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牡丹江群力千年岩画

 藏象中医 2020-02-01
群力岩画,在牡丹江拐进张广才岭峡谷20公里的岸边山崖上,因在原来的海林市柴河镇群力村边而得名。岩画在山峰峭壁上,人们只能从下边或远处看,隐约似字迹。所以当地人一直叫它“字砬子”。砬子是东北人对山峰峭壁的叫法。群力岩画或者说字砬子,见诸于文字不过百年。1924年(民国十三年)编篡的《宁安县志》记载:“距城二百里呼尔哈河东岸,系赴三姓水道也。山壁石砬上隐约有朱红字迹,天气晴朗,人多见之,惜不知为何代人遗迹。”《宁安县志》上所说的呼尔哈河就是牡丹江,呼尔哈河是牡丹江古代到近代几个名称之一。因为牡丹江穿过张广才岭宽阔峡谷后就进入今天的依兰县,然后汇入松花江,所以过去它一直是直通三姓即依兰的水路。         
这块岩画长1.43米,宽1.22米,面积约为1.8平方米,共有六幅小画。画上有人、有鹿、有羊、有树、有船、有扬起的渔网和划船的桨等形状的物体。画面的人有的在喂羊,有的坐在树下,有的坐着小船在江上撒网打鱼……画面虽然很简单,画上的人与动物、树与船、网却十分清楚,栩栩如生。十分明显,这一组摩崖石画,描绘的是古代人的渔猎生活,而且把渔猎劳动表现得生动有趣,今天的人们如能近看也会赞叹不已。岩画如今已不是《宁安县志》上所说的朱红色,而是类似铁锈的黄褐色。                                    
这组岩画是什么时代什么人的作品呢?八十多年前的《宁安县志》说“不知为何代人遗迹”,它确是一古老历史之谜。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经考古专家们测定,初步认定是十世纪以前靺鞨人的遗迹。据《隋书》、《新唐书》等古籍记载,那时的靺鞨人———即古代东北的土著民族,是在“高丽之北”。隋唐时期及其之前的东北少数民族政权高勾丽,在今天的辽北、辽东与朝鲜北部。“高丽之北”显然就是今天的吉林省与黑龙江省中东部、俄罗斯乌苏里地区。作为靺鞨人七大部之一的拂涅部,就在今天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流域是其中生活的中心地区。所以群力摩崖岩画,是四世纪末到十世纪初的拂涅靺鞨人的遗迹。史料表明,靺鞨人是以渔猎为生的。平原地区的靺鞨人,到后期已开始农耕。但河川地区仍以渔猎为主。岩画就是表现靺鞨人的渔猎生活。靺鞨人时期相当于中国历史的南北朝末期和隋唐时代,距今一千一百年到一千四百年。                                                                                        东北地区目前发现的古代摩崖石刻仅三处。一是大兴安岭嘎仙洞鲜卑人的遗存;一是吉林市郊阿什哈达村松花江边,明代将领刘清为纪念在此造船而镌刻的;作为距今已有十到十四个世纪的东北先民的艺术作品,群力岩画尤为珍贵,也急需保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