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谿之战魏延大胜却很少被提及,其率偏师击败四路伐蜀大军之一路

 双飞金燕子 2020-01-26

三国时期魏延这个人物可以说自带很多话题的,演义中他天生反骨,最后还被诸葛亮死后用计诛杀,历史记载中他成为第一位镇守汉中的将领,诸葛亮北伐时,他屡次建议走子午道,奇袭长安,被后世认为是怀才不遇,最终在政治斗争中被杨仪击败被灭族,相比之下,魏延曾经打过一次胜仗,也值得被称赞的,却是大家很少提及的,也就是阳谿之战,魏延吴懿大破费瑶郭淮。

阳谿之战魏延大胜却很少被提及,其率偏师击败四路伐蜀大军之一路

阳谿之战发生在蜀汉建兴八年,曹魏太和四年,这段历史曹魏一方只字未提,哪怕是蜀汉一方,记载的也是很简略,对此事惜字如金,感觉像是打了败仗隐晦一样,但是从参战双方人员的奖惩方面,还是可以看出此战端倪的。ps:由于关于此战的记载太少,我只能通过多方记载中去窥探还原阳谿之战,可能会存在一些主观的猜测。

阳谿之战魏延大胜却很少被提及,其率偏师击败四路伐蜀大军之一路

当时的魏蜀大环境下是征战不断,诸葛亮五次北伐前四次北伐,集中在建安六年至建安九年之间,所以说阳谿之战就发生在两国边疆战事不绝的阶段,建安七年, 诸葛亮发动第三次北伐,派陈式武都、阴平,为蜀汉继续攻伐陇西打下基础,包括之前第二次北伐围困陈仓,虽然失利,但是诸葛亮的军事行动,引起了曹魏的不满,遭到了疯狂的报复。

阳谿之战魏延大胜却很少被提及,其率偏师击败四路伐蜀大军之一路

蜀汉能够立国以及维持北伐的可能性,汉中之地是最基本的条件,所以在蜀汉屡屡扰边的情况下,曹真上奏,准备一举解决蜀汉的问题,也就是拿下汉中,彻底断绝蜀汉北伐的可能性,这就是诸葛亮三次北伐造成的后果。

《三国志·曹真传》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帝从其计......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

显然主力是有曹真司马懿张郃率领,当时张郃率部从斜谷道进攻汉中,可见三路主力大军都是奔着汉中去的,但是大家不要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时曹真是打算拿下汉中的,所以必然是调集曹魏西线的全部主力部队,所以记载中称,“或从武威入”,也就说,攻取汉中的是四路大军,三路主力由关中方向从三路向汉中推进,而另一路偏师,则从武威南下,武威是当时凉州的治所,那么这支队伍的领军将领应该就是费瑶郭淮了,虽然曹魏一方记载有意删去了阳谿之战,不过从这处记载来看,还是没有完全隐藏住。

《华阳国志.刘后主志》丞相亮军成固,表进江州都督李严骠骑将军,将二万人赴汉中。

成固位于汉中盆地腹部,北依秦岭南麓,南屏巴山北坡,中纳汉江平川,诸葛亮率蜀汉主力驻守汉中,严阵以待,那么阳谿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应该是同一时期,或者是在诸葛亮率军镇守汉中之后的事情,那么在那个环境下,诸葛亮很难给魏延分太多的兵力,毕竟汉中就是蜀汉的门户,汉中若丢失,蜀汉难以以一州之地抵抗曹魏大军,所以魏延吴懿所率的偏师和曹魏费瑶郭淮的偏师对上了,当然虽然都是偏师,但是曹魏一方的兵力绝对是要占据优势的。

阳谿之战魏延大胜却很少被提及,其率偏师击败四路伐蜀大军之一路

有意思是的是,曹魏来势汹汹,但是双方主力对峙,剑拔弩张的汉中一线,却没有发生激烈的战斗,而是被一场大雨浇灭了曹魏的怒火。

《三国志·曹真传》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

《晋书.宣帝纪》帝自西城斫山开道,水陆并进,溯沔而上,至于朐,拔其新丰县。军次丹口,遇雨,班师

主力攻取汉中的三路魏军都因为下雨的缘故撤军了,原因不是魏军将士难捱雨天,而是一场大雨让魏军碰到了蜀军北伐经常遇到的问题,也就是后勤补给问题,因为这次是魏军主动进攻,走子午道、斜谷道等艰险之地,那么魏军后勤不仅仅是补给线拉长的问题,而是没有相应的准备。

《资治通鉴.魏纪三》司空陈群谏曰:“太祖昔到阳平攻张鲁,多收豆麦以益军粮,鲁未下而食犹乏。今既无所因,且斜谷阻险,难以进退,转运必见钞截,多留兵守要,则损战士,不可不熟虑也。”

当初曹操征讨张鲁的时候就遭遇过大军进入汉中后期补给不畅的问题,而曹魏对蜀汉又长期保持守势,虽然曹魏有一战而灭蜀汉的国力,但是不代表曹真一次热血的建议就可保证各方面都准备妥当,打仗打的就是后勤,显然曹魏针对此战的后勤准备是不足的,更不要提碰到了大雨天气,面对糟糕的路面状况,对后勤补给线绝对是一大灾难。

阳谿之战魏延大胜却很少被提及,其率偏师击败四路伐蜀大军之一路

所以一场大雨,就让魏军退却了,曹真还是保持冷静的,要是还固执的进军,即便攻入汉中腹地,后勤补给不畅,最大的问题就不是能不能守住防线了,而是能不能活着回去。只能说是蜀汉国运尚在,曹魏这次征伐是劳民伤财徒劳无功了。

当然除了大雨之外,此次魏军撤兵,还有赵云的功劳,赵云在第一次北伐的箕谷之战中,撤退的时候,烧毁了赤崖以北阁道,当曹真率三路大军来袭时,也是因为栈道被烧而无法向汉中腹地进军。

《水经注》 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赤崖以南,桥阁悉坏。

诸葛亮镇守汉中,最大的收获不是成功抵御了曹魏的入侵,而是让李严这个心怀鬼胎的人浮出水面。

《资治通鉴.魏纪三》汉丞相亮闻魏兵至,次于成固赤坂以待之。召李严使将二万人赴汉中,表严子丰为江州都督,督军典严后事。

《华阳国志.刘后主志》严初求以五郡为巴州,书告亮,言魏大臣陈群、司马懿并开府,亮乃加严中都护,以严子丰为江州都督。

诸葛亮调李严率部驰援汉中,但是李严以国家大事为要挟,要地盘,要领土,李严可是刘备死前留下的两位托孤大臣之一啊,显然是刘备留下来掣肘诸葛亮的,可是不管怎么说,在国家大事面前,却考虑着自己的私利,这样的人,在国家危难之际是不会有忠心的,他会向投靠刘备一样,投靠曹魏。

阳谿之战魏延大胜却很少被提及,其率偏师击败四路伐蜀大军之一路

李严更狼子野心的想要获取开府的权力,如果诸葛亮给了李严开府之权,那么蜀汉容易形成内部分裂的态势,毕竟诸葛亮开府,蜀汉其实就相当于是两个中心了,再加一个李严,本来内部就不稳定的蜀汉会是个什么样子,或许就不需要曹魏去打了。

汉中攻防战虽然结束了,但是魏延所率蜀军和郭淮所率魏军的战斗并未结束。

《三国志.魏延传》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谿,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三国志.杨戏传》建兴八年,(吴懿)与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将费瑶,徙亭侯,进封高阳乡侯,迁左将军。

这个阳谿具体在哪不是太清楚,应该是在南安界内,南安大家应该熟悉,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响应诸葛亮的三郡之一,根据不详细的记载,当时魏延是这支蜀军的统帅,而吴懿似乎是单独击溃了费瑶,也就是说,蜀军和魏军相遇后,都存在分兵的情况,相对来书,魏延和郭淮率各自主力对峙,按照战后的封上来看,魏延的功劳是要大于吴懿的,那么吴懿所面对的费瑶应该不是当时魏军的主力部队,不够仍然是以弱胜强。

《季汉辅臣赞》车骑高劲,惟其泛爱,以弱制强,不陷危坠。

这是杨戏对吴懿的评价,吴懿这个人物,除了自己的妹妹是皇后外,阳谿之战算是他的高光时刻,那么这段评价值得应该就是吴懿在阳谿之战中的表现,可能当时的战局就是,吴懿拖住了费瑶,为魏延的主力部队击溃郭淮争取了有利条件。

阳谿之战魏延大胜却很少被提及,其率偏师击败四路伐蜀大军之一路

纵观建安八年的魏蜀军事对峙中,也就只有魏延和吴懿受到了封赏,而跟随诸葛亮镇守汉中的人没有明确记载有过奖赏,尤其是魏延凭此战被册封为征西大将军,东汉时期大将军中有征西大将军,往往是军中有资历的人,而且魏延还持节了,从亭候一下子跃升为县候,没有值得吹嘘的战绩是不可能的,至于为何没有明确记载战争的经过,可能只是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有意维护了曹魏的颜面了吧。

而作为阳谿之战的另一位重要参与者,郭淮,看看他的传记,虽然没有一字提到阳谿之战,但是可以从蛛丝马迹中猜到此战的存在。

《三国志.郭淮传》五年,蜀出卤城。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转扬武将军。

曹魏太和五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因为陇右无谷,郭淮从胡人那里借过粮食,陇右没有粮食,有可能是因为天灾等原因,但是太和五年正是阳谿之战的次年,那么就有可能是经历了战火,陇右之地存储的粮食遭到了毁坏,以至于无粮的地步,而且郭淮的人生履历也值得一提,那就是在阳谿之战后,郭淮是在10年后的曹魏正始元年,搭上了司马家,他才开始逐渐开启了仕途的上升快车道,或许就是因为在阳谿之战中战败了,有可能还会大败,所以被冷落了一段时间吧。

阳谿之战魏延大胜却很少被提及,其率偏师击败四路伐蜀大军之一路

总的来说,魏延是在建安八年,抵御曹魏死路大军讨伐的过程中,率军进入敌境,击败郭淮所率的凉州一带南下的魏军,具体战争中魏延的表现如何,已经无人知晓了,只是可以相信的是,阳谿之战,魏延是打了一次漂亮仗的,也让他在军中的声望更加高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魏延传》《三国志.杨戏传》《三国志·曹真传》《三国志.郭淮传》《华阳国志.刘后主志》《季汉辅臣赞》《资治通鉴.魏纪三》《晋书.宣帝纪》《水经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