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一章至第十章

 dzlbs 2020-01-26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 【道为密

名可名,非常名。 【名失密

第二段:无名,天地之始; 【王安石断句: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王:有,名万物之母。名失义

第三段: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王:故常无,欲以观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王:常有,欲以观其徼。欲失义。妙、徼二境,即真俗二谛。

第四段: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原断句:此二者,同出而异名。误。重点在同。二者,妙与徼也,真俗二谛。圣人观妙,凡夫观徼。】

同谓之玄。【此同为玄同,非相同。】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真人妙徼同观,即徼即妙。

道一曰:此章是《道德经》总纲,密中之密。老子论述道和名。道是宇宙模型,名是对道的认知系统而非简单称名。首四句句式相同,暗藏逻辑不同。常道是存在的,常名是不存在的,所以老子接着论述认知系统从无到有即从无名到有名的产生过程。

后面“道常,无名”到“始制有名”就是深入展开。在入定(常无欲)和出定(常有欲)的轮回中分别见到妙和徼二种存在态。在深入玄同大定中又证悟超玄态(玄之又玄),妙与徼是可以逆转的,有形和无形,无边际和有边际可以再次超越,此时感受到宇宙的惊人之美,获得无限喜悦(众妙之门)。此正是量子力学叠加态的最早描述。

《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一章至第十章

本章有十七重关,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老子是一个逻辑学家,后世把逻辑学家称为名家就是从此而来。传统注解中,名、欲、观、徼失义或模糊,导致此章经义的逻辑混乱。王安石“有、无”断句引起争议至今,“此二者”乱点鸳鸯,都是对老子妙与徼的宇宙模型的认知不足所致。有、无是老子思想法眼,有名、无名是老子思想法眼。无名学说是老子核心思想。此章是《道德经》的纲领,后面八十章都是对本章的阐发。此章描绘了老子的深度思想实验(玄同大定)。

妙是未显形、无边际、未固化;徼是已显形、有边际、已固化。道未显形故妙,天地万物显形故徼。此为第一义。妙徼二态,道眼观妙,肉眼观徼。此为第二义。有徼有妙,妙徼二分,妙是妙,徼是徼。此是第三义。妙是母,徼是子。知子守母,此是第四义。

《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一章至第十章

老子入玄同大定,所见是妙;出定,所见是徼。此二者同,出而异名,此谓之玄。此是第五义。出定入定不二,生灭玄同,妙徼玄同,即妙即徼,即徼即妙;妙亦妙,徼亦妙,无物不妙,玄之又玄。此是第六义。众妙之门,宇宙呈现惊人之美,无上极乐妙境现前。此是第七义。

第二章

第一段: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美醜同运,出而异名。省:恶之为恶一句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善不善同体,迷着自异。省:不善之为不善一句

第二段: 有无相生,【有生于无,无不生于有。无为有之始,又为有之终。我本无中生,还向无处灭;无众生妙有,妙有本性无。相生者,凡夫见有不见无,圣人见有又见无;借有显无,借无显有;此谓相生,犹互显也。

《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一章至第十章

难易相成,【世人趣易避难,愚公日掘一篑土,子子孙孙,王屋太行移。转凡成圣为之难,有愚公之志,终不为难。俗谛观之难易而极,真谛观之,难易一体。】

长短相形,【俗谛(徼)观之,长而非短,短而非长。真谛(妙)观之,长短并无实义,无非短之长,亦无非长之短。卜者曰: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长短二者,相形而有,相离则无。王弼本:长短相较。

《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一章至第十章

高下相较,【徼而观之,高而非下,下而非高;妙而观之,无非高之下,亦无非下之高。犹如无离阴之阳,亦无离阳之阴,阴阳虽二,二而不离;二而不离,二而不二。高下而者,相较则有,相离则无。河上公本:高下相倾,义通,较为正文。】

音声相和,【凡夫认音声为一,乐理认音声为二。概念分离,可以得真。乐音与心声相和,心有固定旋律,乐音和之则美。道即心之固定旋律,人心和之,法喜无边。音、声、心三者和,此谓天和。无心则音、声皆为枯音枯声,如离阳之阴,离阴之阳。借声显音,借音显声,借心而显音声。最能动心者,莫非音声。音声有理,莫非和声。和声即道心。】

《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一章至第十章

前后相随,【前后,方位之前后,古今之前后,空间和世间二而不二。俗谛观之,前而非后,后而非前;真谛观之,无非后之前,亦无非前之后。离后无前,离前无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念念迁流,本无实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恒也。【不变之法则。法则恒常,真心恒常,所变者妄心也。】 第三段: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首宣无为不言之教。无为之事,非常道也;不言之教,非常名也。】

《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一章至第十章

第四段: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首宣玄德。不辞,犹赴汤蹈火,万死不辞。道有玄德,犹如志士之志。傅奕本:万物作焉而不为始,义通,不辞为正文。】

第五段: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玄德不去,玄德犹上德,不德其德,是以有德。世间下德必去,出世间上德不去,永恒也。世人行德为明德,明德乃显现之德,非汝玄德之美也。世人消费明德,消费则渐失,直至枯竭。圣人累积玄德,故厚德载物。一宣无之教法。一宣玄德。】

《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一章至第十章

第三章

第一段:不尚贤,使民不争;【贤者有佳德,堪美之也。然尚贤则误,犹居功也。贤者有为,未能无为也。世人知贤之为贤,斯不贤矣。民,犹人也。使民不争,此为世谛第一义谛。世间不争,其德尚矣。孰能使世间不争?唯有道者。有道者有玄德而无贤名,有贤名者并非有道。贤者之名,争之所起,焉能不争?儒者尚贤,老氏反也。《礼记·礼运》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儒道同源,其尚不同。老氏曰,心有争性,修睦何成?不尚贤者,乃尚贤之母。贤母既守,争性可断。】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断民盗心,大盗乃止。无饵则鱼逍遥,无难得之货,则天下均平。拱璧与瓦砾同列,何盗之有?人本自安,上贵难得之货,民风大乱,盗贼四起。民,人也。】

《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一章至第十章

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可欲似火,不可点燃。釜底抽薪,方能止汤沸。可,令人颠倒入迷为可,犹可口、可人之可。可欲,色欲为最。陈鼓应等释可为多,谓楚地方言,不确。帛书:使民不乱,误

断名、利、欲三网,人心可复。】

第二段:

是以圣人之治,【圣人治世,非正非奇。非以法令,】

虚其心,实其腹,【心无欲念,营魄抱一;欲念无限应为虚,果腹有量方为实。

弱其志,强其骨。【贪功之志可弱,自胜之骨可强。修心治世,有虚有实,有弱有强。虚其所虚,实其所实;弱其所弱,强其所强。】

《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一章至第十章

第三段:

常使民无知无欲,【断分别知,离贪离爱。知名知利,此为俗知。俗知、贪爱二者陷人于网,心灵不再自由。分别知(分别智)胜人,则无分别智远人,世界即破碎之世界、欲望之世界,得一真性不可得矣。常使人安住于玄同大定,无知无欲之无上妙境。民,人也。

《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一章至第十章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知者即智者,老子破智入明,破明入愚,纯朴之至。修道士外显愚朴,而内微妙玄通,深不可测,对世间巧智洞若观火,故智者不敢为。智者,巧智胜人者。智者诱人以名,惑人于利,陷人于争,如平静水面丢入一石子,水不复宁静。恢复内心宁静,心不外溢,名利无所动之,游天地之始,和气自生。以无分别智玄照万物之无分别性,玄同得一,智者巧术败矣,故不敢为。俗世乃智者巧术之天堂,世人安乐不可复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三法,修心之初阶,断舍相分别。

第四段:

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为因,无不为为果。为无为,双诠句法,表诠遮诠,入玄同大定,无知无欲,内明心生起,呈现大光明。佛法曰涅槃,为无为即入涅槃。无不治犹万能,安住涅槃妙境,名利焉可诱之?上无为则民自化,上下相忘于江湖,故无不治。】

《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一章至第十章

第四章

第一段: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不见其体,只见其用。此用即庸,潜藏之用,无不用也。中庸从此出。】

渊兮,似万物之宗。【道体渊深,犹如藏龙,目不可见,实为万物所出

第二段: 挫其锐,解其纷,【非道眼不见道体。离肉眼,离肉心,消除分别智。锐,锐利,言猛利粗大分别心;纷,纷扰,言细微分别心。贪求名、货、欲、权等外境即为猛利粗大分别心,心念迁流不止为细微分别心。

《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一章至第十章

和其光,同其尘。【开道眼也,开道心也。光与光同,尘与尘同,光与尘同,此谓玄同,玄同得一,证得无分别智。不入玄同大定,证得无分别智,焉能照见冲虚玄渊之道?马叔伦、陈柱谓四句五十六章错简,非。

第三段: 湛兮,似或存。【湛,清澈之极,见而不觉。高空玻璃悬桥,游客履而惊恐,湛也。似或者,虽疑辞而实境也。华人用语之雅。存或不存之妙境。世人之知,存在或者不存在,二者得得其一。似或存者,非存在非不存在,超越存非存之二境。】

《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一章至第十章

第四段: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子,母所出也。道非后出,第一因也。帝者天帝,天神是也,万民敬畏。道在帝先,可不敬畏!万民知天帝,今日始知天帝之先,道也。道则母,万物为子,天帝亦为道之子。盛赞道之古始,无以超越。此皆玄同大定中所照见。】

第五章

第一段: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无心,万物任运,本无贵贱。不仁,无心也;刍狗,言其化之倏忽。神奇化为腐朽,腐朽复化为神奇。无心者,天地之心现。凡心观之,刍狗忽为神奇,忽为腐朽;无心观之,神奇腐朽,本来无一物。】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无心,百姓自得。神奇非神奇,是名神奇;腐朽非腐朽,是名腐朽。无心观之,神奇即腐朽,腐朽即神奇。焉有不化之神奇,焉有不化之腐朽哉!】

《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一章至第十章

第二段: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天地为熔炉,造化为神功,万物之所出。我说万物非万物,是名万物;我说虚空非虚空,是名虚空。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皆出于虚空,归于虚空。如幻如化,岂有贵贱哉!天之苍苍,岂其正色耶?虚空化物,岂其虚性耶?虚空子耶?母耶?岂虚空梦为万物,万物梦为虚空耶?

第三段: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此中妙理,非言所及,定中可见。《四十二章经》:饭千亿佛,不如饭一无心道人。守中,无心道人之谓也。】

《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一章至第十章

第六章

第一段: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谷,深不见底,含藏万物,犹太虚空。谷神,虚中生有,阴阳不测,唯神之化。牝者母也,道非子,为母为父,子从此出也。玄牝者,玄母也。非世间之母,有母之性,无母之形。】

第二段: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所出为门。世人知母生己,不知玄牝生万物,老子宣之。根,本也,参天大树所以立也。道,天地之所立也。】

《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一章至第十章

第三段: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未见其形,形已显。未见其功,功已成。无为为之,不用勤作,亭之毒之。绵绵,不绝貌。用即庸也。凡夫见用,圣人见庸。中庸者,中之庸也。已显之用为用,未显之用为庸。经文中“用”,既言其显,又言其藏。无用之用为庸,故曰藏也。再言存,西人之存在,有乃肉眼所见之存在,无乃肉眼不可见之存在。】

第七章

第一段:天长地久。【吾生也有崖,天地生也无涯,世人所大慕也。】

第二段: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无涯,推究其本,唯无私也。自生,为己而生,言天地不为己而生万物也。河注“施不求报”,犹三轮体空而行布施。】

《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一章至第十章

第三段: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圣人效法天地,无私自守。后身外身,无身无累。王弼《指略》:后其身而身先,身先非先身之所能也;外其身而身存,身存非存身之所为也。】

第四段: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真(私)。【无心即无身,无身即无私,无私即无累。世人拘拘,终生为物累,真宰隐没焉。王弼本: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一章至第十章

旨意:举天地为证。世人贪求长生久视,不知无私乃为长生久视之道。养生者败,养生主者存,所养非一也。】

道一曰:通行本“故能成其私”,此处建议改为“成其真(私)”。因此句易误解,被后人诟病。

第八章

第一段:上善若水。【民之饥渴,水能救之。人世缺上善久矣,如渴人望水欲穿。上善如水,解民饥渴。

第二段: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水无身无形,故善利万物,无我,故不争,不争则善利。器方则方,器圆则圆,唯水能之。水处喜低位,众人喜高位。】

《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一章至第十章

第三段:居,善地;【不争之地为善地

心,善渊;【心处清静为善渊

与,善仁;【交友慈爱为善仁

言,善信;【所言真朴为善信

政,善治;【治国不争为善治。不与民争即无为

事,善能;【处事无为为善能。无为则无不为,善能也

动,善时。【动在几微为善时。以上为水之七善。与善利、不争、处恶合为水之十善。】

第四段: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之其善,不争为本。人生大患在于有身,有身则有我,有我则必争。修心在修不争,则几于道。

主旨:上章言无私,此章言善利、不争,均为老君救世教法。

《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一章至第十章

第九章

第一段: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谦受益,满招损。盈则溢,溢则损。】

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揣为细磨,尖之令利,尖利易折也。】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痴人守富贵,金玉求满堂。不知皆身外之粪土,灭身之凶器,石崇是也。

《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一章至第十章

富贵而骄,自遗(wèi)其咎。【富贵已藏灭身之危,再傲以临人,犹揣而锐之,灭身其速,此谓自招。不如分财与贫,与朋友共,敝之无憾。】

第二段: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古今将相,风云之际,冀成大功伟业,此人之常情,如斯则功成而身不可退。如张良济世救人则为之,故身可退也。岂不知狡兔死,走狗烹。不知弃之若敝屣,逍遥乎无为之乡,彷徨乎广莫之野。河上公本:功成名遂身退。

《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一章至第十章

第十章

第一段: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五步证道之一。载,虚词,如载歌载舞。营、抱皆凝神之极。魄,魂魄合称,原为礻旁,不为鬼旁,帛书可证。无离,不可须臾离也,离则身为枯骸。犹㹠猪无神,众子骇而散也。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五步证道之二。道下化为万物,气凝结而成体。物则徼也,体则固也,柔气绝,刚强生。王弼称“失无入有”。万物虽徼而固,然可修而反柔。修道即反有入无,反固入气,反有形为无形。婴儿虽显形,尚有柔气,及壮则失柔气,世人知老近死,不知壮近老也。专气,犹一气也。】

《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一章至第十章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五步证道之三。世人肉眼外驰,知外不知内。玄鉴玄览,玄照之真性。含灵本有,外尘覆却,失照性也。涤除,时时勤拂拭也,无疵,顿现光明照性。】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五步证道之四。今世肉身,本自天来,一旦堕地,天门闭矣。所见为五色,所尝为五味,所闻为五音,不知道之所在,不见母之所存。猥猥琐琐,苟且以终日,不亡以待尽。大丈夫修道至此,天门复开。为雌,犹守道也。道为大雄,为雄则过,故宜为雌。修道至此,道力强大,故为雌守之。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五步证道之五。知常曰明,又自知月明。知常自知,内外一体,外照宇宙之无穷,内照真我之妙有,生大光明。以无分别心玄照万物之无分别性,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知此生是何生,不知此世是何世。唯与道冥合。】

《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一章至第十章

第二段: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大宗师心超三界,而庄严三界。悲心无已,以净浊世。救世之法,无为最为第一。此句原在“涤除玄鉴,能无疵乎”之后,按文意应在无不修道之后。

第三段:生之,畜之。【父母生之,父母蓄之。父母爱子,天性所然。道父德母,如人间父母。】

《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一章至第十章

第四段: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而不为己私有,成就一切而不为己功,监护成长而不为之主宰,此谓不可见之玄德。玄德,有德而无主,有主而不可见。非不可见,肉眼不可见,岂心不可见乎?二宣玄德。

主旨:五步成道修法,入大光明境。宣玄德。】

道一曰:帛书乙本魂魄作礻旁,【礻白】不作鬼旁,是本字。魂魄二字的本字应作礻旁,不作鬼旁,是甲骨文造字学的低劣篡改,应予纠正。

道一曰:“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为前面五步修道法的结果,因此放在“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后面。

《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一章至第十章
内容来自今日头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