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文的启发—老子绝圣如何弃智—他弃了什么智?

 翰林钱府 2020-02-02

《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绝圣弃智,“指把头脑中的权威概念消灭掉,让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观点,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

”绝“在老子的思想体系里面是”极“,也就是伏羲先天八卦的乾坤。他用阴阳一体的观点,说明了阳中阴、阴中阳的特点,也就是后世太极图中那个鱼眼的重要意义。也就是我前文讲的甲骨文的“无”。

只有达到”极““绝”的这种状态,方法却在向反的方向突变。通常,这种状态达不到。

那么古人这个智有几种分法:

老子这里说了绝圣,这是绝顶聪明的。他敢描述这种绝圣,说明什么问题?他至少是绝圣或者比绝圣还聪明,否则没法描述绝圣这种状态。

他的确有资格和资历这么说,做为当时周朝一半领土的楚国图书馆馆长,博览群书(而且是我们大多数见不到的先秦古籍),岁数活的比当时的平均年龄大了许多,社会经验丰富。他本身已经绝圣了,不好意思自己表扬自己,不好直说。而这么一说之后,其他百家争鸣学说,立即就变成一览众山小了。这种学术手段,很霸道。

老子的文笔还是厉害,这是一石几鸟啊。看似谦虚谨慎的奉劝君王,实则把自己也竖起来,借以打压其他所有当时的思想。那个时代的思想被后世称为百家争鸣,说明当时思想比较多,很不统一。而且,給君王咬耳朵出主意的,可绝对不是老子一人。那个年代“仕”的流动性很大,那个年代秦孝公一纸“纳贤令”,立马几千“仕”涌入秦国,都是給君王出主意的。这里面脱颖而出的是后世称为法家的商鞅。那时候不区分什么儒家道家,是后世給命名的。商鞅跟秦孝公起初的彻夜长谈,试验秦孝公的想法,开始说的可都是儒家的套路。所谓学说,仅仅是一种表达倾向,而头脑中的思想,是这个人继承前人的所有经验之后的一种取舍的选择。

老子这位老人家,总有人由于错误的理解“无为”,以及后世儒家故意将他的思想捆绑为老庄思想”,他被庄子給拐带消极了,从而被人误以为消极。实际他的观点现在被称为“黄老之学”,一是没混世的庄子的事,二是跟黄帝同出一脉。不阴不阳,不温不火。而且就从绝圣弃智这四个字来讲,和法家商鞅的观点同出一辙,火气很胜的,是个有脾气、有性格的老同志。你要是当时说他消极,他肯定跟你急眼。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脩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商君书》

这说的实际就是绝圣弃智。

绝圣就是要干掉权威,干掉枷锁,干掉禁锢。当然,得有那资本和实力。

现代的中国民科理解这句话了,整体盯着爱因斯坦开火。但个别实力的确有些差些。

现在的网络红人也懂这句了,本来网络媒体这是最需要天天露脸,最关注脸面,最关注形象的地方,但是只有拿出最不要脸的方法,才能成功。能红不容易,深通此道。真把《老子》看懂了。这也是网络上可以阴阳颠倒的一个原因。这帮人使用的是圣人的方法。而普通人达不到这种绝圣弃智的境界,困于权威,困于脸面,思想上有枷锁。而这种绝圣弃智,无须实力。

而大多数人不懂绝圣的道理,以为是大智若愚或者难得糊涂。实际这是后世儒道之争,儒家故意歪曲老子的方式之一。儒家和儒教不一样,道家和道教也不是一回事,但是,通常人都混淆了。

想利用传统哲学开智,学到百家争鸣就可以了。当然想信教,无论是儒释道,就看汉朝以后的。同样一句话,由于这句话所处的朝代不同,可以是两个意思的。

大智若愚“出自宋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二七《贺欧阳少帅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指才智出众但并不处处表现在外。”这是儒家的《易经》的纳言敏行的思想使然,实际这是装傻的意思。

至于难得糊涂出自画家郑板桥,特意给自己提的几个大字。这是儒家归隐、出仕思想的部分。代表人物:陶渊明。至于出仕的范仲淹、杜甫等等,都有此种思想流露。实际是装糊涂,一点不糊涂。但这比大智又降低了一个档次。区别在于入仕和出仕的这个基本现实的不同。

大智是比绝圣低的档次,难得糊涂是比大智低的一个档次,比难得糊涂再低一个档次的,才是普通人认可的正常的聪明。例如弄个本科毕业证,也就算个聪明人了。不过中国这样的人这些年累积下来,也有上亿了。聪明人太多了,美国一半人口吧。所以西方那点新东西,有几年也就学明白了,就发现,和古人一样,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可是中国这传统文化,学一辈子不见得明白。

也就是按照伏羲的先天八卦的分法,聪明可分为四种:绝圣、若愚、糊涂、聪明。

笨就不用分了,要不文章太长,能至少分64种,哈哈。

孔子、释迦牟尼、耶稣都有将神试图还原成人的电影了,唯独老子的没见到,期待。

学习这些传统的东西,目的也在于学以致用,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实际我们并用不上。就算家国天下和企业、居家有相近之处,能和“你的君王”好好聊几句的情况通常并不多。一般听者能成“你的君王”,是个成功人士,有自己的思想和独到见解,所以才成功。你的话说了又如何?管你学的老子还是孙子。所以古人才有成事以后就开溜的智者,例如古代的一些谋臣,事都成了,还说什么?溜了。知进知退,这更是古代阴阳哲学的大智慧。

所以这东西学学开智,不易乱用,不易乱说。明摆着都是老子这帮古人说的。

学以致用,不用也是用,也就是那个太极的鱼眼。这就是古人的阴阳之道,不是外国人的黑黑白白。所以这传统文化,要学,丢了可惜。

当然,通常这些东西都是随便聊聊,若能继往圣之绝学,那也是了不得的事情,不用非得现实有用了才学,来不及。

儒、道百家争鸣的时候分家,源头却都是伏羲、黄帝这一脉文化,所以后世儒、道斗了千八百年的,就又掺和到一起了。原本一家的。

国学在头条被变成一个垂直领域,这对传统文化来讲,是好事。此文继续中,喜欢的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