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二十七」徘徊在空门与红尘之间的石涛,游走在现代与传统之间长袖善舞,被吴冠中先生认为是传统美术画论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中国现代美术的起点。作为明清之际画坛上的一个旗帜性人物,就艺术风格和艺术理念的创新成就而言,几乎无人能出其右,王原祁称之为“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 石涛 石涛(1642年-1708年),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小字阿长,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零丁老人、瞎尊者等,法号有元济、原济等。南明元宗朱亨嘉之子,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 《 古木垂荫》 江山易祚,峰回路转旧天涯明代末年,风雨如晦。 崇祯十五年,石涛出生于一个末代皇族家庭。两年后崇祯自杀后明亡,而其父明靖江王朱享嘉在他三岁时在广西桂林自称监国,不过旋即因为同室操戈被杀。 石涛幸运地被家仆带出后逃亡在外,而此时偏安一隅的南明王朝自顾不暇,于是年幼的石涛得以出家为僧苟活于世,伴随着青灯古佛度过了年幼时光。对此,石涛曾经在《钟玉行先生枉顾诗》中明确提到这样的一场人生变故:
从这段经历来看,石涛的出家不过是懵懵懂懂的身不由己入空门。 《 黄山紫玉屏图》 《细雨虬松图轴》 所谓的国破家亡和国恨家仇,于石涛而言更是一种同室相残的结果。这点也是石涛在入清之后并没有像髡残、八大、弘仁那样眷念前朝而对清朝抱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反抗意识,特别同样是明王朝皇家后裔的八大更是一生都解不开这样一个心结,而石涛在明亡时不过是一个年仅三四岁的孩子,来不及体验感悟作为皇家后裔的荣耀,就被身边人生生地打破了这个虚幻的泡沫般的皇族身份所承载的光荣与梦想。 及至年纪稍长,清朝政权日益巩固,天下承平,海晏河清。此时尽管石涛以赞之十世孙、靖江王之后的身份行走画坛,但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也许这样的一个符号不过只是一种口是心非的姿态,这点从他受人们非议最多的两次在康熙南巡之际自称臣子拜见当今圣上的事迹可见一斑。 《 江上望南岳》 康熙二十三年,石涛在南京与长干寺僧众一起恭迎接驾。五年后再次于扬州受到康熙皇帝的接见并当面认出石涛。从石涛的诗文中来看,这两次的面圣石涛的心情是喜出望外受宠若惊的,创作了《平山道上接驾图》《海晏河清图》等画作以志其事,并在《海晏河清图》上署款“臣僧元济顿首”,画中题诗曰:
此外,还创作了作《客广陵平山道上接驾恭纪》七律诗两首,其中的“去此罕逢仁圣主,近前一步是天颜”“ 神龙首尾光千焰,云拥祥云天际边”等句子将自己的感恩戴德的心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前朝遗民当朝臣子额身份无缝对接水到渠成,似乎从未有过芥蒂。 《 松风涧水图》 受此鼓舞,康熙二十八年之秋石涛北上赴京。信心满满的石涛希望在京城能够风生水起,不过现实很快给了他兜头一瓢冷水。尽管石涛由于画艺而蒙受圣上垂青,但也仅此而已。 出入王公贵族之家的石涛在京城并没有如愿以偿,在权力的场域中石涛只不过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在京城他画了许多应酬之作,但始终只是徘徊在权力中心的边缘。心灰意冷之下石涛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尴尬处境,于是于康熙三十一年离京南达扬州。离京之际的这首诗将他的心情展露无遗: 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无趋小乘。
这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京城之行,峰回路转之后,知交半零落,天涯却依旧。 从此石涛彻底断了入仕新朝的念头。 《对牛弹琴图》 半生云游,搜尽奇峰打草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石涛本质上从来并不是一个和尚,而是一个纯粹的文人画家,有着传统文人的情怀,同时也有着传统文人的悲哀。就像他晚年所写的一首诗中自述的那样:
《寒泉云深图》 京城之行恍如一场春梦。而撇开这场人生的插曲,石涛在漫无目的的云游四方之中,既结识了如八大山人、髡残、梅清、戴本孝等画坛同道中人与之切磋艺术,更是在云游四海的跋涉中开阔了自己的艺术创作视野,最终形成了“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艺术创作观。 石涛所创作的山水,我用我法,脱尽恒蹊,笔意恣肆,墨韵酣畅,于千变万化中熟练地在离奇苍古与细秀妥帖之间游刃有余,深入物里,曲尽其态,看似混混沌沌的苍茫画面中蕴含着磊磊落落笔墨精神,将山水的精气神诠释地别有一番格局和境界。在技法的运用上采用多种皴法,泼染、点铺并用,满密、空疏有致,各种技法融会贯通,早期师法宋元名家,并兼习明代诸家的笔墨技巧特点,“融古法为我法,不囿于陈式,不拘泥一格,取其为己所好者学之。” 《寒山石径图》 《莲花峰图》 石涛云游生涯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一路登山临水,一路访友问道,一路挥毫泼墨,除了创作不少以黄山为题材的作品之外,还画有匡庐、潇湘、淮扬等各地的山水之作,从这些风貌各异的山水之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石涛艺术的进阶之路,画意与禅机相得益彰,在似与不似之间从心所欲地将自己的笔墨情趣以自己的理解方式表达出来,无论是空灵还是厚实,都有着一种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和观点。比如他在一幅《黄山图》中题诗道:
字里行间既是对黄山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观的赞颂,同时在漫不经心中将自己的创作理念和态度借此吐露心声。 《搜尽奇峰打草稿》 石涛除了山水之外,同时兼工兰竹花鸟及人物。他的兰竹花鸟在逸笔草草的画面中,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爽利和含蓄相兼容,随手勾勒,妙趣天成,显示出一种清高孤傲寂寥的文人情怀,寄托着自己无可奈何的隐逸和出世的心态,个中滋味颇有几分意味深长的了悟。如他在一幅《梅竹图》中这样题道:
《兰竹当风》 《新篁脱粉》 《写意花卉》 《梅竹双清》 他的人物画尽管不多,但从笔墨线条特点来看,既有承接传统的铁线描的技法特点,但在构图上受陈洪绶的影响颇为明显,比如他的《莲社图》《罗汉图》《米芾玩石图》等就非常明显地体现了这样的特点。但与此同时,他又不囿于陈规,比如他的《对牛弹琴图》就显然是另一番风貌。 《罗汉图》之一 他的绘画风格的嬗变,与他的人生阅历和四方游历的生涯相互影响相互鉴证,成就了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石涛,在明清之际的画坛上遗世独立、风华绽放。 《溪岸幽居》 潜心论画,头白依然未有家石涛除了身体力行的创作之外,晚年的石涛定居扬州后撰写了一部《画语录》。在这部绘画著作中,以“一画法”作为全书的脉络贯穿始终,从画的构成特点、画家的审美心态以及艺术实践、艺术素养等方面入手,提出了一系列在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断。比如“太古无法”“笔墨当随时代”“借古开今”“我自用我法”“是法非法,即成我法”等观点至今都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 所谓“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同时提出“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贯众法也”。石涛借此而诠释出自己的艺术观点,闪烁着一种妙有的东方美学智慧,在他的一幅《黄山图》的题跋中,石涛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山水》 《南山为寿》 这种艺术创作观点对后世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是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在清代画坛上的崛起的源头活水,而近现代大家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等人也深受石涛的影响,直至如今依然有着并不过时的启示性。 空门日久,晚年的石涛越来越参悟透了人生和艺术的真谛,由禅门转入画道,最终在诗画中放下了尘缘未了的心结,在断舍离中实现了自我释然,诚实地直面现实、问道自然,守正创新,破旧立新,创造出自己的美学意境,达到了一种豁然自如的艺术境界。这其中的心路历程,从这首《归来》的七律中可窥一斑:
《行书归来七言诗》 石涛晚年的生活扑朔迷离,主要以卖画为生当无异议。但是否真正彻底还俗并有家口之累却众说纷纭,难以定谳。不过,石涛不是一个彻底的出世者当是显而易见的,但其诗作中偶尔提及的“家人”很可能是身边的弟子或门生,而非世俗意义上的娶妻生子。这点在他的两首诗作中提到的“头白依然未有家”之叹中可窥端倪: 比如他在10开山水花卉册中其中一帧上有这样一首题诗:
又如他在《广陵探梅诗》中有一首诗这样写道:
在这样的诗画自娱中,石涛从容地走完了他四处为家的一生,留下了一个至今尚未破解的谜题。 《悟谈图》 《松荫研读图》 归去来兮。石涛的一生充满着悖论和隐喻,就像一团爆裂炙热的花火,有着狂野而破碎的辉煌,有着悲伤而倔强的疯狂,身在空门,心向红尘,最终在他那借古开今的艺术创作中实现了的自我回归和自性觉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