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新储备有助于能源转型激发新技术崛起

 q1338 2020-01-26

z■ 中国工业报记者 江晖 邹洁

随着全球气候形势日益严峻,加快能源转型成为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能源高质量发展需要走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需要从 ‘灰色增长’转向 ‘绿色增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最近在2019全球能源大转型高层论坛上表示。

技术创新为新一轮能源转型赋能

转型一直是能源发展的主题,从薪火到煤炭、石油再到光伏、核能,人类的文明进步史本身就是一部能源转型和变革的历史。而新一代技术创新正为新一轮能源转型赋予强劲动能。

“无论是消费侧还是供给侧,实现能源转型的核心和关键支撑还是科技创新。以能源互联网为代表的能源智能化和电动汽车等新技术正成为能源革命重要推动力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马健堂表示。

近些年,能源领域创新技术不断涌现,煤电超低排放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复杂区块油气开采等技术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互联网与能源新技术深度融合,智能化能源生产、消费和综合服务体系雏形已然形成。与此同时,节能新设备、新工艺也在不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2013年到2018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强度从6.79吨标煤下降到0.63吨标煤,平均每年下降4.4%。在能源消费结构方面,受电动汽车产销量持续增长,交通电气化快速推进等多种因素影响,2018年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25.5%,显著高于全球19.2%的平均水平。”马健堂介绍。

能源技术革命也在引领产业发展。无论在能源生产端还是消费端,新能源技术不断发展让能源世界呈现出 “百花齐放”的盛世景象。在生产端,风、光、水、核等非化石能源发电替代煤电,促进煤炭、石油炼化产业转型升级。在消费端,天然气、电、生物质等能源对散煤的替代,节能技术进步,循环设备不断升级换代,全领域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正在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也在与新能源技术深度融合,传统以能源供应为核心的上中下游一体化产业组织和发展模式正向以能源利用为核心的智能化能源综合服务体系和新业态转变。

跨越式技术储备仍有待增强

如何推动能源转型,打通制约转型的卡脖子难题?“我认为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能源转型需要畅通能源系统循环,打造能源高效、公平、流动的基础设施平台,建立健全能源生产、配送交易管理的市场化制度,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特别要给基层更多探索创新的空间。”王一鸣表示。

在其看来,继续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就要建设高效、安全的能源供给体系,包括增强油气的保障能力;继续推进能源消费革命,重点是控制煤炭消费量和石油消费总量;继续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建设创新引领的能源科技体系;继续推动能源体制革命,应深化电力、油气体制改革,继续有序放开输配电业务,进一步理顺电网的管理体制。

“虽然我国煤电、核电、煤炭、油气、可再生能源、电网领域形成了从研发、设计、制造、建设、运维到监测认证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完整的产业链,但与世界能源科技强国相比,与引领能源革命的要求相比,我国能源科技创新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李冶提醒。

在李冶看来,此轮能源革命中,技术创新的短板问题依然存在。“我国在氢能、燃料电池、碳减排前沿技术为代表的基础研究略显薄弱,跨越式发展的技术储备有待进一步加强;关键的技术装备还存在短板,如燃气轮机的高温材料,海洋、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等尖端技术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创新;在新能源、页岩气、氢能等领域加强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还需待进一步巩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结合还不够紧密,重大技术的国产化与国家重大工程的结合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李冶说。

“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重点推广应用先进成熟技术,加强对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电力储能、氢能等新型技术的引导,大力降低能源新技术进入市场的门槛;打造创新平台,集中攻关一批前景广阔的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着力推进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研究和工程示范项目,务实推进国际合作。”李冶透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