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什么比较好的除夕诗词?都是表达喜悦之情的吗?

 追时wyk 2020-02-01

除夕之说,渊源甚久。《诗经·唐风·蟋蟀》云:“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岁月其除。”“除”者,又去一岁之意也。《吕氏春秋注》提供了另一种解释:“前岁一日,击鼓驱疫疠之鬼,谓之逐除,亦日傩。”则“除”为祓除凶邪之意。作为旧年的最后一日,除夕既是两个年度的界碑,也是人生里程的重要节点。当万家灯火,欢声盈沸,或笑对亲眷,或独守青灯,或伫立风寒,或孤酌逆旅,不仅过去三百多日的甘苦酸甜会在此夜历历回放,以往镌下的生命印迹也都会奔来眼底,兜上心头,做一个阶段性的绾结。

于是,“除夕”就成为了一个特殊的时间触媒,以其为主题的诗词作品即育涵着丰厚的生命意蕴。当然,祈福迎祥和刻写风俗者多,尽管也表现出生命的跃动,却毕竟过于浮浅,缺乏审美的深度和情感的张力。除夕作为特殊的时间点而引发的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感慨,使得除夕诗渗透着诗人深层的生命意蕴,具有独特的审美感染力。

一、迎新生命激情的迸发

关于除夕风俗的渊源,《风俗通义·桃人》记载“谨按黄帝书,上古之时,有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立桃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菱,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卫凶也。桃梗,梗者,更也,岁终更始,受介祉也。”由此可知它大概起源于某种驱鬼逐疫的宗教仪式。从一些文献中可见这一仪式一直盛行,《吕氏春秋》亦记载“岁前一日驱疫厉鬼,曰驱傩。”唐李淖《秦中岁时记》云“除日而傩皆作鬼神状,二老人为傩公傩婆以逐疫。”唐代除夕的各种风俗活动已非常丰富。每到除夕,则会有许多庆祝活动,唐时风俗,除夕之夜守岁,所谓“守岁”就是除夕之夜达旦不寝,迎接新年。唐太宗《守岁》诗“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孟浩然《岁除夜有怀》诗“守岁家家应未卧”即指此事。除夕“守岁”,除了合家团聚、大设酒宴之外,还有许多娱乐活动。张说《岳州守岁》“除夜清樽满,寒庭燎火多。舞衣连臂拂,醉坐合声歌”、罗隐《除夜》“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都反映了当时的歌舞娱乐。唐人还进行燃放爆竹、驱傩逐鬼的活动“殿上灯人争烈火,宫中振子乱驱妖”、“兰萎残此夜,竹爆和诸邻。祝寿思明圣,驱傩看鬼神”,这种驱鬼逐疫的迷信活动在唐代成为带有除夕节令标志的娱乐方式。此外,除夕日唐人还用很多物象来表示庆祝,祈求吉利,如“桃符堪辟恶”、“岁炬常燃桂,春盘预折梅”、“对局探钩柏酒传”等等。

除夕的种种除旧布新的风俗礼仪活动寄寓着对新的时代、新的生活的向往,表现了求新的精神。这种求新精神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系辞上》云‘旧新之谓德”,“生生之谓易”。唐人如此热烈地渲染除夕的风俗气氛,如此隆重的欢送除夕、迎接新春,正是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是唐人生命激情勃发的表现。

以《唐太宗守岁》为例:“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人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诗歌从大处着眼,宏观把握,表现出宏伟、壮阔的境界,显示了作者阔大的心胸气魄。诗人毫不留恋逝去的岁月,以“梅”作为迎岁、报春的天使,延引着曙光的驾临,显示出大唐帝国正如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冉冉东升,反映了大唐王朝上升的时代精神。诗人热情洋溢,充满了对新的时代、新的生活的礼赞,迸发出积极向上、豪迈乐观的生命激情。

在这沈佺期《守岁应制》“南渡轻冰解渭桥,东方树色起招摇。天子迎春取今夜,王公献寿用明朝。殿上灯人争烈火,宫中振子乱驱妖。宜将岁酒调神药,圣柞千春万国朝。”这首除夕应制诗不是靠辞藻的繁缚、富丽来粉饰太平,润色鸿业,而是直接面对具体的场景,注重气势,渲染气氛,写出皇家气派、盛世气象,反映了大唐王朝的恢弘气象,富于流动的气势和较大的魄力。这种旨在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宫廷应制文字,固然有一定的应制色彩,但未尝不是诗人的真心感受,饱含着因时代的蒸蒸日上而产生的生命激情,反映了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幸逢明时、春风得意的感受。

二、辞旧孤寂衰老的悲歌

站在除夕这一生命的支点上,喜迎新岁,面对未来,翘首以望,人们信心满怀,激情迸发。但是当人们因感未来的渺茫而将目光转回过去,又对逝去的青春岁月和美好的事物流露出深深的怀恋,心灵充满孤寂和感伤。

(一)表现思乡怀亲,孤独悲切之情。

中国人特别重视伦理亲情,特别是除夕夜要求合家团圆,共迎新春,同享亲人共聚之天伦之乐。《荆楚岁时记》云“ “岁暮家家俱肴蔌, 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家人团聚是除夕欢乐的前提,是伦理亲情的重要表现,这种亲情的融洽欢畅被看作是非常神圣的。据《晋书·曹摅传》记载“摅补临淄令,狱有死囚,岁夕,撼行狱,悯之曰:‘卿等不幸至此非所,如何新岁人情所重,岂不欲暂见家邪。’众囚皆泣曰:‘若得暂归,死无恨也。’摅悉开狱出之,尅日令还。椽吏固争,咸谓不可。摅曰:‘此虽小人,义不见负,自为诸君任之。’其日相率而还,并无违者,一县叹服。”也有类似的记载。由此可知,这种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的伦理亲情在古代被提到十分重要的高度,它可以感化一切人。因此,大年除夕万家团圆之时,因谋生或薄宦之需而离乡客居的诗人们表现的思乡怀亲、孤独悲切之情就格外强烈。

试看戴叔伦的《除夜宿石头驿》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寂寥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翼,明日又逢春

孤灯相对,形影相吊,而诗人的生命体验却是如此的清晰。孤独寂寞的愁绪、欲归而未能归的惆怅,时光荏苒催人老的恐慌,一齐涌人诗人的心头,不禁悲从中来,长叹一声“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对“春”之将至表达出一种对命运、对前途、对思乡之情的无奈。情真慨深,寄意深远,凄恻婉转,幽思动人。诗人的这种情怀之所以容易引起共鸣,在于它富含民族共同的文化底蕴。

(二)表现出对生命的强烈期盼、执著追求。

中国传统哲学向来不缺对个体的关注,《庄子·养生主》“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延年,可以尽年。”“保身”、“全生”、“养亲”、“延年”表现为对生命的执著追求,它成为我们民族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唐代尤其是中晚唐时代的除夕诗特别关注时光流逝,生命衰老,反映出对生命的强烈期盼、执著追求。它首先表现为悲叹时光、生命的匆匆流逝。除夕之夜,时光、生命的快速流逝之感更显清晰,而由此表现出的忧虑则格外强烈。他们感到除夕夜是如此的短暂“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曹松《除夜》),但却逝去得如此迅速“玉漏斯须即达晨,四时吹转任风轮”(方干《除夜》),以至于诗人忧虑重重“坐恐三更至,流年此夜分”(李郢《酬刘谷除夜见寄》)、“我惜今宵促,君愁玉漏频”(韦庄《岁除对王秀才作》)。光阴如梭,刺激着诗人敏感的心灵“思怀耿如昨,季月已云暮。忽惊年复新,独恨人成故”(韦应物《除日》),无情的时光带走了故人,带走了旧的岁月,带来了诗人的感伤,诗人禁不住发出“朝朝自难度”(韦应物《除日》)的哀鸣。对生命价值的执著追求而苦于时光的短暂,这种深沉的生命体验笼罩着诗人的心头,流露于诗歌中,表现出哀惋、无奈的意绪,具有浓厚的生命审美意蕴。

对生命的强烈期盼、执著追求的另一个表现为宣泄沉重的畏老情结:“畏老偏惊节”(白居易《除夜言怀兼赠张常侍》)、“畏老惜残更”(罗隐《除夜》)。他们对自己容颜的细微变化非常敏感“老知颜状改,病觉肢体虚。头上毛发短,口中牙齿疏”(白居易《和微之除夜作》)、“暗减浑身力,潜添两鬓丝”(牛僧儒《乐天梦得有岁夜诗聊以奉和》)、“鬓丝饶镜色,隙雪夺灯辉”(李景《除夜长安作》);他们的年龄增长意识格外清晰“三百六旬今夜尽,六十四年明日催”(白居易《除夜》)。诗人的心灵跌宕起伏,远离故乡的孤寂,时光飞逝的压抑,渐趋老迈的苦楚等等生命体验构成了他们生命抒怀的悲歌。

三、迎新辞旧的统一:对生命的理性思考

在宋人的除夕诗中,漂泊孤寂、时光飞逝、人生易老仍然是诗人常常表现的主题“已知颜貌徐徐改,不奈乌蟾冉冉迟”(梅尧臣《和岁除日》)、“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苏轼《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之一)、“物华全与斗杓回。依依残腊无情别,历历新春满眼来”(司马光《和子渊除夜》)、“酒醒灯前犹是客,梦回江北已经年”(王安石《除日寄舍弟》)。但他们在面对除夕,迎接新岁的时候,却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生命体验。

(一)以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

命运多鲜,岁月如流、人生易老常常困扰着人们,这些情感在除夕之夜更易占据人们的心灵。

试看苏轼的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之二:

南来三见岁云祖,直恐终身走道途。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在除夕这一特定的时间环境中,仕途奔波不定、时光匆匆流逝、须发日渐斑白,种种愁苦云集心头,但作者却没有发出哀叹之音,而能以乐观的情怀和理性的精神消解心灵的伤痛,高唱“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豪放旷达,溢于言表。而同样仕途坎坷的苏辙也吟唱着“一岁不复居,一日安足惜”(苏辙《除日寄仇池》),以豁达的态度劝戒人们不必留恋这终岁时光的离去。

(二)珍惜生命,把握人生。

时光飞逝,人生短暂是人类永恒的焦虑,宋人不是以穷愁悲苦面对人生,而是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珍惜有限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的价值。苏轼就曾直抒胸臆“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守岁》),表达了自己感到韶光的可贵和奋发进取的顽强精神。司马光云“男儿努力平生志,肯使功名落草莱”(《和子渊除夜》),豪情满怀,动人心魄。

宋人的这种生命体验来源于对人类生命的新陈代谢规律有着深沉的思考,这种对生命的理性体悟一再出现在他们的除夕诗中“稚齿喜成人,白头磋更老”(梅尧臣《除夕与家人饮》)、“万国明朝贺新岁,东风依旧人春旗”(梅尧臣《和岁除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除日》),这些诗句揭示出岁序更换、四季轮回、荣衰相继是自然界永恒的生命运动,而人类的生命运动何尝不是如此呢“稚齿成人”、“白头更老”的新陈代谢规律是人类无法回避的,宋人对此表现出平和、达观的心态。

结语:

从上述唐宋除夕诗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除夕”这一词被倾注了浓郁的情感,寄予了深切的希望。强烈的生命意识使诗人在节日中拥有比普通人更多的悲哀与忧愁,更深沉的生命体验并通过唐诗宋词体现出积极、昂扬的生命激情和追求有所作为的生命态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