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爱听故事,那么,应该怎样给孩子讲故事呢?这是一门需要父母不断学习的学问,没有人能给出绝对正确的答案,因为具体的操作不仅与讲故事的人的天性和能力有关,也与听故事的人的年龄和能力有关。但是,只要用心就会有好方法,下面介绍的几种讲故事的小窍门,可供父母参考: 第一,一个故事多讲几遍。蒙台梭利说:“反复给孩子读喜欢的故事,是协助孩子进入故事情节的重要方法之一。”初次给孩子讲故事时,父母可以简要地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让孩子熟悉故事背景和环境。重复多次后,孩子能加深对文字和语音的印象,也能进一步了解故事内容。一段时间后,孩子再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他会对故事情节接下来的发展有所期待,甚至能主动参与预测书中人或物的反应。有一些孩子还能在父母的启发下,将整个故事内容复述下来。其实,这就是孩子不断深化学习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孩子语言、想象等能力的发展,对孩子心智的成长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个喜欢的故事,孩子可能在第一遍产生好感,第二遍开始听情节,第三遍注意到细节的发展,第四遍开始体会人物角色的心理变化,第五遍带入自己的情感,第六遍主动和妈妈讨论、总结故事,等等。 第二,注意使用提问制造悬念。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父母可以借助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例如,讲到关键处,用问题制造短时的悬念,这样使孩子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和想象。如果孩子对问题感兴趣,妈妈还可以与孩子进行一场互动,讨论接下来的故事情节;如果只是引起孩子听故事的兴趣,勾起他的好奇心,那么,稍稍停顿后,达到目的即可。 第三,讲故事时,父母要将自己的情感投入故事氛围中。引起宝宝的注意力,除了故事内容外,讲故事的人的表达能力也很重要。有些故事的选材很好,可由于孩子对书面语言不熟悉,有些甚至听不懂,导致听故事时心不在焉,听着听着就没兴趣了。因此,父母在讲故事时,先要将自己的感情投入故事中,营造出好的故事氛围以吸引宝宝的注意。同时,父母的言语要尽可能生动,最好多用丰富的肢体动作和表情来补充故事情节,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 有家长问,既然书面语不易被孩子理解,那将书面语转化为口语,讲故事的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确实,将故事的书面语转化为口语,更方便孩子理解和接受,但是,它也有不好的一面。例如,对于儿童作品来说,它们是作家精雕细琢出来的,语言优美、词汇丰富,且语句精炼、活泼、规范,本身也符合孩子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父母将其转化为口语,如果自身表达能力不够好,那么很容易使作品失去原有的色彩,从而降低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品位。不过,对于以父母自身经历为线索加工而成的故事,如童年经历,出差、旅游见闻等,肯定是口语讲述的效果更好,不仅增加故事的趣味性,还会让孩子感到生动、亲切。 最后,鼓励孩子参与讲故事活动。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它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如“咚咚咚,房门响了,敲门的是谁呢?”在故事中间,设置悬念让孩子猜测下一个场景;“小鱼能不能把尾巴借给壁虎呢?”在故事讲完后,借助提问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我们来学一首关于小袋鼠的儿歌吧!”根据故事中的某一情节,吸引孩子参与接下来的某个游戏等。这些鼓励孩子参与讲故事活动的方法,既可以创造让孩子参与的机会,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和非智力技能,还可以培养他的观察和理解能力,让他们在回答问题、参与互动的过程中体验被尊重的感觉。 |
|
来自: 博阳书屋 > 《讲故事开心玩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