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床中如何收集归纳症状》之一

 昆仑一剑400 2020-01-30

   一般来说,中医医师凭四诊----望、闻、问、切收集症状。临床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往往伸手先进行切诊(这也切合中国病患的心理特点),第二步一般望诊----重点是看舌象,然后就有了问诊切入点,根据切诊、望诊的初步印象,击中要害地展开问诊,病人即能很配合地细说症状。四诊中,问诊是第一重要的手段,闻诊穿插其中。

   问诊怎么问,这里这个技巧。即上文说的“根据切诊、望诊的初步印象,击中要害地展开问诊”,把病人的叙述引导到医生的思路上来。而医生的问诊思路除了突出重点之外,一般应该按“从上到下、从外到内(反之亦可)”进行。下面,我将按汉传中医六纲来分析每一纲常见症状的收集。

总则:

-------根据面色眼神舌脉先作大致区分。

------三阳病:邪热耗伤卫气、津液,而致热盛津亏,轻者出现烦、燥、口干、皮肤干,便难、脉数、机体孔窍失养等证;重者伤及营血,出现吐血、衄血、大小便血等热性出血证。热结中焦则大便坚,热结下焦则淋闭不通而尿血。

------三阴病:阳虚营血瘀滞或不通,或阳虚饮盛不化津液而津亏,二者易致肌肉四肢藏腑无所养而酸痛麻机能减退,同时饮邪不化而沉胀闷、上逆而眩悸呕咳喘、下趋而尿频便溏等等;若再加寒邪束表,更是经脉不通,就要发(或刚痉,或柔痉)。水盛则血虚,进而影响营血,轻者血虚血瘀,重者出现各种寒性出血证(少阴营分下血多见暴下而鲜红;太阴血分下血多见缠绵而紫黑)

一、太阳纲:

太阳病,是个表证,它的基本病机是风寒束表

太阳病的特定脉象:浮脉

再细分,可以分为太阳伤寒的浮紧脉、太阳中风的浮缓脉两类。

并且,单一的太阳病,脉象应该不见虚象。

太阳病没有特定的舌象,也就是说,还是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原因应该是太阳病得病时间短,病位在表浅的肌肤腠理,尚未影响到舌色、舌苔。

见到这样的舌、脉,我们可以按表证常见症状来问诊:

有无恶风寒,有无发热,有汗无汗。并了解恶寒发热的规律。

有无头脑颈项疼痛,有无肢体疼痛。

有无鼻塞流涕。有流涕的,还需了解涕的稀薄、稠厚,与颜色,以区别寒热多寡。

有无咳喘,有无吐痰。有痰时,需要了解痰的稀薄、稠厚,与颜色。

饮食情况、二便情况

再结合望诊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单一太阳病,病人应该不会呈现明显的虚弱之象)。

假如病人饮食、二便无明显异常,精神状态也不显得虚弱,我们就可以根据“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判断为表证中的阳性的太阳病,再根据脉紧与脉缓、有汗与无汗来细分为伤寒证或者中风证。

也许有人会心想:病哪有这么简单的让你来判断。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单一太阳病出现的概率。

其次,所谓知常达变。明白了单一的太阳病,而后才能进一步明白与其合并系属的更为复杂的病情。

单一太阳病的基础方,是太阳伤寒的麻黄汤,和太阳中风的桂枝汤。

太阳病,它的病机是体表被风寒所束,用药上以辛温发散为主,治疗法则上采用汗法。

汗法祛除体表风寒,势必要耗损机体津液,因此还要佐以甘滋养津液的药来帮助机体恢复正气。

附:太阳纲

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呕逆——风寒束表

发热恶风寒、头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逆,脉浮紧

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有汗、鼻鸣干呕,脉浮弱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