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公主和亲,为什么要远嫁给自己不喜欢的人?

 昵称66397001 2020-01-27

我国古代王朝的公主,从小在深宫成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一旦长大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时,就要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一种是嫁给自己喜欢的人或自己的同族人,依然保有荣华富贵的生活,还可随时见见自己的娘家人;另一种就是被动嫁给远方的外族君主贵戚,不在乎是否喜欢,从此远离了长大的家乡,甚至到去世都不会再回娘家。ipad充电配置iis电脑网页打不开怎么回事

剧照:康熙帝和女儿蓝琪儿格格

在《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中就有这样一段故事:康熙和容妃的女儿蓝齐儿格格,从小受到康熙帝宠爱,长大后有一次蓝齐儿偶遇到李光地,双方一见钟情,康熙也曾想撮合两人,怎料噶尔丹进京时见到蓝齐儿后一发不可收拾,便向康熙帝求婚,康熙出于国力考量,为赢得扩军备战的时间,忍痛把蓝齐儿赐婚给噶尔丹为蒙古妃,十年后,康熙亲征剿灭自己的女婿噶尔丹,父女再相见时,已成了杀夫仇人,从此蓝齐儿永远留在了蒙古,再也未回到北京。

虽然蓝齐儿这个人物是虚构的,但是在历史上确实有公主们遇到过类似的婚姻,很多公主并没有属于自己内心想要的爱情,反而是被动的承受爱情。

那么为何有些公主不能嫁给自己心爱的人?皇帝又为何会把自己最亲近的亲人远嫁他乡呢?

其实在古代王朝中,皇帝一旦做出把自己女儿或妹妹等女性宗亲远嫁给外族人的决定时,就意味着和亲的开始,往往带有政治性和目的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政治联姻。

这种时候,公主必须服务于国家大局,牺牲自己的爱情,换种角度说,也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创造安全、安宁的社会环境。

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公主和亲案例数不胜数。经过对历史的深究发现,公主和亲有成功的、有失败的,和亲的目的多种多样,和亲的效果各异。

剧照:和亲

以和亲公主为纽带,发展本王朝与地方外族政权的友好关系

出于友好结盟的目的,中原王朝和地方少数民族政权为了加深双方之间的互信,往往会以和亲的方式,来表达永结盟好的诚意,共同对付敌人。

这一类的和亲,就是把公主当做两国联系的纽带,拉近关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就曾有此和亲案例。不仅中原王朝派公主向地方民族政权和亲,也有少数民族政权主动向中原王朝表达和亲意愿的。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即755年,大唐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反叛,欲和唐朝争夺统治权,从而爆发了“安史之乱”的内战。

得亏有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大将军、河东节度副使李光弼大将军及时率兵勤王,大败安史叛军,收复了河北和河东地区(在今晋冀豫地区),按照预定部署,只要唐军兵马副元帅哥舒翰大将军能够守住战略要道陕西潼关,郭子仪和李光弼将军就能平定安史叛军。

潼关是扼守首都长安至陪都洛阳驿道的要冲,更是东入中原、西进关中抵达西北西域的必经之路和关防要塞,易守难攻,换句话说,守住了潼关,就能守住唐朝首都长安。

唐玄宗剧照

然而哥舒翰将军守了潼关半年之后,唐玄宗宠信的奸臣宰相杨国忠挑拨离间,使得唐玄宗听信谗言硬要逼其出战,最终遭遇伏击,在灵宝之战中败于安禄山部将崔乾佑,潼关失守,很快安史叛军就攻占了首都长安,唐玄宗也逃离了首都。

太子李亨未随玄宗皇帝,反而来到灵武并登基,是曰唐肃宗,父皇唐玄宗成了太上皇。756年,唐肃宗为了恢复首都长安,就命堂弟敦煌王李承寀、丰国公仆固怀恩将军等人出使回纥,以此借兵攻打叛军。

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早前在漠北建立汗国,见到天朝来使,回纥的第二任可汗磨延啜也有与唐朝交好的心愿,于是提出把自己唯一的女儿嫁给来使敦煌王李承寀,从此回纥与唐朝结为联姻,敦煌王李承寀也因此请到回纥援兵。

敦煌王向堂兄唐肃宗禀告后,回纥公主随即被唐肃宗封为毗伽公主,册为敦煌王妃。回纥可汗磨延啜基于这层联姻关系,就派叶护太子率领骑兵助唐平叛。

鉴于回纥和唐朝两地和亲为平叛带来的积极影响,唐肃宗决定再次和亲,下嫁自己的女儿给回纥,以求更多回纥援兵,彻底剿灭安史叛乱。

唐朝:回纥疆域

758年,回纥可汗遣使求婚,唐肃宗就把自己的二女儿赐予可汗为妻,封为宁国公主,这是唐朝第一位嫁给回纥可汗的和亲公主。此后唐肃宗又将自己大将军仆固怀恩的两个女儿先后嫁给下一任回纥可汗移地健。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七上 记载:叶护太子前得罪死,故次子移地健立,号牟羽可汗,其妻,仆固怀恩女也。

唐朝公主和回纥公主相互联姻后,令回纥毫不吝啬地派兵帮助大唐,前后三次派遣大军与唐军组成联队对付安史叛军,一举收复了首都长安、陪都洛阳等地。

不仅如此,回纥一直与大唐友好往来,不像其他游牧民族政权时常骚扰中原王朝边境。

这就是联姻的积极效果,虽然公主是被各自皇帝赐婚的,与所嫁之人丝毫没有感情基础,但是她们都起到了桥梁作用,把两国关系拉近了。

以和亲公主为赏品,奖励少数民族政权和好中原王朝的决定

当王朝国力强、少数民族政权处于弱势地位时,此时的和亲属于一种善意的和亲,对两方政权来说都是以和平为目的。

我们熟知的昭君出塞,就是汉朝对北方的匈奴称臣归附表达的一种善意。虽然王昭君不是汉室公主,但是她被汉室皇帝赐嫁于匈奴单于就是以和亲为目的,与皇室公主和亲没有区别,无非是身份的高低贵贱不同罢了。

西汉后期,匈奴势力每况愈下,内斗不断,分为了五大部落呼韩邪单于﹑屠耆单于﹑呼揭单于﹑车犁单于﹑乌藉单于,五单于互相争斗,最终整个匈奴分裂成南匈奴和北匈奴两大部落。

呼韩邪单于执掌南匈奴,他的哥哥郅支单于执掌北匈奴,两人仍旧是矛盾极深,互相攻伐,呼韩邪单于不敌,于公元前53年,主动归附西汉,当时正值汉宣帝时期。

后来呼韩邪单于到西汉首都长安觐见汉元帝,成为匈奴有史以来第一位跨入中原王朝首都朝觐天子的匈奴单于,并且还主动请求和亲。

剧照:昭君出塞

汉元帝见呼韩邪单于如此有归附诚意,就满足他的请求,选了一个宫女王昭君赐予他为妻,单于当即表态要维护汉匈边境南宁。

《汉书·匈奴传》记载:“单于自言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上谷以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卒吏,以休天子人民。”

昭君出塞和亲匈奴,起初汉元帝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奖励性质,毕竟不是汉室公主,而是从众多宫女中选中的王昭君,但和亲过程中,出现了积极影响。

某种程度上说,这场和亲达到出人意料的结果,算是成功的和亲,因为汉元帝的赐婚,不仅促成了匈奴的统一,更强化了匈奴对中原王朝的敬畏之心,从而保证了相当一段时间内汉匈安宁的边境环境。

但对于王昭君来说,心里多少有点难以接受。呼韩邪单于迎娶到王昭君后,立马被封为宁胡阏氏,相当于匈奴王后,身份非常高贵,她与呼韩邪单育有一子。怎料三年后呼韩邪单于逝世,依照当时游牧民族的收继婚制,丈夫死后,转嫁给亡夫的叔、伯或非亲生的继子。

就这样王昭君又嫁给了匈奴新一代单于、亡夫的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也育有孩子。更关键的是,在呼韩邪单于去世时,王昭君曾请诏要回到中原,被汉室皇帝拒绝,必须接受当地习俗。

王昭君作为一名汉族女性,按照儒家思想,在内心是难以接受这种后妈嫁给继子的婚姻生活的,而汉室皇帝根本不会考虑王昭君的想法,毕竟王昭君是赏赐给匈奴呼韩邪单于的。

《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以和亲公主为棋子,缓解中原王朝与地方强大外族势力的紧张局势

当王朝处于弱势地位时,和亲的性质就变了,弱势王朝只能通过低声下气的讨好,把王室公主送予外族君主,以此来换取强势外族势力减轻对王朝的侵犯。

这时候的和亲公主就如同是王朝的棋子,为了给王朝换取休养生息的时间,只能被迫牺牲自己的爱情。这一类的和亲,往往发生王朝建立之初,社会百废待兴或者王朝国力羸弱之时。

从汉高祖刘邦一直到汉武帝前期,一直面临着西汉弱,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强的窘境,鉴于此情形,历代皇帝就一直通过和亲,把汉室女性送予匈奴单于。

虽然匈奴单于在得到汉室公主后,侵犯汉朝边境行动有所收敛,但强大的匈奴根本不把汉王室放在心中,仍存在时不时地犯边行为。

汉朝皇帝只能忍气吞声,继续以和亲换时间,发展自己。关于汉匈之间的斗争,起初刘邦也是束手无策,后来听从了刘敬和叔孙通的建议才采用和亲政策的。

剧照:匈奴单于

当时刘邦刚建立汉朝,北方就已经存在一个庞大的少数民族匈奴,首领就是有勇有谋的冒顿单于,正是冒顿单于首次统一了北方草原,建立了辽阔的匈奴大帝国,与南方的汉王朝相对峙。

刘敬给高祖皇帝的建议是把公主送给匈奴单于做妻子,匈奴生下的儿子必为太子,而后成为新一代匈奴单于,届时哪有外孙跟外祖父交战的情形,匈奴自然就会称臣。

那么刘邦是否听从了刘敬的建议呢?《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有明确的记载,确有这段往事,但至于是哪个公主就不明确了。

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嫡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嫡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从刘敬给刘邦的这段建议中可以看出,当时汉朝还是有点惧怕匈奴的。在当时汉朝不敌匈奴的情况下,主动和亲匈奴,换来匈奴一丝“善意”或许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方式,只不过难为了和亲的公主,因为自己的母国无法给予和亲公主任何帮助,反而还有被凌辱的风险。

以和亲公主为手段,离间外族政权换取中原王朝边境安宁

当和亲可以起到影响两个王朝政权关系走向的作用时,其实公主和亲还能成为打击敌人的有效手段,间接瓦解敌人的势力,从而保护了和亲国。

隋朝初年,隋文帝为了削弱北方的突厥势力,就采用的是离间策略,而促成和亲突厥在离间策略中又起了很大作用。

剧照:隋文帝

581年,北周权臣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后,基业不稳,北面的突厥始终是杨坚心中的一块心病,即使不灭掉也得瓦解掉。幸运的是,杨坚刚登基7年,突厥内部的权力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

突厥分成了两派,分别是以达头可汗为首的西突厥和以都蓝可汗为首的东突厥,在东突厥内部,又有两派,分别是都蓝可汗一派和居住在东突厥以北的亲弟弟突利可汗为一派,更为关键的是都蓝可汗和处于弱势的突利可汗又有矛盾。

隋朝的知名外交家长孙晟看出了其中的机遇……

597年,突利可汗向隋朝和亲求婚,隋文帝便把安义公主许给他为妻,还大加封赏,隋文帝赐婚行为令自诩为东突厥正统可汗的都蓝可汗大为恼火,认为隋朝在羞辱自己。

因为在594年,都蓝可汗也曾向隋文帝请婚和亲,正当隋文帝要答应时,被隋朝大臣长孙晟劝止,并向隋文帝谏言,现在是时候采取离强和弱的离间计,进一步分化突厥的策略。

《隋书·长孙晟列传》是这样记载的:

“臣观雍闾反覆无信,特共玷厥有隙,所以依倚国家。纵与为婚,终当必叛。今若得尚公主,承藉威灵,玷厥、染干必又受其征发。强而更反,后恐难图。且染干者,处罗侯之子,素有诚款,于今两世。臣前与相见,亦乞通婚,不如许之,招令南徙。兵少力弱,易可抚驯,使敌雍闾,以为边捍”

长孙晟所说的雍闾,指的就是都蓝可汗雍虞闾,玷厥指的是西突厥可汗达头可汗,染干说的就是突利可汗。按照长孙晟的意思,都蓝可汗实力强,善变,应当赐婚给实力弱的突利可汗,更好控制,让他们俩兄弟内斗,隋朝坐收渔翁之利。

长孙晟的意见被隋文帝接纳,才让长孙晟通知突利可汗来天朝请婚的,所以,597年,突利可汗向隋朝和亲求婚是隋朝有意安排的。

隋朝疆域图

无论是都蓝可汗,还是突利可汗都没想到,隋文帝竟会利用和亲,彻底把兄弟俩一步步推向反目成仇的地步。

突利可汗迎娶了隋朝安义公主后,受到隋文帝大力扶持,不仅哥哥都蓝可汗覆灭,自己还继承了东突厥可汗大位,一直臣服于隋朝。不得不说,隋文帝的离间策略是奏效了。

不过,和亲公主心中承受了痛苦。安义公主刚嫁给突利可汗不久就去世了,隋文帝为了稳定突厥和隋朝的关系,又把义成公主赐嫁给突利可汗,在隋朝时期,整个突厥也就突利可汗一人有幸娶得两位隋朝公主。

义成公主嫁入突厥后,生活了将近30年时间,突利可汗死后,按照突厥的习俗,义成公主被迫嫁给了继承人、也就是自己的三个继子始毕可汗、处罗可汗、颉利可汗。

公主的下嫁确实为自己的家族隋朝带来了安宁,但自己却永远待在了异族他乡北方大漠,还得忍受像嫁于继子这类有悖儒家思想纲常的苦恼,还必须默默承受着。

剧照:公主

所以,古代公主的和亲的对象,根本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更无法享受自己想要的美好爱情,因为命运随时都会被皇帝支配。

公主如生在皇室家族势力强的时候,那么和亲外族或许会有一丝尊严;当生在皇室家族羸弱之时,此时和亲外族,就如同是牺牲品,强势的外族首领或许就不会对公主有那么好的脸色。

但无论怎么说,和亲公主对国家的贡献是很大的,牺牲也是很大的。我国古代王朝的公主,从小在深宫成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一旦长大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时,就要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一种是嫁给自己喜欢的人或自己的同族人,依然保有荣华富贵的生活,还可随时见见自己的娘家人;另一种就是被动嫁给远方的外族君主贵戚,不在乎是否喜欢,从此远离了长大的家乡,甚至到去世都不会再回娘家。

剧照:康熙帝和女儿蓝琪儿格格

在《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中就有这样一段故事:康熙和容妃的女儿蓝齐儿格格,从小受到康熙帝宠爱,长大后有一次蓝齐儿偶遇到李光地,双方一见钟情,康熙也曾想撮合两人,怎料噶尔丹进京时见到蓝齐儿后一发不可收拾,便向康熙帝求婚,康熙出于国力考量,为赢得扩军备战的时间,忍痛把蓝齐儿赐婚给噶尔丹为蒙古妃,十年后,康熙亲征剿灭自己的女婿噶尔丹,父女再相见时,已成了杀夫仇人,从此蓝齐儿永远留在了蒙古,再也未回到北京。

虽然蓝齐儿这个人物是虚构的,但是在历史上确实有公主们遇到过类似的婚姻,很多公主并没有属于自己内心想要的爱情,反而是被动的承受爱情。

那么为何有些公主不能嫁给自己心爱的人?皇帝又为何会把自己最亲近的亲人远嫁他乡呢?

其实在古代王朝中,皇帝一旦做出把自己女儿或妹妹等女性宗亲远嫁给外族人的决定时,就意味着和亲的开始,往往带有政治性和目的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政治联姻。

这种时候,公主必须服务于国家大局,牺牲自己的爱情,换种角度说,也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创造安全、安宁的社会环境。

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公主和亲案例数不胜数。经过对历史的深究发现,公主和亲有成功的、有失败的,和亲的目的多种多样,和亲的效果各异。

剧照:和亲

以和亲公主为纽带,发展本王朝与地方外族政权的友好关系

出于友好结盟的目的,中原王朝和地方少数民族政权为了加深双方之间的互信,往往会以和亲的方式,来表达永结盟好的诚意,共同对付敌人。

这一类的和亲,就是把公主当做两国联系的纽带,拉近关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就曾有此和亲案例。不仅中原王朝派公主向地方民族政权和亲,也有少数民族政权主动向中原王朝表达和亲意愿的。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即755年,大唐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反叛,欲和唐朝争夺统治权,从而爆发了“安史之乱”的内战。

得亏有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大将军、河东节度副使李光弼大将军及时率兵勤王,大败安史叛军,收复了河北和河东地区(在今晋冀豫地区),按照预定部署,只要唐军兵马副元帅哥舒翰大将军能够守住战略要道陕西潼关,郭子仪和李光弼将军就能平定安史叛军。

潼关是扼守首都长安至陪都洛阳驿道的要冲,更是东入中原、西进关中抵达西北西域的必经之路和关防要塞,易守难攻,换句话说,守住了潼关,就能守住唐朝首都长安。

唐玄宗剧照

然而哥舒翰将军守了潼关半年之后,唐玄宗宠信的奸臣宰相杨国忠挑拨离间,使得唐玄宗听信谗言硬要逼其出战,最终遭遇伏击,在灵宝之战中败于安禄山部将崔乾佑,潼关失守,很快安史叛军就攻占了首都长安,唐玄宗也逃离了首都。

太子李亨未随玄宗皇帝,反而来到灵武并登基,是曰唐肃宗,父皇唐玄宗成了太上皇。756年,唐肃宗为了恢复首都长安,就命堂弟敦煌王李承寀、丰国公仆固怀恩将军等人出使回纥,以此借兵攻打叛军。

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早前在漠北建立汗国,见到天朝来使,回纥的第二任可汗磨延啜也有与唐朝交好的心愿,于是提出把自己唯一的女儿嫁给来使敦煌王李承寀,从此回纥与唐朝结为联姻,敦煌王李承寀也因此请到回纥援兵。

敦煌王向堂兄唐肃宗禀告后,回纥公主随即被唐肃宗封为毗伽公主,册为敦煌王妃。回纥可汗磨延啜基于这层联姻关系,就派叶护太子率领骑兵助唐平叛。

鉴于回纥和唐朝两地和亲为平叛带来的积极影响,唐肃宗决定再次和亲,下嫁自己的女儿给回纥,以求更多回纥援兵,彻底剿灭安史叛乱。

唐朝:回纥疆域

758年,回纥可汗遣使求婚,唐肃宗就把自己的二女儿赐予可汗为妻,封为宁国公主,这是唐朝第一位嫁给回纥可汗的和亲公主。此后唐肃宗又将自己大将军仆固怀恩的两个女儿先后嫁给下一任回纥可汗移地健。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七上 记载:叶护太子前得罪死,故次子移地健立,号牟羽可汗,其妻,仆固怀恩女也。

唐朝公主和回纥公主相互联姻后,令回纥毫不吝啬地派兵帮助大唐,前后三次派遣大军与唐军组成联队对付安史叛军,一举收复了首都长安、陪都洛阳等地。

不仅如此,回纥一直与大唐友好往来,不像其他游牧民族政权时常骚扰中原王朝边境。

这就是联姻的积极效果,虽然公主是被各自皇帝赐婚的,与所嫁之人丝毫没有感情基础,但是她们都起到了桥梁作用,把两国关系拉近了。

以和亲公主为赏品,奖励少数民族政权和好中原王朝的决定

当王朝国力强、少数民族政权处于弱势地位时,此时的和亲属于一种善意的和亲,对两方政权来说都是以和平为目的。

我们熟知的昭君出塞,就是汉朝对北方的匈奴称臣归附表达的一种善意。虽然王昭君不是汉室公主,但是她被汉室皇帝赐嫁于匈奴单于就是以和亲为目的,与皇室公主和亲没有区别,无非是身份的高低贵贱不同罢了。

西汉后期,匈奴势力每况愈下,内斗不断,分为了五大部落呼韩邪单于﹑屠耆单于﹑呼揭单于﹑车犁单于﹑乌藉单于,五单于互相争斗,最终整个匈奴分裂成南匈奴和北匈奴两大部落。

呼韩邪单于执掌南匈奴,他的哥哥郅支单于执掌北匈奴,两人仍旧是矛盾极深,互相攻伐,呼韩邪单于不敌,于公元前53年,主动归附西汉,当时正值汉宣帝时期。

后来呼韩邪单于到西汉首都长安觐见汉元帝,成为匈奴有史以来第一位跨入中原王朝首都朝觐天子的匈奴单于,并且还主动请求和亲。

剧照:昭君出塞

汉元帝见呼韩邪单于如此有归附诚意,就满足他的请求,选了一个宫女王昭君赐予他为妻,单于当即表态要维护汉匈边境南宁。

《汉书·匈奴传》记载:“单于自言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上谷以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卒吏,以休天子人民。”

昭君出塞和亲匈奴,起初汉元帝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奖励性质,毕竟不是汉室公主,而是从众多宫女中选中的王昭君,但和亲过程中,出现了积极影响。

某种程度上说,这场和亲达到出人意料的结果,算是成功的和亲,因为汉元帝的赐婚,不仅促成了匈奴的统一,更强化了匈奴对中原王朝的敬畏之心,从而保证了相当一段时间内汉匈安宁的边境环境。

但对于王昭君来说,心里多少有点难以接受。呼韩邪单于迎娶到王昭君后,立马被封为宁胡阏氏,相当于匈奴王后,身份非常高贵,她与呼韩邪单育有一子。怎料三年后呼韩邪单于逝世,依照当时游牧民族的收继婚制,丈夫死后,转嫁给亡夫的叔、伯或非亲生的继子。

就这样王昭君又嫁给了匈奴新一代单于、亡夫的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也育有孩子。更关键的是,在呼韩邪单于去世时,王昭君曾请诏要回到中原,被汉室皇帝拒绝,必须接受当地习俗。

王昭君作为一名汉族女性,按照儒家思想,在内心是难以接受这种后妈嫁给继子的婚姻生活的,而汉室皇帝根本不会考虑王昭君的想法,毕竟王昭君是赏赐给匈奴呼韩邪单于的。

《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以和亲公主为棋子,缓解中原王朝与地方强大外族势力的紧张局势

当王朝处于弱势地位时,和亲的性质就变了,弱势王朝只能通过低声下气的讨好,把王室公主送予外族君主,以此来换取强势外族势力减轻对王朝的侵犯。

这时候的和亲公主就如同是王朝的棋子,为了给王朝换取休养生息的时间,只能被迫牺牲自己的爱情。这一类的和亲,往往发生王朝建立之初,社会百废待兴或者王朝国力羸弱之时。

从汉高祖刘邦一直到汉武帝前期,一直面临着西汉弱,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强的窘境,鉴于此情形,历代皇帝就一直通过和亲,把汉室女性送予匈奴单于。

虽然匈奴单于在得到汉室公主后,侵犯汉朝边境行动有所收敛,但强大的匈奴根本不把汉王室放在心中,仍存在时不时地犯边行为。

汉朝皇帝只能忍气吞声,继续以和亲换时间,发展自己。关于汉匈之间的斗争,起初刘邦也是束手无策,后来听从了刘敬和叔孙通的建议才采用和亲政策的。

剧照:匈奴单于

当时刘邦刚建立汉朝,北方就已经存在一个庞大的少数民族匈奴,首领就是有勇有谋的冒顿单于,正是冒顿单于首次统一了北方草原,建立了辽阔的匈奴大帝国,与南方的汉王朝相对峙。

刘敬给高祖皇帝的建议是把公主送给匈奴单于做妻子,匈奴生下的儿子必为太子,而后成为新一代匈奴单于,届时哪有外孙跟外祖父交战的情形,匈奴自然就会称臣。

那么刘邦是否听从了刘敬的建议呢?《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有明确的记载,确有这段往事,但至于是哪个公主就不明确了。

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嫡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嫡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从刘敬给刘邦的这段建议中可以看出,当时汉朝还是有点惧怕匈奴的。在当时汉朝不敌匈奴的情况下,主动和亲匈奴,换来匈奴一丝“善意”或许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方式,只不过难为了和亲的公主,因为自己的母国无法给予和亲公主任何帮助,反而还有被凌辱的风险。

以和亲公主为手段,离间外族政权换取中原王朝边境安宁

当和亲可以起到影响两个王朝政权关系走向的作用时,其实公主和亲还能成为打击敌人的有效手段,间接瓦解敌人的势力,从而保护了和亲国。

隋朝初年,隋文帝为了削弱北方的突厥势力,就采用的是离间策略,而促成和亲突厥在离间策略中又起了很大作用。

剧照:隋文帝

581年,北周权臣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后,基业不稳,北面的突厥始终是杨坚心中的一块心病,即使不灭掉也得瓦解掉。幸运的是,杨坚刚登基7年,突厥内部的权力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

突厥分成了两派,分别是以达头可汗为首的西突厥和以都蓝可汗为首的东突厥,在东突厥内部,又有两派,分别是都蓝可汗一派和居住在东突厥以北的亲弟弟突利可汗为一派,更为关键的是都蓝可汗和处于弱势的突利可汗又有矛盾。

隋朝的知名外交家长孙晟看出了其中的机遇……

597年,突利可汗向隋朝和亲求婚,隋文帝便把安义公主许给他为妻,还大加封赏,隋文帝赐婚行为令自诩为东突厥正统可汗的都蓝可汗大为恼火,认为隋朝在羞辱自己。

因为在594年,都蓝可汗也曾向隋文帝请婚和亲,正当隋文帝要答应时,被隋朝大臣长孙晟劝止,并向隋文帝谏言,现在是时候采取离强和弱的离间计,进一步分化突厥的策略。

《隋书·长孙晟列传》是这样记载的:

“臣观雍闾反覆无信,特共玷厥有隙,所以依倚国家。纵与为婚,终当必叛。今若得尚公主,承藉威灵,玷厥、染干必又受其征发。强而更反,后恐难图。且染干者,处罗侯之子,素有诚款,于今两世。臣前与相见,亦乞通婚,不如许之,招令南徙。兵少力弱,易可抚驯,使敌雍闾,以为边捍”

长孙晟所说的雍闾,指的就是都蓝可汗雍虞闾,玷厥指的是西突厥可汗达头可汗,染干说的就是突利可汗。按照长孙晟的意思,都蓝可汗实力强,善变,应当赐婚给实力弱的突利可汗,更好控制,让他们俩兄弟内斗,隋朝坐收渔翁之利。

长孙晟的意见被隋文帝接纳,才让长孙晟通知突利可汗来天朝请婚的,所以,597年,突利可汗向隋朝和亲求婚是隋朝有意安排的。

隋朝疆域图

无论是都蓝可汗,还是突利可汗都没想到,隋文帝竟会利用和亲,彻底把兄弟俩一步步推向反目成仇的地步。

突利可汗迎娶了隋朝安义公主后,受到隋文帝大力扶持,不仅哥哥都蓝可汗覆灭,自己还继承了东突厥可汗大位,一直臣服于隋朝。不得不说,隋文帝的离间策略是奏效了。

不过,和亲公主心中承受了痛苦。安义公主刚嫁给突利可汗不久就去世了,隋文帝为了稳定突厥和隋朝的关系,又把义成公主赐嫁给突利可汗,在隋朝时期,整个突厥也就突利可汗一人有幸娶得两位隋朝公主。

义成公主嫁入突厥后,生活了将近30年时间,突利可汗死后,按照突厥的习俗,义成公主被迫嫁给了继承人、也就是自己的三个继子始毕可汗、处罗可汗、颉利可汗。

公主的下嫁确实为自己的家族隋朝带来了安宁,但自己却永远待在了异族他乡北方大漠,还得忍受像嫁于继子这类有悖儒家思想纲常的苦恼,还必须默默承受着。

剧照:公主

所以,古代公主的和亲的对象,根本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更无法享受自己想要的美好爱情,因为命运随时都会被皇帝支配。

公主如生在皇室家族势力强的时候,那么和亲外族或许会有一丝尊严;当生在皇室家族羸弱之时,此时和亲外族,就如同是牺牲品,强势的外族首领或许就不会对公主有那么好的脸色。

但无论怎么说,和亲公主对国家的贡献是很大的,牺牲也是很大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