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该如何正确翻译?

 新用户10188166 2020-02-02

如何理解老子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一、此句的渊源在《易经》之“损”、“益”二卦

二、正解:既要学,又要损

三、反解:知识越多,智慧越少

一、此句的渊源在《易经》之“损”、“益”二卦

老子这句话,很多人解读出不同的意思。如何才是接近老子本意?这就不能不提到《易经》

这句话里的关键字:损益,就来源于《易经》,损和益是减法和加法。

损:就是给自己做减法,减去自己内心的欲望和杂念。所以损卦象词说:“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益:就是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虚心学习自己不知道的学问。所以益卦象词说:“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孔子读《易》至损益二卦,愤然长叹,认为损益二卦是王者兴衰之道,其中孕育着利害祸福,不可不差。并告诫子夏持满戒盈之道。

二、正解:既要学,又要损

试观道家历代祖师,哪个在未得明师之前不是下苦功参学的?

如许真君,吕洞宾,如白玉蟾,如陆西星,如刘一明,未访得明师之前,都是遍览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的儒生。读书不能解答疑问,于是放下万卷书,行万里路而遍访明师。

所以“为学日益”,即是未得明师之前,须借圣贤经典引路,借假修真,以有为而入无为之门。

而访到明师之后,得了口诀之后,就要向内做功夫,专注损人心,复道心,不再以多闻为目标,而以点亮内在智慧为志向。

上面是分开说,其实从一开始就是为学为道同时,损之益之同时的。只不过以得师为分水岭,有前后侧重的不同罢了。

儒家也如此,儒家说“格物致知”,一是格心物而致良知,二是格万物而穷天理。以及“先博后约”,从博学多闻到惟精惟一。也是这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意思。

三、反解:知识越多,智慧越少

反着解读则是另一种合理的理解。

世上的聪明人很多,专门在心外求法。不修心炼性,不知格除内在的欲望杂念,而专以博闻强记、能言善辩、文章词藻为志向。这样的人,学的越多,迷失的越远,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

早知道,上面说的祖师们虽然也多闻也为学,但学的内容却是“损”,所以先益而后损,以至于无为。

聪明人们则不是,学的越多,填的越满,以至于自视甚高,没法虚心,没法听的进良言,最后满的溢出来,如同装不住水的杯子倾倒摔碎在地上。

黄元吉祖师形容这种聪明和机巧非常精辟:“今人智谋日多,在人谓智慧,而道家目为邪火。何也?有思虑灵巧,即有营逐私心,得之喜,失之怒,怒为邪火,为身心大害”

再如六祖慧能,不识字,但来者读任何佛经,六祖都对答如流,指点迷津。因为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这是知识与智慧的不同之处。

再如儒家《论语》中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也是同样道理。真正的学,并非知识,也无关文字,而是心学和身行。有心有行,知行合一,即使不识字,不会讲话,也是大有学问的有道之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