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以《雁塔圣教序》笔法解析为例
看一下临帖、读帖都应该怎么样去做:
大
“大”字作为引领整个作品的第一个字
其书写的重要性与难度
不言而喻
俗话说的好
开篇第一个字
若没写好
那么其他的字
就更不用往下看
“大”第一笔的横由轻到重
露锋起笔
收笔时有弹跳动作
撇画收敛简洁
捺画厚重外放
整字富有动感却不失重心
唐
“唐”字有6个横画
多横叠放要注意其空间距离
最重要的笔画是第二笔的横撇
侧锋切笔起笔
向右上行笔
然后转折写撇画
写唐字
要注意
点画要和中间的竖划
在一条中线上
三
看似好写
其实不然
三条横
都是侧锋入笔
书写时一定要硬朗、干脆
第一笔收笔弧线向上
第二笔弧线入笔承接前者
长横则顺势入笔
行笔过程自然提按波动
不必刻意描形
收笔下压
三笔的收笔角度更是巧妙变化
另外
要注意三横的距离
上两横距离近
长横距离稍大一些
藏
“藏”字整体为梯形
体势开张、气象极大
用笔上变化丰富
短笔画轻松灵动、戈钩挺拔
形成节奏上的对比
结构上注意贴近戈钩处紧密
左部留白较为疏朗
上下两部轴线错位
制造险绝之势
教
“教”字开张灵动、姿态潇洒
而且笔画之间承接关系较强
撇画使用上翻的方式
注意灵活提笔
序
“序”字神韵十足
仅“广”部的笔画变化就极其丰富
撇画舒展灵动
长横连续提按波动
上下两部形成繁简对比
下部笔画相对简洁
竖钩沉稳扎实
钩处不必提笔
直接向外推出
结构上,上下两部轴线错位
第二讲:太、宗、文、皇、帝、制
太
“太”字前两个笔画均有流线形的提按波动
书写时注意灵活运用手势的变化
撇画取纵势
而且收笔不宜超过横画起笔
捺画取横势、平缓舒展
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再加上横画的走向
从而制造了整体较为明显的开合关系、左合右开
宗
“宗”字整体沉着稳重
但充满了矛盾变化关系
首先从整体而言
上下部分运用了挪位关系
从而形成了左半部的留白
遂与右半部的空间形成对比
从细节来看
虽然上下有对称关系
虚线标注处
但是下部三点的距离也从远近、直斜方面作以处理
文
“文”字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很强
注意巧妙把握起笔、收笔时产生的锋影
横画斜度较大,另外撇低捺高
从而整体形成了斜势
注意点画的位置
偏横画右部
其边缘线与下部的撇捺的交叉点在一条直线上
皇
“皇”字平正端庄
有皇者风范
上下中轴对齐
空间分割较为均匀
注意第一笔短撇
直接切入打开笔毫
借笔毫的弹性迅速合拢
下部“王”字的起笔、收笔形态
角度上有缓、直、尖等明显区分
最后一笔向右下方压住
从而平衡整体
帝
“帝”字整体上宽下窄、上斜下正、上下挪位
长横起笔发力
前半段较为硬朗
借力弹起巧妙提按
线条富有弹性
橫钩注意侧锋压下
该笔划使用侧锋转中锋的写法更加便捷
竖画略带弯度
制
“制”字前两笔为连写起
笔蓄势发力后
借助弹性以及拉力完成整个笔划
下部的横撇灵活运用手腕的摆动提笔上翻
整个结构来看
上下两部空间穿插
关系密切
上部横画向左牵引
下部捺画则向右展开
再加上下轴线的挪位、笔画繁多、富有动态
第三讲:盖、闻、二、仪、有、象
盖
“盖”字为典型的地载结构方式
上窄下宽
以中轴为界线
区分左右两点
分别有正斜与远近关系
下部竖画侧锋入笔、翻腕调锋
尤其注意该处的侧转中的巧妙变化
最后一横
行笔捻管
使笔毫在绞锋同时快速合拢提细
闻
“闻”字左右两部上下错落
左部略高且为收
右部略低则为放
底边斜度较大
空间上
左部偏窄、右部稍宽
整体变化较多的部分
放在富有动态感的“门”上
内部的“耳”则较为中正、保持静态
二
“二”字仅有两笔
难度不低
第一笔顺势起笔、略微圆转
逐渐转入侧锋并收住
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仰势
第二笔承接上笔的关系
顺势藏锋、提按较大
写法同“盖”字最后一笔
捻管行笔
中段保持中锋整
体形成俯势、两者相背
仪
“仪”字收放明显
姿态险绝
且细节变化较多不易把握
短横的起笔方式要根据字帖上的
线形和前后者关系进行变化
以上图解可做参考
戈钩长且提按大
行笔依靠手腕向下的拉力
肯定挺拔、左右之间,上部留白,下部紧密,
形成内空间对比关系
外形构造梯形结构
有
“有”字横画突出
整体集中偏右
撇画弯度大
借助手腕的翻转
完成横画的起笔
形成大面积的留白
两笔的交点使横画左长右短
注意下部“月”中心线对应上面的位置(如图)
两短横要区分方向及轻重
横折钩巧妙提按
增加意趣
象
“象”字上宽下窄
整体以收为主
注意中部左右空间关系
短竖偏右
下部三撇
三撇均较为含蓄
以收为主、捺画收笔向下
在矛盾突出的同时
对应关系也较强
第一撇画起笔对应下部钩处
另外中轴线自上而下穿过三处
增强纵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