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风俗习惯,可以说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有许多现在年轻人们确实不懂而且也不讲究的事,如果在以往,常常会被人所耻笑的。 就以题主所言的“三不”来说: 第一“喜不送伞”。所谓的喜是指定婚、结婚。由于伞与散同音,所以在这种场合上,农村人是很忌讳送礼送伞的。除非是送礼人故意而为之,直接后果就是被打出门。 第二“寿不送烟”。即主人家为人做寿,也就是过生日。送礼是为了讨个彩头,象征延年益寿。若是送烟,烟与烟火紧密相联。除了人死才能烟气燎绕,又是烧纸又是上香,象征的是后继有人,人丁兴旺才有的景象。所以说作为寿礼,是很忌讳送烟。 最后一项是“丧不后补'。亲友之间,礼尚往来。有人心细,讲究的是常来常往,永续亲情与友情。但是除了丧事以外,其它任何事情若没赶上所约定的日子还可补上,单单就是丧事不能后补,原因是所带礼物不允许。丧事又称白事,丧礼仪式上人们所带礼物多为纸钱鞭炮和若干供品。假如主家仍有一位老人健在,其不尴尬又难堪。 所以说,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文化积淀又非常丰富的国家。民俗民规既有其精华,也不乏封建糟粕。人们还是要入乡随俗,尊重当地文化。只有如此,才能事半功倍,送礼才能送到点子上。 这个农村老话流传了好多年,我小时候就听说过。 “丧不后补” 有一朋友的父亲过世了,我得知消息后,匆匆赶到她家,她父亲已出殡下葬了。我不能补礼金,只好在老人家遗像前磕了三个头。 这是因为葬礼完毕,你还去送礼金(物),这是在诅咒别人家再死人,是缺德行为。 “喜不送伞” 逢人家结婚的大事,不能送伞,因为“伞”谐音“散”,结婚是喜事,我们会祝福一对新人百年好合。婚礼上你去送伞,不是预示新郎新娘要“散”伙,不能白头偕老吗? “寿不送烟” 有人给家中老人做寿,儿孙满堂,喜气洋洋,结果你送两条烟作寿礼,老人家肯定不高兴。由于“烟”为“咽”的谐音,你希望老寿星早点咽气吗?而且“烟”代表烟消云散,也是不吉利的。 当然,为老人祝寿更不能送钟,送钟谐音“送终”,更不吉祥。 中国幅员辽阔,文化底蕴丰厚,很早就有“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观念。这个观点看来很普通,但是应用到生活中就发现这个观念很重要,也很实际,说的就是做事做人的一些规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