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乐

 枫叶飘然居 2020-01-30

                                                说乐     作者:王淼

       曾读《论语》,发现《论语》对乐是极为看重的,不但开首第一条就说到乐,而且全书还有不少次提到这个字。归纳起来,我觉得有三个要点。

       第一,“不亦乐乎”的乐。曾读《论语》,发现《论语》第一条就引孔子的话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几句话说出一个重要观念,那就是,对孔子来说,“学”就是乐,无论是与朋友一起学,或只是自己学,总之学习就是快乐。

       第二,“不改其乐”和“乐在其中”的乐。“不改其乐”出自孔子对他最好的学生颜回的形容:“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乐在其中”则出自孔子对自己的形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两段话道出,客观环境无论如何困难,也不妨碍孔子和颜回的乐其所乐。

       第三,“乐以忘忧”的乐。孔子还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一段则说出,人生虽免不了忧虑,但乐却足以让人忘忧。

       孔子既然说,学是快乐的,困难不能改变他的快乐,以及乐又可以忘忧,那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他说的乐,到底是什么?指的是什么具体之物?

       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可以用弗兰克尔的思想去作了解。弗兰克尔是著名心理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被纳粹关进集中营。他的父母、兄弟和怀孕的妻子,都死于营中,他则幸运生还。战争结束,他写下著名的《追寻生命的意义》,对人的生存作了深刻的反省。

       书里说到两点。第一,人生难免痛苦,但人生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意义,因为唯有意义,才足以助人忍受和超越苦难,生存和奋斗下去。第二,人生追求的目标,不该是一己的成功和财富,而是大于一己的目标,因为唯有大于一己的目标,才真有意义,才能让人在人生挣扎之中,仍能保持希望,奋斗下去譬如在集中营里,还能保持希望,生存下去。

       回头再看孔子。孔子最大之乐,在于乐其学。“学”包括了求学的过程和求学所得的结果。孔子15岁立志求学,自此终生再不废学,他学到的是什么?他学到的,可以说是“道义”(仁道、仁政)。道义这样的东西,怎能成为孔子所乐之物?

       原来,孔子所处的春秋之世,正值天下大乱,原有的思想文化全盘崩坏,孔子立志为学,为的就是要找出救治天下的方法。他最后找到了仁道和仁政,他深信这是救治天下的方法,所以他乐其所学,乐其所发现的“道”,并且毕生用力于“行道”。到了晚年,从55岁到68岁,仍奔走于列国之间,要将他的道,推行于世。

       所以,他对于有机会学而时习之,就觉得快乐;如有同道者一起学习,当然快乐,就算没有人知道他的学问,他也不会觉得不快乐。

       所以,当他遇到困难时,虽然只能“疏食饮水”,却不妨碍他的乐其学。当他带着学生在陈蔡之间绝粮之时,困厄如丧家犬之时,子路问他,君子会这样穷困的吗?他回答说,君子是会这样穷困的,但重要的是,君子固穷,却不改其乐。

       所以,当他心中有忧虑之时,却可以用乐去忘忧。孔子不可能没有忧虑,他忧天下,忧文化,忧国忧民,但种种忧虑,却妨碍不了他乐其学,以及乐于使用他的道,去救国救民救文化。这是他乐以忘忧的精神背景。

       以弗兰克尔所说的超越一己的目标去看,孔子希望推行仁道仁政,绝对是超越一己的,这是以他人和世界作目标的追求,但是这种意义的追求,却足以让人乐在其中,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

                                                          摘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