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贷规律之十:薄利多销,信贷定位于低风险

 bbpp08 2020-02-05

人们并不真正了解银行,总是埋怨融资成本高了,要求银行降低利率,为企业减负;要求抑制银行融资的比重,去大力发展网贷、P2P、众酬、小贷等其他各种多元化金融。可是,从三年来互联网金融暴露出极大的社会性风险及其后遗症表明了,这种观念与决策都是不正确的。问题在,他们不懂得银行信贷的基本特征是薄利多销,以其融资价格低、具有强大的规模经营优势,信贷得以成为社会的基础性融资来源。

1.信贷利率从来是社会融资中价格最低的

据2017年社会融资(企业)平均融资成本的统计表披露(见下表),在社会融资总额中,来自银行信贷的占54,84%,承兑汇票占11.26%,股票质押类为3.39%,三项合计为69.49%,成为社会融资的主体。再看企业融资的价格中,贷款利率为6.6%,承兑汇票为5.19%,股票质押为7.24%,均低于社会平均成本的7.60%。而互联网金融贷款为21.0%,小贷公司为21.9%,保理为12,1%,租赁为10.7%,信托为9.25%等。各项融资价格相比,银行贷款融资的价格是最低的,不及小贷、网贷的三分之一。

数据表明,银行贷款不仅是社会最重要的主体融资来源,而且奠定了社会融资价格的基础,保持了金融的稳定。而那些互联网金融产品追求高利率、高利差,算计着高收益,必定造成极大的社会性风险,它们自身缺乏基本的风险防范机制和风控能力,不出事才怪呢。

2.薄利多销:经营贷款的基本模式

(1)所谓薄利,是指当贷款利率在6%多,存款的综合成本已达4%,贷款实际利差仅为1%~2%,再减去风险拨备、费用、税收,所剩净利润率就很低了。据2018年6月末四大银行披露的财务数据表明(见下表),四大银行平均的净利息收益率NIM为2.22,净利息差NIS为2.08,信贷成本(拨备)为0.95,这些都是真实的经营统计数据。之外,增值税为贷款利息收入的6%,所得税率为25%,以此计算,贷款净利润率都不足1%。

薄利方式表明了银行对信贷较为安全的市场经营定位。大银行遵循国家的宗旨,实行低利率经营,对比那些高利率冒险式经营模式,就能感受到薄利经营是银行业的基本特征。

(2)所谓多销,是指银行的经营必须依靠一定的资产规模,才能支撑起盈利的基本平台。因为,存贷款利差×贷款余额规模=毛利,当银行业定位于中低端风险市场,利差被限定在薄利的狭窄空间里时,增加利润的途径只能是做大经营规模。

看看中国银行业发展的轨迹,都见证了做大资产规模正是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基本原因。我曾经深入地参与到一家民商银行从新设立到成长发展的全过程,深刻地体会到规模决定命运,规模越小的银行经营的难度更大,如果总资产达不到100亿元,那么银行的经营始终是步步维艰,在把控贷款质量上几乎没有回旋的余地,哪怕是出了一笔不良贷款,都让经营者战战兢兢。小银行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才得以提升管理架构,当生存问题尚未解决时,一切所谓的经营战略和规范化基础性管理都是很难落地的。

3.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符合稳健审慎的银行本性

一旦一笔贷款损失,要用多少笔贷款的收益去弥补?形成了信贷风险,靠1%的拨备比率难以覆盖,现实中后果特别严重。例如,江苏有几家银行在光伏、钢贸中的贷款损失,超过了这些机构自建立以来的盈利之和,使多少年的经营成果付之于流水,短期内缓不过劲来。那些机构领导人也都受到严厉的行政处罚,教训惨痛,绝无当初放贷时的光彩自信。

信贷风险具有放大效应。每发放100元贷款获利1元,看似赚钱不难,一旦贷款发生损失不能回收时,资金风险会呈十倍到几十倍地放大,当这类贷款大面积失控,银行就被拖入危机。例如,假如贷款利息不能收回,则银行仍要支付存款利息3%,清收的费用会增加到1%,即合计损失4元,是原本预算获利的4倍;假如贷款本金损失20%,同类推本息将损失24元,是预期获利的24倍;假如贷款只收回50%,将损失54元,是预期获利的54倍;一旦贷款完全不能回收,则银行损失是预期获利的104倍。而要弥补这些损失,相当于发放10400元一年期正常贷款的预期利润。这就是风险扩张的倍数,足以说明要弥补贷款损失之艰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