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庶在曹营一言不发,曹操为何还要供养着他?徐庶最终结局如何?

 今古言堂 2020-01-31

徐庶,作为刘备阵营名副其实的第一任军师。可是在曹操南下荆州时,先锋部队接连在徐庶手底下吃了亏之后,曹操手底下的谋士程昱因为知道徐庶是个孝子,就给曹操出了条毒计就抓了徐庶的母亲,逼徐庶离开刘备前往曹营。

这也就成就了一个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那么,为什么徐庶在曹操的阵营里一言不发,曹操还要供养着他,这不是白费粮食不讨好吗?不仅不讨好,徐庶在心底肯定还暗自恨着曹操呢。

曹操自然不是个“好人”,他为何甘愿这样好好养着徐庶呢?那么徐庶最后的结果又到底是怎么样的?

一、名声

曹操为什么要好好供养着徐庶?第一个原因自然就是为了自己的名声。

作为一代枭雄,肯定是无利不起早,他肯定不会干亏本的买卖。而在乱世之中,什么最重要呢?自然是人才。那要怎么样才能得到人才呢?这就需要一个极好的名声,才能吸引人才来投奔自己。

所以说曹操不是不想杀徐庶,而是他不能杀。杀了徐庶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残害名士的名头就扣在曹操脑门子上了。如此一来,还有什么人敢冒着被杀头的风险投奔曹操?

再者,古时候的人本就十分重视名声,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出师则必有名等等。曹操也希望自己能够成功地感化徐庶,如果他能够成功地感化曹操,这无疑更加坐实了他看重人才的名头。如此一来,天下投奔他的人才将会越来越多。

两相对比,杀徐庶百害而无一利,留徐庶百利而无一害。至于被徐庶记恨?那又不会让曹操真的掉一根毛少一块肉,有什么大不了的。

二、爱才

曹操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十分的爱才。不论是三次发布求贤令,还是著名的千古名篇《短歌行》,都十分显著的突出了他的这个特点:“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而徐庶就是当时天下十分出色的谋士,哪怕是曹操手底下最顶级的四大谋士之一:程昱,也是自愧不如,甚至以米粒和萤火来对比自己和徐庶之间的差距。如此人才,素来爱才的曹操如何能忍心说杀就杀呢?

要知道就连许攸和司马懿两人曹操都没舍得杀。许攸,曹操一向都知道这家伙素来人品就不好,不仅贪婪,而且好大喜功自以为是,还不大忠心。

司马懿,这个就更加严重了,曹操心底明明知道司马懿素有大志,不敢为人臣,迟早会造反,临死之前还提醒了曹操不得重用司马懿。其实曹操要是把司马懿直接杀了不就一了百了了,可是他就是爱惜其才,硬是没舍得杀司马懿,最后被司马家葬送了曹家天下。

三、愧疚

曹操这个人呢,你要说他好人吧,他也屠过城,杀过无辜的人。你要说他是坏人吧,他好像又坏得没那么彻底,起码还算是比较爱民,对手底下的军士和臣子都十分不错。

那我们再来看看曹操是如何把徐庶弄到自己这边来的。前文中也有提到,那是抓了徐庶的母亲,逼徐庶来到曹营。

可以说这是一种上不了台面的阴谋诡计,以此来逼迫大孝子徐庶就犯。但是问题来了,徐庶的母亲也是个十分有节气的人,不同于普通的老妇人,有家国大义。可能也就是因为这样,她才会有徐庶这样杰出的孩子。

许母对天下大势,一直是站在汉家天下这一边的,也就是不喜欢曹操。听闻徐庶因为自己的原因离开了大汉皇叔刘备,来到了曹操这边,她极为羞愧,不仅大骂了徐庶一顿,还为了不连累儿子而自杀了。

如此一来,可谓是曹操杀死了徐庶的母亲,“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所以是曹操自己亏欠了徐庶,在这种情况下,杀母大仇,徐庶不为他出谋划策也是理所应当、情有可原了。

加上曹操自己对不起徐庶,他也不能强制性地要求徐庶做什么,所以只有留着徐庶好好对待。

徐庶在曹营是什么结局?

徐庶在曹营,因为来历的原因,加上也没有立下什么功劳,自然不会得到极高的重要。但是因为其本身的才能,也算是混得不错:黄初四年(223年),徐庶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但是相较于徐庶的才能,这个职位其实还是有点低了。比如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在北伐的时候,听闻徐庶在曹魏是如此官职,还曾感叹是不是曹魏的谋士太多了,如徐庶这样的人才竟然没有得到重用。

在之后,徐庶病死,不知道具体时间和地方,只是有碑存于彭城。所以推测徐庶应该是死于徐州彭城,并埋骨于此。至于为什么死得这么早,可能也是因为早年被逼离开刘备这个知己伯乐,以及母亲惨死的原因,内心抑郁,所以才会因病不治身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