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事”引发的闹剧

 beck_guo 2020-02-02

“故事”引发的闹剧

《光荣与梦想》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二战前期,美国参战以前的美国“笼罩在原始恐怖的阴云”之下。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广播中播出了一部广播剧《世界之战》,故事的内容很老套,火星人入侵地球。表演者是当时水星剧团,水星剧团粉丝的都很铁但数量很少。在这些老铁们听到茶可夫斯基的主题曲后并没有按照往常的套路,听到乐队的演奏,而是通过电波传来了金属剐蹭的声音,主持人在广播中开始叫喊“外星人来了”,故事从此开始……

演播室外的故事也开始了:原本小众的节目,收听人群超过了500万,其中有约有170万人相信了这是真的,120万人开始采取行动。纽约滨河大道已经挤满了哭天抢地的民众,慌乱的人开着车,带着家人在野地里飞驰,为的是躲过外星人的攻击。当时记载的一所常春藤高校的女生哭的抱成一团,挨个给父母打电话告别……

这部广播剧引起了无数起自杀、车祸和踩踏事件,但是警方却找不到理由将该剧的制作人豪斯曼抓去询问。这个叫豪斯曼的家伙成功的替代希特勒成为了那两天报纸的头条,后来罗斯福见到他和他开玩笑“我们是美国最好的两个演员”。

书的作者是引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当时的美国也是笼罩在恐怖之下,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撩拨起民众敏感的神经。现在翻开这个故事给我两点体会。

一是故事本身的力量。

《光荣与梦想》可以算得上是一部大部头的著作,讲述的是美国1932年到1972年的历史。但是书里面并没有干巴巴的记载当时的政策,领导人的活动,而是用了很多细节描写,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展现给读者。比如说当时描写底层民众对胡夫总统的厌恶,作者并没有去描述当时罢工和请愿的场景,而是讲述了当时的一个细节:人们都会把一些不好的东西冠名胡夫~,比如说流浪汉睡在公园的长凳上,长凳被称为胡夫凳,流浪汉身上盖的报纸被称为胡夫毯。不用再做过多的描写,就可以表现出当时的底层民众对胡夫的态度。

人的思维模式就是这样的,喜欢听故事,并且人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故事所吸引。所谓故事不是数字,而是细节。“一个修单车的”之所以比“4000万伊拉克人”更能够吸引民众,是因为一个修单车的有细节,细节背后有故事,能够激发人们的联想,所以能够引起人民的注意力。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看到《光荣与梦想》的时候我就会首先想起这个“世界之战”的故事,好的故事让人难忘,更好的故事是要把讲述的道理和展现的东西放到故事里面,最好的故事是包括上面两点,并且还是真的。比如上面的那个。

恐惧传播的可怕

如果说有什么消息传播的最快,那传播恐惧绝对要胜过所有的娱乐八卦。所有的人都会对不好的消息产生应激性反映,并且会把这个消息以最开的速度传播开来。“狼来了”即便是假的人们也会跑,因为那些不跑的人被狼吃掉了。所以相信并且传播“坏消息”是固化到人类基因里面的,也是人类这个族群得以延续的基础。

人类文明已经跨过了通讯“基本靠喊”的时代,六七十年前的一部广播剧都能够引起如此大的骚乱,更何况在互联网技术已经发展到的今天。有一些故事大家听着可能会很耳熟

“房间里,该女生酒后醒来时,发现赤裸地躺在浴缸中,浴缸里满满的都是冰。浴缸旁有张纸条,上面用红字写着‘打120,否则你会死!’她拨打了。在医生的建议下,她发现有两条9寸长的伤口在背部下方。医生要她马上躺回满是冰的浴缸,不要动,马上有急救队来找她。原来,她的肾脏被偷了。”诸如此类的消息,一遍一遍的辟谣,但是还有人愿意相信。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很多人会利用传播恐惧来增加自己的点击量,明知道是假的还要一探究竟。

在茹毛饮血的时代,“恐惧”让我们能够躲避灾难,而在文明时代“恐惧”本身却成为了我们最大的灾难。在19世纪前,人类的航海技术并不发达,判断航线和船的位置基本上都依靠船长的经验,所以在船上有一个规定:除了船长以外,如果有人公开询问或者质疑的航线错了,那么船长可以无条件的将他杀掉,哪怕他说的是对的。因为找不到路不可怕,“恐惧”才能让所有的人永无归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