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飞机设计师”程不时:拆飞机掌握不了核心科技,只能凭自主开发

 q1338 2020-01-25

人可以生而平凡,却不可以甘心平庸。

1951年,程不时于北京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开始了他48年的航空生涯。

“飞机设计师”程不时:拆飞机掌握不了核心科技,只能凭自主开发

不合时宜的选择,不会放弃的坚持。

解放前,程不时已经确立了献身国家航空事业的志向,考入了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但在当时,中国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发展缓慢,航空工程并不是对自己前途较好的选择。他身边的同学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很多人都选择了转系。程不时却不为所动,依然很坚定地选择留下。

1956年,我国决定制作第一架飞机:歼教-1,程不时被选择制作团队的总体设计师。团队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2岁,是一支非常年轻的队伍,甚至很多人并不觉得这样一支年轻的队伍,能够设计飞机。1958年7月6日 ,程不时率领团队,仅仅两年的时间,就制作出了歼教-1,并完成首飞。

奋发图强,十年研制运-10。

70年代,我国访问欧洲所乘坐的螺旋桨飞机,被国外称:中国飞机还没有进入喷气时代。于是,我国开始研制喷气式飞机运-10,作为国家访问专用客机。歼教-1的研制只花费了两年的时间,而运-10的飞机却花费了整整十年的时间。

有人说:“我们完全可以买进外国的飞机,然后把飞机卸开,所有的零件都进行测量,就可以进行仿制了。”程不时却深知这种方法不可行,只是熟知熟看,是掌握不了核心科技的。中国若想要自己的航空技术,只能独立自主地研究开发。

“飞机设计师”程不时:拆飞机掌握不了核心科技,只能凭自主开发

工作条件的艰苦,生活条件的困难。

飞机的设计,需要设计大量的图纸。当时的中国已经有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但由于航空工程设计巨大的工作量会侵占大量资源,因此设计团队只能在晚上工作。程不时在那时就披星戴月前去工作,早上天还没亮就回去。

生活中,条件也是十分艰苦,自己和家人挤在一间小平房里。程不时往往自己占一小片空间,剩下的就只有床的位置和一个火炉。由于空间狭小,有一次他两岁的孩子稍不留神坐在了火炉上,把屁股都给烫伤了。

设计团队的办公空间也很狭小,成员就发挥创造力,在屋外用纸箱子搭建工作室。

“飞机设计师”程不时:拆飞机掌握不了核心科技,只能凭自主开发

新中国成立时,程不时和同学设计的纸飞机登楼走过天安门。1984年10月一日,运—10模型飞过天安门广场,不同的是,这一次的飞机模型是以科研成果的身份。

有人说:“如果我们选择了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千万万的人。我们虽然默默无闻,但我们的事业会得到永恒,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程不时已经将先辈的精神传递了下来,新时代的青年唯一应该做的,就是继续为理想而奋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