整的“研究开发 检验检测 科技成果工程化 科技成果产业化 科技服务信息化 商品转化”环节,形成了完整的配套体系。其次,从生活配套体系上来看,硅谷依托101洲际公路的便捷交通干线,串联起地区的会议会展、金融商贸、酒店餐饮、商业服务、教育健康以及生活社区等功能组团和设施,以实现创新企业工作人员的科学交流、商务洽谈和生活消费等更加多元的需要。斯坦福大学科技园的一则路标指出,在这里“既要吃好、喝好、购好,还要思考好”(eat、shop、drink、think)。这才是硅谷优秀软环境的集中体现。

图5 加州硅谷红木城地区创新园区环境

图6 美国加州帕罗奥托市(斯坦福大学周边)宣传标语

5

硅谷经验对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启示

北京在营造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不仅需要加强园区、集群等实体空间建设,更需要加大投入打造吸引创新要素的软环境,这需要政府加大配套投入,实现科技创新竞争力的显著提升。一方面,要求构建起更加开放共享的科技支撑体系,加强研发服务、科技监测检验、研究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等平台的建设,助力优化提升科技链条。同时,北京需要构建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创新园区和创新集群的会计、法务、金融、宣传等功能的建设,特别是加强金融服务对科技创新的有效支撑,引导创新空间在功能组织上形成完整的链条,确保科技创新活动能够从实验室模型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做好城市综合配套服务的提升,营造良好的创新社区服务氛围,创造良好的生活、休闲环境,提供多层次公共配套服务,来解决创新企业科技人员生活配套需求,避免产生职住分离问题,为更好的吸引高端创新人才的集聚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陈鑫、沈高洁、杜凤娇,基于科技创新视角的美国硅谷地区空间布局与规划管控研究,上海城市规划,2015(2):21-27.

2.陈军、石晓冬、王亮等,北京城市创新空间回顾与展望,北京规划建设,2017(2):74-79.

3.陈军、石晓冬、王亮 等,存量空间视角下北京市创新空间增长机制及其对策研究。北京规划建设,2017(3):84-87.

4.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http://www./about/

5.斯坦福科技园 http:///




【北京·国际城市观察站】是以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主建立的研究小组,旨在追踪世界前沿、推广国际经验,深入比较北京和其他国际大城市规划实践,为规划师和各级政府部门服务,关注领域涵盖城市规划所关注的所有方面。我们致力于:第一手资料 第一时间推送 第一流的分析总结。期待与国内外同行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