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原土壤厚度超地球平均4000倍,催生唯一能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昵称散步收藏 2020-01-24

古代人类6万年前迁徙到尼罗河,5万年前到两河流域,4万年前到欧洲,3.5万年前迁徙到东亚,并逐渐进入到今天的中国地区,慢慢繁衍。

中原土壤厚度超地球平均4000倍,催生唯一能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古老的中国文明,我们叫“两黄”文明。

两黄文明。哪两黄?黄土与黄河。

中国东方文明,所谓黄土,在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分布着一片土层厚度高达1000到2700米的黄土高原,起初,这对于地质学家来说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地球平均土壤厚度只有0.5米厚,可为什么会在中国这片土壤厚度高达千米以上?

哪来的这么多黄土?

一个原因:风!

这要从古代地理说起,三千万年前,印度大陆开始和欧亚大陆“顶牛儿”,撞了500万年,钻到欧亚大陆下面去了,使这片区域上升到六七千米高度。这就是今天的中国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中原土壤厚度超地球平均4000倍,催生唯一能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那有意思的事情来了,原来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被这个高山从此阻隔,北面来的高气压被挡住,这就造成了风,将中国西北部地区的土层卷到黄河上游地区。所以今天我们会了解,新疆、内蒙一带会有好大一片的戈壁滩,这些地方几百万年以前是有土的,只不过慢慢被卷走了。

另外,地球是有“信风”的,啥叫信风,就是有“诚信”的风,每年都会按照固定的方式流动,首先,地球自西向东转动,而这个转速比大气层自转速度快,这就产生了第一股固定风道;其次,赤道地带温度热,气压低,而北极、南极温度冷,气压高,赤道空气热就向上蒸腾,在地球两极坠落,这就形成了第二个固定风道。

中原土壤厚度超地球平均4000倍,催生唯一能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通过固定风道的合力,会产生气旋,就像龙卷风一样,只不过没有龙卷风那么快,那么小,这种风道形成的风应该是一个缓慢的、庞大的龙卷风,全球有好几个这样的龙卷风,其中一只的龙卷风中心,正好在黄河上游一带,我们知道一个龙卷风中间是静止的,这就让龙卷风所带起来的土壤从中心掉落,就掉落在了这里。

另一个原因:黄河!

中原土壤厚度超地球平均4000倍,催生唯一能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说完了风带过来土的情况,我们再看另一种情况,中国西边的地势高于东部,导致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中国所有的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最后流向大海。

黄土高原的土层都是很细密的土,所以一旦降雨,就会发生一个现象,水土流失。

这些冰川化的水、下雨的水形成无数条小溪,最后汇入了一条大河,就是黄河,为什么黄?

就是因为带着无数细小的土壤,变成了“泥汤子”,滚滚向东流淌。

中原土壤厚度超地球平均4000倍,催生唯一能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黄河裹挟着泥沙,到了中原地区,由于河南是东西方高低地势的分界限,在河南地区向东开始骤降地势,因此,黄河水里的泥沙迅速沉淀,就沉淀和冲刷了长达万年之久。

终于冲刷、堆积形成了今天的华北平原地带,一片肥沃,宁静的土地,孕育了古中国文明的诞生。

中原地带,古老文明的诞生!

我们知道,全球最古老的三块文明诞生之地,都是在大河流域,分别是尼罗河流域创造了古埃及文明;地中海附近的两河流域,创造了环地中海几个重要文明比如古巴比伦文明;最后就是黄河流域的古中国文明,至于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印度文明,是另一个分支的人类迁徙到达那里,但古印度文明没有这三块文明古老。

中原土壤厚度超地球平均4000倍,催生唯一能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为什么大河流域周围会催生文明,从古猿变成了智人?

经过科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等研究,判定由猿逐渐变成智人的条件,并不是直立行走、制作和应用工具,以及发明可以沟通的语言。而是驯化动物、栽培植物,以及制作陶器,我们不在这里做展开,下次故事我会单独来讲。

之所以大河流域周围产生最古老的文明,正是因为土地肥沃,催生了智人人口数量的大幅增长。

人口的急剧增长就催生了农业文明的发展,也就是说,这三块大河流域地带,产生了最早的农业文明,而由于环境因素,黄河流域特别适合农业文明的发展。

只有农业的快速发展,才能供应人口暴增的生存问题,大片的土地持续开垦,人口继续持续暴涨,古中国文明就此产生,中国万年以前就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农业文明文化。

中原土壤厚度超地球平均4000倍,催生唯一能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最关键的是,不同于西方世界,正因为中原地带的特殊地理环境,中国是一个全封闭地貌,北面是荒漠、草原、沙漠乃至高寒冻土地带西伯利亚;西面是帕米尔高原;西南面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南面云贵高原加横断山脉,东面是浩瀚的太平洋,这就是全封闭地貌。

中原土壤厚度超地球平均4000倍,催生唯一能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正因为这种全封闭的地貌,使中国的古老文化得以保存至今,成为了今天现存的,唯一一个存于世上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就是中国文明。

内容来自今日头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