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初年,周武王吊民伐罪举兵反商,在牧野之战大败敌军,纣王天子自焚而死,周王室正式取代商朝成为天下共主。周朝因袭前代旧例,册立大小诸侯,裂土分茅,以藩屏周。前后多次册封了大小百余个诸侯国,卫国就是其中之一。卫国并非是周武王亲手册封的诸侯,而是武王之弟周公在平定殷商遗民的叛乱后,将殷商故都地区分封给了幼弟康叔,称卫国。周朝的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卫国属于第三档的伯爵,经历六代伯爵之后的卫国君主贿赂当时的周夷王,得到了侯爵的地位,史称“卫顷侯”。后来,蛮族入侵西周灭亡,平王东迁洛邑,当时的卫侯立下功劳,周平王封其为公爵。卫国就开始以公爵的身份进入到了春秋战国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征战的时代,诸侯之间互相吞并。卫国的力量偏低,却在复杂的春秋战国时期平安过渡,甚至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卫国竟然还在苟延残喘,成为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诸侯国。卫国完整的见证了西周的礼乐文明和春秋战国的烽烟滚滚,前后飨国长达九百余年,经历四十一位君主,是中国历史飨国最久的诸侯。后世对于卫国的记载以春秋时期为最,在周边强敌环伺,波诡云谲的气氛中,卫国能够最终存活下来,自然有其独特的方式方法。笔者也将从春秋时期卫国的内政外交入手,探索其发展之途,求存之道。 卫国是历史上飨国最久的诸侯国 春秋乱世,军事外交两不误卫国的封地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山东省西部,大约方圆四五百里的地域范围内。这个地方可以说是危机四伏,强敌环伺,北面有强大的晋国,东面与富有的齐国相接壤,西南又有号称“春秋小霸”的郑国和一度成为霸主的宋国。卫国仿佛是风中的浮萍,很有可能被周边的诸侯国吞并。卫国在早期采取了长袖善舞,攻守结合的策略。在春秋初年即卫桓公十三年,卫国实力较强时,卫国接受了郑国流亡公子公孙滑的投奔,公孙滑是郑国共叔段的儿子,卫国以此为理由出兵伐郑,攻取廪延。这是卫国历史上第一次主动出击别国,再取得了战果后,郑国和卫国交恶。郑国在同年出兵攻打卫国南鄙,次年再度进攻卫国。此后,两国交锋多达数十次。在这一过程中,卫国施展过人的外交手段,先后与宋、陈、蔡、燕结成盟友,多次同盟攻郑。最成功的一次战役是发生在卫惠公二年,宋、齐、蔡、卫、陈五国联军攻入郑国都城,烧毁王宫祖庙。不过郑国的“小霸”称号毕竟不是浪得虚名,很快就恢复了元气,在卫惠公三年击退了鲁、宋、卫、陈四国联军。 春秋时期卫国地图 这一阶段是卫国向外攻伐的活跃期,在经历了卫国历代君主的累积之后,卫国有能力在这一地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影响力,他将目标瞄准了西南的郑国。郑国经历郑武公、庄公之后,国力大增,两国之间实际上就是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以增进实力。卫国本身的实力不强却善于联合周围的诸侯,它的战略也是春秋时期盟会制度的雏形。而且,它还吸纳了大量诸侯国前来投奔的落难公子君王,先有郑国的公孙滑、郑昭公,后有小国的许庄公、苏子。卫国一手军事政策主动出击,另一手外交政策广结善缘。这就使得卫国在这一阶段游刃有余,力量分布非常均衡。但是由于内乱导致军事力量衰减,无力再扩大影响力。齐国称霸后,卫国就改变了策略,不再主动出击,而是成为大国联军的一份子,瓜分利益。从齐国称霸到齐桓公去世,卫国先后参加联军作战五次,与诸侯国会盟七次,并没有独立的作为。可是好处却着实得到了不少,在这一阶段攻灭了一些小国,增加了实力。 晋楚争霸,追随强国谋发展齐桓公死后,五子争王,霸主地位荡然无存。卫国开始独立地面对内政外交。但是在这一阶段,卫国却铸成了历史上最大的错误。就是卫文公对于正在流亡过程中的晋文公重耳无礼,致使他继位以后对于当时在位的卫成公很不满。于是就以他不肯借道给晋国,并且也不发兵救援宋国为借口,悍然出兵攻打卫国。卫成公出逃到了陈国避难,后来卫成公通过周天子的说项,才和晋国握手言和,卫成公得以回到卫国复位。史书上记载这一段非常紧凑:
城濮之战就发生在卫国境内 自此之后,卫国开始紧紧跟随晋国的脚步,努力抵御南方楚国的入侵,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春秋末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卫国虽然自身的军事力量不强,单打独斗的状态下只能是与郑国平分秋色。但是,卫国却为什么在春秋时期能够存活下来呢?笔者认为原因主要在于: 第一,卫国兵力进取不足,自保有余。卫国国都虽然曾经在公元前660年被狄人攻破,屡次迁徙。但是,经过百余年的休整,势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卫国曾经多次面临郑国、齐国和晋国的入侵,却都可以化险为夷,足以证明国家的实力是存在的。后期的卫国采用了附庸政策,追随在齐国和晋国这两大军事强国的身后,狐假虎威,其他的诸侯亦不敢觊觎。加上它使用的是鬣狗战术,跟在大国联军之中瓜分利益和土地,国力也在一点一滴的成长。 第二,卫国的国人集团非常特殊。国人集团也就是居住在城市当中的自由民,是诸侯国中的最重要力量,既是兵源的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的支柱。卫国历经多次内乱,很多时候是臣下造反将国君驱逐。而当王位继承面临问题时,正是国人出面拥戴继任者。所以,虽然卫国曾经丧国失地,但是法统却从未断绝,这就是国人发挥的力量。 西周宗法制概况 第三,卫国的血缘是其法统延续的重要保障。卫国是纯正的姬姓诸侯国,他和郑国,晋国同宗同源。正是因为这层关系,晋国才会在周天子的说和之下原谅卫国。也是因为这层关系,同姓诸侯国对于卫国的攻伐也有一个限度。当时姬姓诸侯国的共同敌人是南方的楚国,它们必须一致对外才可以获胜。所以说,兄弟阋于墙御侮于外,这就是卫国在春秋时期传统的求生之道。 四面受敌,维系法统为优先好景不长,春秋晚期,由于地方上诸大夫实力的增强,各国的小封臣开始起兵反抗宗主的地位。甚至有人篡夺国君的地位,比如田氏代齐。晋国内部也出现了六卿干政,各自为战的局面。在晋平公去世时,卫国还能够会同郑、鲁、齐、宋一起前去晋国吊丧。可是短短数年,晋国的众卿大夫就开始以各种理由出兵攻打卫国。晋国的赵鞅、魏曼都以卫国不服从自己为借口出兵攻打卫国。同时,卫国内部的国人势力也由于小诸侯采邑的发展而逐渐分散到了地方。而血缘上的优势也随着最大的姬姓国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而变得荡然无存。卫国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屡遭侵略仍旧维护住了本身的法统。并且,卫国在春秋晚期到战国初年的政策转变为收缩政策。不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也不计较自身地位的下降,而是全心全意的维护住自身的法统。由于史料的缺乏,战国时期的卫国情况不如《左传》的详细。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卫国在战国时期由公降为侯,后又被降为君。这样的转变之下,卫国依然没有丧失法统。即使是沦为魏国的附庸,即使疆域仅仅剩下濮阳一座城市,可是卫国的血脉仍然被延续下来。 战国时期卫国地图 人才成为了卫国最后的救命稻草。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信,但是战国时期的卫国的确是靠着人才的输出,才在诸侯国中保留下最后的容身之地。卫鞅、吴起、吕不韦、李悝都是卫国人,吴国公子季札也说“卫多君子,其国无故”。当中尤其重要的就是卫鞅和吕不韦,一个是秦国统一天下的设计师,一个是秦统一天下的执行人,可以说他们是秦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两个相国。他们都来自于卫国,可见卫国的文风鼎盛,人才济济。政治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会夹杂着某些情感,也许是秦国在统一的过程中顾念到了卫国的特殊,对他手下留情。更重要的是,卫国作为一个小小的封君,实际上已经无足轻重。既无法影响到秦国统一的铁蹄,也不干涉秦国的内在发展。正好似赵国灭亡后,仍有公子嘉在代国称王苟延残喘,秦国并没有紧追不舍赶尽杀绝。周王室控制地域仅仅只有王畿,可是仍存在了数百年。也好似今天的梵蒂冈,领土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仍然傲然独立。这就说明在当时的社会中并不是完全的功利主义,也有许多特殊的情感因素夹杂其中,最终导致了这种微缩型诸侯国的存在。这促使卫国成为了历史上存在最长久的姬姓诸侯国,见证了整个东西周历史的兴亡盛衰,王国更迭,为历史之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