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盛世,不仅仅是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兴盛,也是文化艺术上的兴盛。 汉代奠定了现代方块字的模样,总结了造字的规律与方法,兴起了解析文字和语言的训诂学,还有了官方的语文与书法教程,设立了专门研究字词的《尔雅》博士……最重要的,我们的文字就叫做汉字。 而到了唐代,经过了魏晋南北朝的创造和积累,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都迈向成熟,诞生了一大批书法大师。 尤其是楷书,在唐代达到了巅峰,迄今我们也无法超越唐楷的高度。 唐代书法的辉煌,除了得益于前朝的积累,还得感谢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推动。 唐太宗像 唐太宗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书法。 他是王羲之的头号粉丝,千方百计搜寻王羲之墨宝,亲自为《晋书》撰写《王羲之传》,将王羲之推上“书圣”这个至高无上的地位。 他在处理政务之余,将大量的零散时间用于练习书法,还对大臣们分享心得:“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 大臣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是书法大家,唐太宗在他们面前毫不摆皇帝架子,而是虚心请教。 尤其是在弘文馆设立后,唐太宗诏令五品以上的官员喜书者可就馆学书,让虞世南、欧阳询等书法大家都在此教授学生。——这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官办书法教育。 不仅如此,唐代通过科举考试录取人才,科举六科,书法占其一,字写得好不好看,成为科举选士标准之一。 在官员的选拔上,“身、言、书、判”四才,“楷书遒美”为先决条件之一;又经常设置如书判拔萃诸科,专门提拔善书的官员;就连外派官吏,“工书”也是一项重要的素质要求。 唐太宗还把自己的书法爱好强行传染给了身边的人。 他每得王羲之的帖子,不仅自己锐意临仿,还命诸王子临帖五百遍。 至于后宫妃子们,为了邀宠更是投其所好。 才人徐慧勤练王羲之《兰亭序》,只为博得唐太宗欢喜;武则天也耳濡目染,喜欢上了王羲之的书法,所以现在都有人怀疑《兰亭序》真本被武则天给私藏到她的墓里了。 唐太宗还常常将书法名作的摹本赏赐皇族和重臣,为此特意设立了挧书人这个专门做摹本的职位(最有名的《兰亭序》摹本就是挧书人冯承素所摹)。 唐代摹本为什么这么精妙?就是皇帝有需求,臣子尽心力,自然带动技术进步。 在唐太宗的带动下,接下来的髙宗、睿宗、武后、玄宗,都继承了对书法的爱好,使得唐代成为了书法最兴旺的年代。 至于唐太宗本人的书法水平,不吹不黑,倒也当得起一代名家的称号。 唐太宗的代表作《晋祠铭》,是第一位用行书刻碑的。 原碑现在还在山西太原晋祠里,高195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全文1203字。 宋代书学理论家朱长文在历代书法论文汇编《续书断》中评论《晋祠铭》:“太宗翰墨所挥,遒劲妍逸,鸾凤飞翥,虬龙腾跃,妙之最者也。” 清代学者杨宾说:“今观此碑,绝以笔力为主,……而雄厚浑成,自无一笔失度。” 《晋祠铭》 收藏《晋祠铭》的"贞观宝瀚"亭牌匾 《晋祠铭》拓本部分 宋代《淳化阁帖》还误把唐太宗写的《自wei帖》、《晚复帖》归到了王羲之名下,可见唐太宗学王羲之已学到了“入神”的境界。北宋文学家张耒甚至说“观其用笔精工,法度粹美,杂之‘二王’帖中不能辨也”。 唐太宗的代表作还有行书《温泉铭》、草书《屏风帖》等,感兴趣的童鞋可以自己找来观摩一下。 本文为《趣说汉字书法史》系列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