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东飞霞山藏霞古洞

 紫微o太微o天市 2020-02-03
发布时间: 2019-05-15 |来源: 中国网道家文化 |作者: 李凤森 |责任编辑: 君君

藏霞古洞,始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岭南全真派道观,坐落于道教第十九福地——广东省清远市飞霞山风景名胜区。2008年公布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飞霞山,古称清远山、峡山,据唐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洞天福地记》和北宋小道藏《云笈七签》记载,为道教“洞天福地”的第十九福地,上帝命“阴真人治之”(阴真人,即汉朝得道之士阴长生)。峡山,因其地形而得名,唐代哲学家李翱形容为“一水远赴海,两山高入云”,即一江(北江或浈江,古称溱水,珠江水系干流之一)曲折回环分出两山数十奇峰。按清《清远县志》载,传说轩辕黄帝庶子大禺和仲阳二人为采集制作箫管的阮俞竹而来到岭南,最终与陪臣定居于峡山并开荒拓土、教化土著,至今峡山中亦存为纪念其开发岭南的功绩而祀建的“帝子祠”;由于大禺居峡南、仲阳居峡北,此峡后世称为“禺阳峡”、“二禺峡”。

“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被贬广东船经此地的铁冠道人苏东坡,也为其神工征服,暂别失意,留下如此佳句。而唐代“仙宗十友”之一的宋之问(其余九位: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似乎久慕其名“传闻峡山好,旭日棹前沂”(《早入清远峡》),专程来此领略风光。历史上著名文士如张九龄、韩愈、海瑞、王夫之、袁枚等都留下不少诗赋与墨宝,因而素有"飞峡山里藏千景,历朝诗赋满山中"之说。

飞霞山自东晋始被道教修炼之士相中,此后不仅名列玄典,更是吸引九州云朋霞客前来悟道修真。在一众逸士高道中,有自称生于殷周的清远道士与友人同游苏州虎丘并留下《同沈恭子游虎丘寺有作》,而后故地重访的书法名家颜真卿因倾慕清远道士文高质雅,将其诗作刻于石碑并自附诗于其后,称赞其“客有神仙者,于兹雅丽陈。名高清远峡,文聚斗牛津。”

至清同治二年,湖北道士陈复始云游到峡山伯公坑,十分欣赏这块"金龟背上有形迹,仙鹤回头两相抱"的地方,遂由邑人林法善法师筹资兴建道观。因其隐遁于密林幽谷之中,且云霞落在此处便不散去,故而取名“藏霞古洞”。

古观依山势而建,山门匾额“名山洞府”由中华民国第二任大总统黎元洪题写、里人儒士朱广霞敬立;进观前,门上方“藏霞古洞”匾额是清代末期科举榜眼、清远人朱汝珍题写。观内庭院清雅别致,百年金桂依然生机无限;顺廊道而上,只见主殿三仙宝殿供奉的吕纯阳、王重阳、丘长春三位祖师慈悲垂像,与万千信众心神相接。同时观内还供奉太上老君(殿堂待恢复)、药王孙真人、三官大帝、赤松黄大仙、慈航真人、瑶池金母、关圣帝君、玉皇上帝、斗姥元君等。

民国四年(1915年),由朱汝珍编辑、朱广霞集著的《藏霞集》刊印,在粤港澳引起轰动,各方信善踊跃订购,引发“洛阳纸贵”的狂潮。《藏霞集》一再重印,才满足了广大读者的要求。

民国九年(1920年),朱广霞在香港创建“藏霞精舍”。藏霞精舍根植于藏霞古洞,于20世纪五十年代迁入新界粉岭现址。除道务外,藏霞精舍还积极资助及参与重修藏霞古洞,参与社会公益事务,开办先天道安老院,为老人提供服务。

藏霞古洞虽百年沧桑,然“其命维新”。在赖信瑜道长住持下、众位道友和信众居士的鼎力护持中,观内桂馥兰香、仙乐缥缈,玄晏清谈其间,俨然古风复来。同时积极筹办国学书院、道医养生馆、生活艺术馆等,让广大有缘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李凤森整理 藏霞古洞供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