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叙事有些爱无法计算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郑秋平刚参加工作的前3年,是一名纯粹的数学老师,任务就是上好数学课。在那个“以分数论英雄”的年代,郑秋平是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因为郑秋平能大幅度提高学生成绩。但是,那时的郑秋平并不是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因为郑秋平眼里只有成绩,习惯于用分数“计算”得失、评价优劣。 当郑秋平以这样的眼光看待学生时,大部分学生的反应是逃避、惧怕。直到有一天当了班主任,郑秋平的世界彻底变了。 每天与学生泡在一起,郑秋平看到他们都是独特的个体,也都各有所长。数学经常考不到30分的王营画得一手好漫画,课上经常打盹的潘宇航有一双巧手,小动作不断的赵亮是个折纸大王,喜欢插嘴的刘江鹏是辩论高手…… 这些曾经在数学课上让郑秋平头疼的学生原来各怀绝技。郑秋平开始重新思考到底什么是学困生。难道只是因为成绩暂时落后,就可以否定他们吗?既然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郑秋平为什么用同一种教学方式,用同一个标准衡量学生?郑秋平突然发现,教师用某门学科或某几门学科的成绩评判孩子,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而自己却一直以这种狭隘的眼光看待孩子。想到这些,内心充满了愧疚。 观念改变后,郑秋平思考利用每个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学好数学,数学课堂也因此悄然变化:不再为了分数让学生刷题,而是让学生在广阔的世界中学习数学,到体育场感受1公顷的大小,走进超市了解商品的价格,旅行中学会规划、记账,银行里认识利息,商场里了解折扣,在剪纸中掌握对称的知识……令人欣喜的是,原来不爱做作业的孩子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了作业,每天都盼望可以再做这样的作业。他们总会给郑秋平惊喜,而郑秋平也成了他们崇拜的偶像。 一个毕业班的家长曾给郑秋平留言:郑老师,你最大的成功是让孩子爱上数学。这是对郑秋平最高的褒奖,郑秋平知道,这一切的改变皆因自己真正看到了每个学生的存在。 对郑秋平而言,是班主任这个身份引领郑秋平读懂每一个孩子。在当班主任之前,郑秋平看到字迹潦草的作业,会认为这是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当了班主任后,郑秋平开始从更深层面了解学生字迹潦草背后的原因。 有一段时间,张丽丽的字迹很潦草,郑秋平通过家访了解到她妈妈这段时间处于创业艰难阶段,每天都很忙碌,心情也很烦躁,而这种烦躁的情绪影响了她,所以那段时间张丽丽的表现很浮躁,字迹也变得潦草。 改变孩子需要父母先改变。郑秋平多次与家长沟通,让他们认识到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才是问题的源头,改变孩子要从改变自己开始。丽丽妈妈表示一定会和孩子好好谈谈,让孩子安心。大约一个月后,张丽丽的数学成绩上了一个台阶,字迹也越来越工整。一天在路上碰到张丽丽父母,他们告诉郑秋平,公司已经正常运转,孩子也越来越懂事。 李红果的字写得不能再小了,语文老师经常因为她的字而生气,但始终拿她没办法。不仅如此,若仔细观察,她总是驼着背,怯怯地看着周围。那天,郑秋平无意中听到李红果很小的时候父亲因突发大火而去世,郑秋平这才明白为什么她总是怯怯的,眼神充满恐惧,还有那总是写不大的字。郑秋平开始走近她,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她参与集体活动,并在同学和母亲面前多夸赞她。 渐渐地,李红果看郑秋平的眼神变了,不再是怯生生的样子,课堂表现也自信了许多。一年后的某一天,郑秋平突然发现那个特有的小字已经再也见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潇洒、清秀的字迹。那个曾经怯怯的李红果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长成了乐观、开朗的女孩。而一个个孩子的成长和改变,也加深了郑秋平对教师、对班主任身份的理解和接纳:教师最终要带给学生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面对学生,有些爱是无法用分数“计算”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