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韦 来源产地《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生华阴山谷石上,不闻水及人声者良。二月采叶,阴干。 蔓延石上,生叶如皮,故名石韦。今处处有,以不闻水声、人声者为佳。出建平者,叶长大而厚。 【原形态】 石韦,又名:飞刀剑,肺心草、蜈蚣七、铺地娱蚣七、七星剑、大号七星剑、一枝箭、山柴刀、木上蜈蚣、肺筋草、蛇舌风。 多年生草本,高13~30厘米。根茎细长,横走,密被深褐色披针形的鳞片;根须状,深褐色,密生鳞毛。叶疏生;叶柄长6~15厘米,略呈四棱形,基部有关节,被星状毛;叶片披针形、线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7~20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略下延,全缘,革质,上面绿色,有细点,疏被星状毛或无毛,下面密被淡褐色星芒状毛,主脉明显,侧脉略可见,细脉不明显。孢子囊群椭圆形,散生在叶下面的全部或上部,在侧脉之间排成效行,每孢子囊群间隔有星状毛,孢子囊群隐没在星状毛中,淡褐色,无囊群盖;孢子囊有长柄;孢子两面形。 《中药大辞典》 为水龙骨科植物石韦,庐山石韦、毡毛石韦、有柄石韦、北京石韦或西南石韦的叶。春、夏、秋均可采收,除去根茎及须根,晒干。 石韦:生于山野的岩石上,或树上。分布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庐山石韦:生于山野岩石上。分布安徽、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毡毛石韦:生于山野岩石上。分布湖北、四川、陕西、云南、西藏等地。 有柄石韦:生于山野岩石上。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地。 北京石韦:生于山野岩石上。分布河北、山东、湖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 西南石韦:生于山野岩石上。分布云南、四川、湖北等地。 性味功效《神农本草经》 味苦,平。主劳热邪气,五癃闭不通,利小便水道。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味苦、甘,平,无毒。主治劳热邪气,五癃闭(小便频数,滴沥刺痛的病证,即淋证)不通,利小便水道。止烦,下气,通膀胱满,补五劳,安五脏,去恶风,益精气。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味苦甘,性平无毒,入肺、膀胱二经。主劳热邪气,五淋癃闭,膀胱热满。痈疽发背,除烦下气,补虚益精。拭去毛,羊脂炒焦用。 石苇清热利水,本入膀胱,而肺则下连者也,宜兼入之。既能清热利水,则无阳亢阴伤之患。 《长沙药解》黄元御 味苦,入足太阳膀胱经。清金泻热,利水开癃(小便频数,滴沥刺痛的病证)。 归经《长沙药解》 归膀胱经 别名石苇 《神农本草经》 石䩾 《本草经集注》 石皮 《中药学》 凌一揆主编石韦 (《本经》)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归肺、膀胱经。 【功效】利水通淋,止咳。 【应用】 1.用于热淋、石淋、血淋及水肿等。石韦能利水通淋,为治疗湿热淋病、石淋所常用。因其又能止血,故血淋用之,颇为适宜,可与蒲黄同用。 2. 用于肺热咳嗽气喘。石韦能淸肺化痰止咳。如石韦散治咳嗽,即用石韦、槟榔等分为末,姜汤送服。目前临床应用本品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有一定疗效。 此外,本品还能止血,可用于崩漏、吐血、衄血等。 【用量】 5~10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