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该病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以及胰升高血糖素不适当地分泌过多所引起。多见于40岁以上喜食甜食而肥胖的病人,城市多于农村,常有家族史,故与遗传有关。少数病人与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糖尿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乏力、消瘦等症状。常见病并发症,伴发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等,严重时危及生命。 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关系人体接收机的升降与调畅,肝气郁滞则气机升降输布紊乱,肝失疏泄则血糖等精微物质不能随清阳之气输布于周身而郁滞于血中,出现高血糖或精微物质的输布紊乱,反见血糖升高,进一步导致血脂、蛋白等其它精微物质紊乱,引起其他合并症,治疗以疏肝调气为主,顺肝条达之性以恢复其生理功能,肝气条达,气机调畅,精微得以输布,糖被利用而血糖自然下降。另外,因糖尿病的发生和饮食有关,饮食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再就是配合运动,注意调摄情志,再适当的配合中药治疗会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在治疗方面很大程度上需要病人参与,目前,糖尿病的治疗还是停留在降糖药(常用药品:盐酸二甲双胍片 降糖宁胶囊)和注射胰岛素两方面,治疗还是以控制病情恶化为主,通过口服药物、胰岛素注射、饮食控制等方式控制血糖,但效果并非特别理想,在糖尿病的治愈方向上进展缓慢。 糖尿病主要有四种类型,分别是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其他类型的糖尿病。 2.1 Ⅰ型糖尿病 Ⅰ型糖尿病(T1DM)过去叫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占糖尿病发病率的5%~ 10%,由β细胞功能破坏所致,常导致胰岛素分泌的绝对缺乏,容易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了Ⅰ型糖尿病的病人,必须要依靠胰岛素的治疗,否则的话这个病人就会出现生命危险。 发病年龄轻,大多<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 2.2 Ⅱ型糖尿病 Ⅱ型糖尿病(T2DM)又叫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占糖尿病发病率的90%~ 95%,这种类型的糖尿病,起病比较隐秘比较缓慢,可以用口服降糖药来控制,也可以用胰岛素治疗,但是一般不会出现酮症酸中毒这种情况,口服药控制好了以后,可以长期的获得稳定,一些患者由于长期口服药控制不良,或者是一些患者不愿意用口服降糖药,这个时候也可以用胰岛素治疗。 II型糖尿病形成前通常是由肥胖引起胰岛素抵抗。在胰岛素抵抗的基础上发生进行性胰岛素分泌缺陷,当这种情况发生时,细胞不再对胰岛素充分地做出响应,导致血糖水平增高。胰岛素抵抗与脂肪储存在如肌肉、血管和心脏等“错误”的地方有关,目前尚不完全了解这种关联的作用机制。 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血清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 2.3 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GDM)就是在妊娠期间诊断的糖尿病,或者是发现的糖尿病,这种类型糖尿病,也要用胰岛素来治疗,产妇生产完之后,还需要做糖耐量试验,重新进行定型。目前妊娠糖尿病也比较高发。 2.4 其他类型的糖尿病 由其他原因引起,如遗传性β细胞功能缺陷、胰岛素作用的基因缺陷、胰腺外分泌疾病、药物或化学因素诱导等,导致的血糖升高,发生了糖尿病,都归为其他类型的糖尿病。 3.1血糖 是诊断糖尿病的惟一标准。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3.2尿糖 常为阳性。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160~180毫克/分升)时尿糖阳性。肾糖阈增高时即使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可呈阴性。因此,尿糖测定不作为诊断标准。 3.3尿酮体 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 3.4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 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应不可逆,HbA1c水平稳定,可反映取血前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血糖控制状态最有价值的指标。 3.5糖化血清蛋白 是血糖与血清白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映取血前1~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3.6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 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2型糖尿病早期或肥胖型血清胰岛素正常或增高,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 3.7血脂 糖尿病患者常见血脂异常,在血糖控制不良时尤为明显。表现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 3.8免疫指标 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和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是1型糖尿病体液免疫异常的三项重要指标,其中以GAD抗体阳性率高,持续时间长,对1型糖尿病的诊断价值大。在1型糖尿病的一级亲属中也有一定的阳性率,有预测1型糖尿病的意义。 3.9尿白蛋白排泄量 放免或酶联方法可灵敏地检出尿白蛋白排出量,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轻度升高。 4.1一般治疗 4.1.1教育 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懂得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何控制糖尿病,控制好糖尿病对健康的益处。根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4.1.2自我监测血糖 随着小型快捷血糖测定仪的逐步普及,病人可以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剂量。1型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时每天至少监测4次血糖(餐前),血糖不稳定时要监测8次(三餐前、后、晚睡前和凌晨3:00)。强化治疗时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2毫摩尔/升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HbA1c小于7%。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的频度可适当减少。 4.2药物治疗 4.2.1口服药物治疗 4.2.1.1磺脲类药物 2型DM患者经饮食控制,运动,降低体重等治疗后,疗效尚不满意者均可用磺脲类药物。因降糖机制主要是刺激胰岛素分泌,所以对有一定胰岛功能者疗效较好。对一些发病年龄较轻,体形不胖的糖尿病患者在早期也有一定疗效。但对肥胖者使用磺脲类药物时,要特别注意饮食控制,使体重逐渐下降,与双胍类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降糖药联用较好。下列情况属禁忌证:一是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二是合并严重感染,创伤及大手术期间,临时改用胰岛素治疗;三是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期间,临时改用胰岛素治疗;四是糖尿病孕妇,妊娠高血糖对胎儿有致畸形作用,早产、死产发生率高,故应严格控制血糖,应把空腹血糖控制在105毫克/分升(5.8毫摩尔/升)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20毫克/分升(6.7毫摩尔/升)以下,但控制血糖不宜用口服降糖药;五是对磺脲类药物过敏或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4.2.1.2双胍类降糖药 降血糖的主要机制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减少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体重。①适应证 肥胖型2型糖尿病,单用饮食治疗效果不满意者;2型糖尿病单用磺脲类药物效果不好,可加双胍类药物;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病情不稳定,用双胍类药物可减少胰岛素剂量;2型糖尿病继发性失效改用胰岛素治疗时,可加用双胍类药物,能减少胰岛素用量。②禁忌证 严重肝、肾、心、肺疾病,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缺氧性疾病;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伴有严重感染、手术、创伤等应激状况时暂停双胍类药物,改用胰岛素治疗;妊娠期。③不良反应 一是胃肠道反应。最常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痛、腹泻,发生率可达20%。为避免这些不良反应,应在餐中、或餐后服药。二是头痛、头晕、金属味。三是乳酸酸中毒,多见于长期、大量应用降糖灵,伴有肝、肾功能减退,缺氧性疾病,急性感染、胃肠道疾病时,降糖片引起酸中毒的机会较少。 4.2.1.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1型和2型糖尿病均可使用,可以与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用。①伏格列波糖 餐前即刻口服。②阿卡波糖 餐前即刻口服。主要不良反应有:腹痛、肠胀气、腹泻、肛门排气增多。 4.2.1.4胰岛素增敏剂 有增强胰岛素作用,改善糖代谢。可以单用,也可用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用。有肝脏病或心功能不全者者不宜应用。 4.2.1.5格列奈类胰岛素促分泌剂 ①瑞格列奈 为快速促胰岛素分泌剂,餐前即刻口服,每次主餐时服,不进餐不服。②那格列奈 作用类似于瑞格列奈。 4.2.2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制剂有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根据作用时间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胰岛素,并已制成混合制剂,如诺和灵30R,优泌林70/30。 4.2.2.1 Ⅰ型糖尿病 需要用胰岛素治疗。非强化治疗者每天注射2~3次,强化治疗者每日注射3~4次,或用胰岛素泵治疗。需经常调整剂量。 4.2.2.2 Ⅱ型糖尿病 口服降糖药失效者先采用联合治疗方式,方法为原用口服降糖药剂量不变,睡前晚10∶00注射中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一般每隔3天调整1次,目的为空腹血糖降到4.9~8.0毫摩尔/升,无效者停用口服降糖药,改为每天注射2次胰岛素。 胰岛素治疗的最大不良反应为低血糖。 4.3运动治疗 增加体力活动可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减少身体脂肪量,增强体力,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长短应根据病人的总体健康状况来定,找到适合病人的运动量和病人感兴趣的项目。运动形式可多样,如散步,快步走、健美操、跳舞、打太极拳、跑步、游泳等。 4.4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各种类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一部分轻型糖尿病患者单用饮食治疗就可控制病情。 4.4.1总热量 总热量的需要量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力活动量、病情等综合因素来确定。首先要算出每个人的标准体重,可参照下述公式: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或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女性的标准体重应再减去2kg。也可根据年龄、性别、身高查表获得。算出标准体重后再依据每个人日常体力活动情况来估算出每千克标准体重热量需要量。 根据标准体重计算出每日所需要热卡量后,还要根据病人的其他情况作相应调整。儿童、青春期、哺乳期、营养不良、消瘦以及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应酌情增加总热量。肥胖者要严格限制总热量和脂肪含量,给予低热量饮食,每天总热量不超过1500千卡,一般以每月降低0.5~1.0kg为宜,待接近标准体重时,再按前述方法计算每天总热量。另外,年龄大者较年龄小者需要热量少,成年女子比男子所需热量要少一些。 4.4.2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每克产热4千卡,是热量的主要来源,现认为碳水化合物应占饮食总热量的55%~65%,可用下面公式计算: 根据我国人民生活习惯,可进主食(米或面)250~400g,可作如下初步估计,休息者每天主食200~250g,轻度体力劳动者250~300g,中度体力劳动者300~400g,重体力劳动者400g以上。 4.4.3蛋白质 蛋白质每克产热量4千卡。占总热量的12%~15%。蛋白质的需要量在成人每千克体重约1g。在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营养不良,消瘦,有消耗性疾病者宜增加至每千克体重1.5~2.0g。糖尿病肾病者应减少蛋白质摄入量,每千克体重0.8g,若已有肾功能不全,应摄入高质量蛋白质,摄入量应进一步减至每千克体重0.6g。 4.4.4脂肪 脂肪的能量较高,每克产热量9千卡。约占总热量25%,一般不超过30%,每日每千克体重0.8~1g。动物脂肪主要含饱和脂肪酸。植物油中含不饱和脂肪酸多,糖尿病患者易患动脉粥样硬化,应采用植物油为主。 糖尿病作为一种罹患甚广、危害严重的慢性病,目前尚不能彻底根治。但随着对糖尿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当今糖尿病的治疗理念较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传统治疗模式相比,新的治疗理念更趋于科学和理性,更接近疾病的本质,其核心内容就是主张早期联合用药、积极强化治疗、多重危险因素全面控制达标,保护胰岛功能,减少或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具体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的转变: v 起始治疗由“单一生活方式干预”转变为“生活方式与药物干预双管齐下” v 由“阶梯式治疗”向“早期强化治疗”转变 v 由“首选口服降糖药”向“早期应用胰岛素”转变 v 由“胰岛素促泌剂”向“胰岛素增敏剂”转变 v 由“普通胰岛素促泌剂”向“早时相胰岛素促泌剂”转变 v 由“单一药物治疗”向 “早期联合用药”转变 v 由“只重视控制空腹血糖”到“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并重” v 由“控制高血糖”向 “控制血糖波动”转变 v 由“单纯控制血糖”向“控制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转变 v 由“重治轻防”向“防治并重”转变 5.1十二指肠粘膜表面重建术(DMR) 2018年11月据荷兰《共同日报》(Algemeen Dagblad)报导,阿姆斯特丹医学院(UMC)对50名糖尿病患者进行新疗法的临床实验,已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该治疗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使用十二指肠粘膜表面重建术(DMR),来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 在实际医疗应用中,“囊球”粘膜重修首先是将一个“囊球”通过口腔送入患者小肠顶部,然后用热水灌充“囊球”,使旧小肠粘膜受热溶解,新的粘膜会将会在一至两周内形成。新的小肠粘膜形成后,可有效调节患者的血糖水平,周而复始可达到延期注射胰岛素的效果。该疗法理论在于,小肠粘膜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发展之间存在联系。 据报道在维也纳举行的国际医疗学术研讨会上,研究人员展示了该项技术的临床成果。通过一年多的临床实验,接受此项技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大约有90%的人病情得到了控制。尽管接受治疗的患者依然需要服用药物,但该技术能够使患者体内血糖保持较低水平,大大降低了患者患心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失明和手脚麻木的风险。 阿姆斯特丹医学院胃肠病学及肝脏病学教授雅克·伯格曼表示,该项糖尿病医疗技术的发明,将使很多饱受糖尿病折磨的患者,病情得到有效缓解。 据悉,阿姆斯特丹医学院针对该项医疗技术,已经启动了一项针对2型糖尿病全新的国际医疗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对100名患者的临床试验,来进一步证实此项技术适用的普遍性。目前,主动接受试验的患者年龄在28岁至75岁之间,均在服用一种或多种降血糖药物,尚未注射过胰岛素。 该技术正在进行临床试验,荷兰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查到该临床试验注册(网址http://www./trialreg/admin/rctview.asp?TC=6674)。
已于2018年在Gastroenterology杂志上发表相关成果文章《The Duodenum harbors a Broad Untapped Therapeutic Potential》。 除此之外,另有三个单位(在clinicaltrial.gov上注册)也在进行十二指肠粘膜表面重建术DMR的临床试验。分别是:智利圣地亚哥中心诊所、巴西圣保罗医学院、佛罗里达医院/代谢与糖尿病转化研究所。 5.2 “胃旁路手术” 外科微创手术——胃旁路手术(GBP也叫胃转流手术、胃绕道术),“通过专门的器械在患者的肚子上打4个1厘米的小洞,有专门的套管进去,通过腹腔镜技术,在腹腔里面完成手术。它的治疗机理是减少食物的摄入与吸收,从而减少能量的摄取与糖代谢负荷,重建胃肠道,改变肠胰岛素轴激素的分泌,从而改善糖代谢。” 据悉,2009年,在美国召开的首届全球Ⅱ型糖尿病微创手术治疗年会上,专家建议胃旁路手术(GBP)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美国2009年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已将GBP手术列入治疗肥胖Ⅱ型糖尿病的标准术式。“临床观察的结果是非常理想的:胃旁路术后的总体有效率为95%,治愈率80%左右。糖尿病病史5年以内的,手术有效率为100%;病史10年以上的,有效率在70%,术后能长期维持血糖在正常水平,并且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2003年,国际上研究糖尿病的权威机构对240名合并有2型糖尿病的肥胖症患者实行胃转流手术的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有83%的此类患者其血糖水平恢复正常。 胃转流手术其实就是一种胃肠改道手术。实施胃转流手术可使食物在人体内的流向发生变化,这会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可见,胃转流手术的作用在于恢复胰岛β细胞的功能,是治本而不是治标,故具有根治糖尿病的可能。一般来说,年龄在25~65岁、患糖尿病不足15年、胰岛β细胞尚存有一定功能的2型糖尿病患者,若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即可进行胃转流手术:①其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②其随机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③其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糖尿病患者在进行胃转流手术之前,应进行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胰岛素抗体、胰岛细胞抗体、心电图、心脏彩超、肺功能、胃镜、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等项的检查,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以便使手术顺利进行。胃转流手术的操作过程比较简单,整个手术只需2个小时左右,由普通的外科医生即可完成。患者在手术3天后就可进食,一周后即可以出院,在手术后的10天左右其血糖水平就可基本降至正常。 5.3 基因编辑T细胞 近日,全球著名医疗行业巨头Phys旗下的Medicalxpress网站公布:基因编辑技术获得成功,生成了人类T细胞,这些细胞可能代替胰岛素,有望让糖尿病患者得到治愈。 美国西雅图儿童研究所的David Rawlings博士及其同事开创的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开始指导T细胞的配备。T细胞是人体的免疫细胞,工程化T细胞在癌症的治疗中得到了进展,现在,研究人员重新编程T细胞用于糖尿病的治疗,有望治愈1型糖尿病。 Rawlings说:“这些工程化T细胞进入糖尿病患者身体后,将阻止胰岛B细胞的破坏,这将会让1型糖尿病得到长期治愈。”“而且这些T细胞到达胰腺后,只是阻止攻击,不会对免疫系统造成影响。”安全性很高。眼下胰岛素是治疗1型糖尿病的唯一有效方法,可如果方法已经无法控制血糖升高,并发症就会频发出现,甚至危及生命。 Rawlings说:“这项研究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输注工程T细胞,使1型糖尿病患者免于终身胰岛素治疗。”临床试验的目标就是希望糖友们不用长期依赖胰岛素,血糖也会长效平稳。 该研究团队的目标是通过新疗法的应用,改善1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此研究项目获得当地慈善信托基金的新的200万美元资助,也将首次应用于人体临床。 5.4 “干细胞移植术” 全球糖尿病流行形势日趋严峻,现有治疗手段在发挥疗效的同时仍存在诸多缺陷,因此各国学者开始致力于一种全新的治疗策略——向患者机体补充新的具有正常分泌功能的胰岛β细胞。干细胞移植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潜在方法,近年来备受关注,中国学者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也于近期发表了相关立场声明,旨在进一步指导该新兴技术的临床应用。 当前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包括造血干细胞(HSC)和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 5.4.1 “干细胞移植术”治疗Ⅰ型糖尿病(T1DM) HSC之临床应用 2006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朱大龙教授等在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T)治疗1型糖尿病(T1DM)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对国外研究方案进行了改进:①未规定研究对象发病年龄低限(发病年龄≤35岁),延长了病程筛选的界定值(病程≤1年);②研究对象均以酮症酸中毒起病,胰岛自身抗体的阳性种类具有异质性;③改良了造血干细胞的回输途径:对于病程≥2个月的患者,采用经脾动脉或胰动脉插管回输法,以增加患者体内局部胰腺组织的干细胞浓度,提高干细胞向胰岛细胞分化的几率,进而提高临床有效性。2008年,上海瑞金医院宁光等同样采用HSC移植治疗了18例无酮症酸中毒史的T1DM患者。 MSC之临床应用 2009年,朱大龙教授等采用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脐血间充质干细胞(BM-MSC/UCB-MSC)移植探索性治疗15例T1DM患者,并随访至今。由于平均随访期较短,该方案的远期疗效与安全性仍待进一步明确。 《美国医学会杂志》刊登一份研究报告宣称在糖尿病治疗上取得突破。医学人员在巴西对15名I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干细胞移植实验,结果有13名患者都已摆脱胰岛素依赖,也不需服用其他药物。第一位接受实验的患者不注射人工胰岛素已有3年。 作为糖尿病两种临床类型之一,I型糖尿病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是由人体免疫系统把胰腺内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当做外来细胞将其消灭造成的。它不如II型糖尿病普遍,但病人必须终身依靠注射胰岛素以维持生命。 研究者之一、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医学院的理查德·伯特博士说,“这是I型糖尿病治疗历史上第一次取得如此成绩,病人不用任何药物或任何治疗,血糖浓度保持正常”。 5.4.2 “干细胞移植术”治疗Ⅱ型糖尿病(T2DM) HSC联合MSC之临床应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丽教授等筛选了31例胰岛功能较差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通过骨髓活检获取其自体骨髓细胞(包括MSC与HSC),并在麻醉条件下通过动脉插管直接回输至患者胰腺。 上述探索性研究结果显示,部分患者治疗后胰岛β细胞功能显著提高,短期内可停止胰岛素治疗或减少胰岛素用量。然而,这些研究在设计上均存在明显局限性,为单中心、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设计,样本量较小,且尚无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这些研究结果尚无法肯定回答干细胞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也无法判定其与当前胰岛素治疗的优劣。 2013年,印度医学教育与研究生研究所运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T2DM患者的临床试验,主要针对30-70岁三重口服降糖药失败和胰岛素(>0.4U/kg体重/天)的患者。体外扩增自体骨髓来源的干细胞,将间充质干细胞注入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在接下来的6个月里,监测和记录患者血糖读数。胰高血糖素、C肽、评估胰岛β细胞功能、胰岛素抵抗和HbA1c、血脂和生化指标,结果显示在6个月内这些患者取消或减少胰岛素需求超过或等于50%。专家分析,这些患者回输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诱导血管生成、分泌各种细胞因子,使胰腺转录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上调,并产生支持β细胞/驻留干细胞激活的微环境。 5.4.3 “干细胞移植术”潜在风险及对策 HSC移植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潜在风险及对策在于以下方面。 v 重症感染 由于大剂量化疗预处理,患者白细胞数可降至0,在无菌层流舱中仍可能并发感染, 且感染可贯穿HSC移植过程的始终。因此,需要预防性或治疗性使用抗生素。 v 出血 在骨髓受抑期,患者血小板计数极低,可能并发颅内、消化道及其他组织器官(如膀胱)出血,输注血小板可降低该风险。 v 移植物抗宿主病 该病分为急性与慢性两大类, 是导致移植失败及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采用AHST方案治疗糖尿病患者,可以避免该病发生。 v 其他内分泌腺体的功能减低 经AHST治疗后的少数T1DM患者可发生其他内分泌腺体功能的减退,但这是否反映了多发性内分泌腺功能减退综合征Ⅱ型的病情进展,或与HSC移植过程中的大剂量化疗有关,目前难以明确。 此外,动物实验显示,MSC可能造成小鼠体内免疫功能缺陷,致使良性肿瘤发生风险增加。 5.5 “胃转流+干细胞移植” “胃转流手术+干细胞移植疗法”治疗糖尿病是通过胃转流术改变人体正常生理流向来减轻或消除胰岛素抵抗,促进血糖、血压趋于稳定,消除并发症的隐患。再结合干细胞移植术重塑胰岛功能,增加分泌胰岛细胞的数量,修复受损细胞,促使已患有的并发症逆转,从而治疗糖尿病。 “胃转流手术+干细胞移植疗法”是胃转流手术和干细胞移植技术的结合体,经过改良升华的双术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更佳,也更完美。而针对之前一些患者在采用两项单独的技术治疗时所出现的不适,如下: v 采取干细胞来源后出现的头晕、头痛、发热等。 v 胃转流手术后的胃轻瘫,胃肠恢复不均衡,肠粘连,以及营养吸收受影响等情况。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糖尿病医院采用经过改良和升级后的干细胞+胃转流手术治疗糖尿病,据临床观察和术后随访,排除因患者个人体质的问题,至今为止均未发现有患者出现上述情况,或者是其他任何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后的后遗症出现。该疗法是在经过术前严格的检查、术中严密精细的治疗、术后细致的监控护理,以及出院后的随访跟踪模式进行全方位安全系统操作,且经过一年多的观察,患者术后的健康及血糖恢复情况良好,多在术后一两个月开始减用药量,甚至有些患者在几个月后完全停用胰岛素和所有药物。而且所有病例未出现任何致命并发症,至今我院依然在持续为患者提供长期的健康管理服务,以观察术后几年、十几年的健康恢复水平及持久治愈率,并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经过多年的医学研究,武警广西总队医院糖尿病研究中心权威专家覃宗升主任终于研创出了专门针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身体免疫力下降、胰岛功能衰退、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乏的治疗方法——“胃转流+干细胞移植”再生综合疗法。武警广西总队医院覃宗升主任研创的“胃转流+干细胞移植再生综合疗法”是专为治疗二型糖尿病而诞生,也是为了弥补“胃转流手术”和“干细胞移植术”的不足而重生。 5.6 治疗糖尿病的新药相继问世 过去的观点认为,糖尿病是由胰岛β细胞的功能减弱、肌肉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量减少或肝糖输出量增加等原因引起的。但最新的研究发现,脂质代谢紊乱、肠促胰岛素效应减低、基础胰高糖素升高、肾脏对葡萄糖的处理失调、神经递质功能紊乱等也是引起糖尿病的重要原因。 随着对糖尿病病因研究的深入,临床上又研发出了一些治疗糖尿病的新药:①艾塞那肽。艾塞那肽是第一个肠促胰岛素GLP-1类药物。此药的作用与人体内肠促胰岛素的作用十分相似。艾塞那肽具有调节血糖、保护胰岛β细胞、延缓糖尿病病情的发展、降低糖尿病患者体重和发生低血糖的几率等作用,主要适用于单独口服降糖药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但尚未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此药的用法为:开始使用时每日注射2次,每次注射5微克,在早餐和晚餐前60分钟内注射。患者按此剂量连续用药1个月后,可将此药的用量增加至每日注射2次,每次注射10微克。②利拉鲁肽。利拉鲁肽属于肠促胰岛素GLP-1类药物,具有作用靶点新、疗效确切、降糖作用持久、引发低血糖的几率低、用法简单、半衰期长(可达12~14个小时)等优点。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单独应用利拉鲁肽治疗8周后,其糖化血红蛋白可降低7%左右。糖尿病患者若将利拉鲁肽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的效果会更佳。此药的用法为:每日注射1次,每次注射1.8毫克。③西他列汀。西他列汀属于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此药是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4的分泌、减少二肽基肽酶-4对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降解来发挥降糖作用的。另外,此药还能有效地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西他列汀的用法为:每日服1次,每次服100毫克。④普兰林肽。普兰林肽是一种胰淀素类似物。此药具有降低人的食欲、减慢人体对糖分的吸收和减少肝糖的合成等作用,主要适用于单独使用胰岛素、联合使用胰岛素和磺脲类药物或联合使用胰岛素和二甲双胍无法有效地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普兰林肽的用法为:1型糖尿病患者开始使用时每日注射1次,每次注射15微克,以后可逐渐增加用药量,每次增加15微克,直至达到每日注射1次,每次注射30~60微克。2型糖尿病患者开始使用此药时每日注射1次,每次注射60微克,以后可将用药量增加至每日注射1次,每次注射120微克。 5.7使用人工胰脏有效治疗糖尿病 人工胰脏又叫胰岛素闭环泵系统,由胰岛素泵、血糖监测装置和微电脑三者组成。人工胰脏可模仿人体胰腺的功能,根据人体内血糖的水平释放人体所需的胰岛素。在使用人工胰脏时,糖尿病患者可根据自己的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的用量和注射的速率,从而使血糖得到平稳的控制。2010年,在美国召开的全美第69届糖尿病年会上,全球的医学专家达成共识,他们指出:“糖尿病患者尽早使用人工胰脏疗法,能够有效降低糖毒性和脂毒性对脏器的损害,是避免出现糖尿病并发症的有效手段”。而且,此病患者使用人工胰脏进行治疗,还可避免用血糖仪反复监测血糖和每天注射胰岛素带来的痛苦。美国专家表示,使用人工胰脏治疗糖尿病具有安全、可靠、方便、灵活等优点,是最有前途、最有效率的糖尿病疗法之一。 经检索,clinicaltrials.gov上Ⅱ型糖尿病临床试验注册共6897个。其中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注册163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居多,其次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胃旁路术治疗注册120个,袖式胃切除术治疗注册49个,双气囊小肠镜治疗注册2个,十二指肠粘膜表面重建术(DMR)治疗注册3个,内皮屏障肠内装置治疗注册8个,药物治疗注册5299个,健康管理治疗注册506个,肠道微生物治疗注册11个,人工胰脏治疗注册2个,基因编辑T细胞治疗注册1个。 国际糖尿病联盟2017公布了第八版的全球糖尿病地图。结果显示,全球糖尿病成人患者(20-79岁)从2000年的1.51亿,到2017年已达到4.25亿,增加近2倍。预计到2045年,糖尿病患者可能达到6.29亿。 我国是世界上患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每四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高血糖。这里的高血糖状态者包括了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 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患病率从1980年的0.67%飙升至2013年的10.4%。中国2015年糖尿病(20-79岁)患者数量达到1.096亿,居全球首位。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预计到2040年20-79岁的糖尿病患者数量达1.507亿。 目前中国的糖尿病患者高达1亿人,巨额治疗费用困扰着政府财政以及每一个患者家庭。现在我们面临着两种紧密关联的流行病,即2型糖尿病和肥胖。糖尿病将成为未来10年最大的健康威胁。其中90%~95%为2型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肾脏和视网膜等微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并发症,也是主要的致死、致残原因。 糖尿病的现状不容乐观,根据最新的一项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而糖尿病前期(IGT)的患病率为50.1%;但是最令人担心的是这些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只有1/4的患者接受了治疗。2010年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男性为百分之十二点一,女性为百分之十一;城市居民患病率为百分之十四点三,农村居民为百分之十点三。 减肥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但糖尿病人要达到并维持有意义的体重下降是十分困难的。微创手术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和观念。“微创”手术治疗,费用大约七八万元,医保可以报销1/3-1/2。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为1亿人,有1/4的患者接受了治疗,治疗费用达17500亿-20000亿。市场潜力非常可观。 8.1 列举国外糖尿病领域研究企业 8.1.1 Betalin Therapeutics 贝他林治疗公司(Betalin Therapeutics)正在开发一种工程微胰腺(EMP),以改善数百万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Betalin Therapeutics的专有技术是支持收获胰岛细胞的的生物微环境。收获的细胞和专有的微环境的结合被称为工程微胰腺(EMP),这在国际上是一项新技术,目前未查到其他同类技术的研究单位。 EMP植入前染色,胰岛β细胞呈红色。 2015年,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Israel)的一项全球独家协议中,Betalin Therapeutics得到新型EMP技术的许可。希伯来大学继续与贝塔林治疗学合作,以支持研究和发展。 基于有希望的体外结果和体内初步结果,Betalin Therapeutics最近向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提交了IND(研究新药)前申请。在得到FDA的积极响应之后,Betalin Therapeutics正准备在IND前会议。 Betalin Therapeutics目前正在筹集资金,以便进一步优化动物模型的治疗,将IND申请完全提交给FDA,并进行临床试验。Betalin Therapeutics最近被授予首席科学家办公室的竞争性匹配补助金,极大地影响了现阶段的投资。 2015年已在Tissue Engineering Part A杂志上发表相关成果的文章《Beta cells secrete significant and regulated levels of insulin for long periods when seeded onto acellular micro-scaffolds》。 8.1.2 Digma Medical Digma Medical医疗公司是一家临床阶段医疗技术公司,为治疗2型糖尿病和其他代谢综合征疾病(如NASH)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成立于2013年,并得到领先企业的支持。Digma Medical医疗公司致力于开发一种专利技术DiaGone™来治疗胰岛素抵抗这种疾病。DiaGone™现在正在进行多中心(西班牙,以色列和捷克共和国)临床试验。 DiaGone™是一种内镜下的一次性设备,它使用最先进的激光技术来治疗十二指肠。十二指肠血糖控制程序是一个30分钟的胃肠手术,在这个过程中,胃肠医生使用DiaGone™来治疗十二指肠,以恢复身体控制血糖的自然能力。 Digma Medical公司的DiaGone™产品已在clinicaltrial.gov上注册临床试验。临床试验信息如下表。
8.2 国内外糖尿病药物/企业市场格局 目前国内外糖尿病领域布局药企有18家,39个降糖药物,2016年合计销售额达408亿美元,相比2015年的393亿美元上升4.0%。 在糖尿病市场中:胰岛素依然占据半壁江山、GLP-1快速增长、SGLT2抑制剂放量速度收缓、DPP-4仍然是遍地开花。 胰岛素领域仍以三代胰岛素为主,比例达到近90%。胰岛素领域的霸主甘精胰岛素虽然仍占据第一位,但已经进入了复杂竞争的阶段。一方面,诺和诺德的德谷胰岛素已经上市,2016年实现销售额6.6亿美元(包括复方制剂),抢占了Lantus的部分市场。另一方面,礼来/BI的仿制药Basaglar已经在欧美等主要市场上市,尽管2016年销售额只有8600万美元,但相信会对Lantus的价格产生一定冲击。Lantus销售额从2014年的峰值84亿美元,降到2016年的64亿美元。赛诺菲及时推出了甘精胰岛素的新剂型Toujeo,该药2016年销售额为7.3亿美元,表现好于预期,缓解了Lantus快速下滑的局面,这一案例值得专利药药企借鉴学习。 GLP-1受体激动剂增长最快,成为糖尿病市场扩容的最大动力。GLP-1领域在2016年发生诸多变化,Victoza(利拉鲁肽)仍然是最畅销的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减肥药制剂Saxenda也实现了2.3亿美元的销售额。 DPP-4抑制剂仍然是最为长效的口服降糖药,市场上已经有10款左右该类药物。默沙东的Januvia(西格列汀)、Janumet(西格列汀/二甲双胍)表现稳定,合计销售额61亿美元。礼来/BI的Trajenta(利格列汀)脱颖而出,估计2016年销售额超过17亿美元。日企是小分子药物研发的传统强国,贡献了多个DPP-4抑制剂新药,但多局限在本国市场,总体销售额不多。 SGLT2在2015年表现颇为耀眼,2016年增速明显下滑:强生Invokana(卡格列净)似乎已经快触碰天花板,阿斯利康达格列净销售额翻番至8.3亿美元。SGLT2抑制剂总销售额仅增长5亿美元,其价值还需经过更长时间的验证。 当前,中国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会,中国企业在全球胰岛素产业的地位仍有极大空间。印度胰岛素企业Biocon通过与迈兰的合作进入欧美日市场,以甘李药业为代表的国内胰岛素企业,赴美进行临床研究,实力、决心、投入都更大。未来将改变三巨头统治国内胰岛素市场甚至全球胰岛素市场的格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