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明代刀,最有名气的莫过于“戚家刀”。但这个命名,并不准确。“戚家刀”的名字来源于“戚家军”,而“戚家军”的说法来源于《明史.戚继光传》,书中记载:“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戚家军”名闻天下。 《明史》是在清代顺治年间开始撰写,直至乾隆年间定稿。而以将领之名冠以军队名号,这在法纪森严的明代是不可能的。义乌兵或者浙兵是明代史书上对民间所谓戚家军的称呼,戚家军是民间百姓对这支部队的爱称,但它并不是戚继光的私兵。 “戚家刀”在历史上的真实名称叫做“仿倭刀”。清代编撰的《续文献通考》记载,早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朝廷设置“军器局”时,军器局所制作的各类刀剑名目中就有“倭滚刀”的记录。明武宗正德年间,由内廷宦官主管的“兵仗局”则制作了“倭腰刀万二千把,长柄倭滚刀二千把。” 而《明会典》中也有“红鲨鱼皮靶黑斜皮鞘錽银事件倭腰刀”的名目。 明代仿制的刀型吸收了日本刀的优点,同时加入了中国刀的特点。日本刀锋利但易折,而中土所制仿倭刀兼备了柔韧和锋利的优点,战损率明显低于日本刀。 图1为国家博物馆馆藏的“登州戚氏”战刀,此刀明末开始供奉在泉州开元寺,通长89公分,刀身刻“万历十年,登州戚氏”八字,说明这把军刀是万历十年(1582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铸造的。而这把战刀和明代仿倭刀又有很大不同,刀身开双血槽,滚边刀镡,是典型的雁翎刀型,与蒙古博物馆馆藏的一把元代战刀反而比较类似(图2,13-14世纪)。 图1 国家博物馆馆藏“登州戚氏”战刀 图2 蒙古博物馆馆藏元代战刀 皇甫江先生在《中国刀剑》一书中认为:“明代刀来源有三:其一为宋代遗留者;其二为明代自制者,其中包括仿元、仿倭刀;其三为日本输入之倭刀。”笔者认为其中的明代自制部分,还包括仿制中西亚的刀型。 事实上,这种对外来优势工艺的学习和仿制,恰恰是中国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是唯一能把文明传承下来的国家的原因之一。实行“拿来主义”,而不是“固步自封”,这才是一个强大国家的国民应有的自信。 图3-图6为明代鉄鋄金十字格护手刀(15世纪,89公分,杨勇先生收藏)。十字护手佩刀流行于元明时期,从现有资料来看身份最为显赫者为万历皇帝,从其墓中出土的殉葬佩剑就是十字护手形制,山东博物馆藏明初沉船中也有十字护手佩刀。现存中亚细密画中的元代贵族基本都是手持十字护手佩刀。 图3 明代十字格鉄鋄金十字格护手刀(1) 图4 明代十字格鉄鋄金十字格护手刀(2) 图5 明代十字格鉄鋄金十字格护手刀(3) 图6 明代十字格鉄鋄金十字格护手刀(4) 西藏十字护手佩刀是由蒙古军驻扎西藏之后带入的风格,此刀装具铁质细密镂空,柄首方装镂空卷草纹,档手十字形镂空卷草纹,一侧为如意头,一侧呈S形护手,柄木质裹斜皮嵌镂空饰件。鞘口与鞘尾皆镂空缠枝龙纹,提梁为一圆形镂空缠枝花,鞘周围包边铁质镂空雕缠枝花,此种形制在宋元绘画中多见,刀身开双血槽,刀型为雁翎刀型。此刀应是西藏保存的蒙古时期高级佩刀形式。 元代戎装复原图 虽然元代是一个游牧民族统一中原的时代,但却第一次奠定了“大中国”的概念。将“中国”的概念从中原王朝扩展成了包括周边族群政权、较接近我们今天所认同的“中国”概念。明代疆土事实上继承于元代。而且元代给中国带来了很多阿拉伯世界的科技力量,郭守敬和色目人合著的《授时历》和现代历法已经基本相同,朱世杰的《算学启蒙》、李冶提出的天元术,是中国数学发展的高峰期。 蒙藏之间,贵族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忽必烈拜西藏萨迦派领袖八思巴为“帝师”,并接受灌顶。之后,藏传佛教进入蒙古宫廷,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宗教。因此,明代的一些刀装特色,是吸收了蒙古和西藏的工艺而形成的。 图7-图10为明代分段血槽螭虎纹饰战刀(16世纪,82公分,高国朋先生收藏)。此刀刀镡鋄银杂八宝纹饰,刀身分段血槽,并雕刻螭虎纹饰。明代器物整体风格粗犷,此刀鋄银暗八仙纹饰也以写意为主。 图7 明代分段血槽螭虎纹饰战刀(1) 图8 明代分段血槽螭虎纹饰战刀(2) 图9 明代分段血槽螭虎纹饰战刀(3) 图10 明代分段血槽螭虎纹饰战刀(4) 图11-图14为明代鋄银鎏金八角档战刀(16世纪,93公分,高国朋先生收藏)。此刀刀镡鋄银鎏金花卉纹,刀头勾勒云纹。八角形刀镡的形制与八角铜镜非常相似。辽代开始,出现了八角形铜镜(11世纪,图15),八角寓意八部联盟,之后宋、金均有仿制。蒙元灭金和南宋后,这种形制也被用在了刀镡上。 图11 明代鋄银鎏金八角档战刀(1) 图12 明代鋄银鎏金八角档战刀(2) 图13 明代鋄银鎏金八角档战刀(3) 图14 明代鋄银鎏金八角档战刀(4) 图15 辽代八角形铜镜 图16-图19为明代八角档铁鋄银鱼头形战刀(16世纪,88.5公分,秦川先生收藏)。此刀原装原卯,刀头呈鱼头形,刀装具以鋄银纹饰装饰。在明代开始出现了鱼头形战刀,这种刀的形制也是在元代西征时,自土耳其传入中原,土耳其的基利弯刀(Kilich,图20,土耳其托普卡帕宫馆藏基利弯刀)为中国工匠提供了灵感。 图16 明代八角档铁鋄银鱼头形战刀(1) 图17 明代八角档铁鋄银鱼头形战刀(2) 图18 明代八角档铁鋄银鱼头形战刀(3) 图19 明代八角档铁鋄银鱼头形战刀(4) 图20 土耳其托普卡帕宫馆藏基利弯刀 图21-图24为明代工部制造腰刀(16世纪,101公分,刘长胜先生收藏)。此腰刀锻造精良,刀尖斜直,反刃锋利,距护手5寸左右不开刃,刀尖部分稍微上挑,靠近刀背附近开一血槽至刀尖,与《武经总要》中宋手刀相似。这类刀形制统一,均为前锐后斜砍刀姿,滚边刀镡,装具阴刻夔龙纹。部分刀身根部錾刻“工部制造重二斤零“。此类刀主要出现在山西、河北地区,在黑龙江省博物馆有一把錾刻蒙古文的工部腰刀。 图21 明代工部制造腰刀(1) 图22 明代工部制造腰刀(2) 图23 明代工部制造腰刀(3) 图24 明代工部制造腰刀(4) 图25-图28为明代背开双槽夔龙纹刀(16世纪,95公分,秦川先生收藏)。此刀装具阴刻夔龙纹,与工部刀纹饰一致。此刀除刀身外,刀背也开制了双血槽,在日刀领域被称为樋槽,主要为了减重和调整重心、 图25 明代背开双槽夔龙纹刀(1) 图26 明代背开双槽夔龙纹刀(2) 图27 明代背开双槽夔龙纹刀(3) 图28 明代背开双槽夔龙纹刀(4) 图7-图28的这五把明代刀,均为实战型刀,刀身宽大厚重,纹饰粗犷。此类刀型除锋锐劈砍的功能外,也有破甲的功能,多用于陕西、蒙古一带,是明代武官戍边所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