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吕范篇(下)

 金色年华554 2020-02-08

三国良将系列之吕范(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吕范重大事件之四——从征江夏

建安四年(199),袁术在内外交困中病死。袁术部将杨弘、张勋准备投奔孙策,却被庐江太守刘勋截击,袁术的残余势力被刘勋接管,孙策的西北方突然多了个强敌。在朱治篇笔者讲过孙策如何使用调虎离山之计打败刘勋,在此就不重复了。

且说孙策既然攻打刘勋,敌人的敌人是朋友,荆州方面自然要有所行动。唇亡齿寒,驻防江夏郡的荆州大将黄祖听闻孙策打庐江,赶忙派自己的儿子黄射带兵救援。当年十二月,孙策带兵先破庐江再胜黄射,兵锋直指江夏,推进到沙羡。偷袭刘勋的战斗演变成与荆州集团在江夏的大规模决战。

刘表派出侄子刘虎、部将韩晞领精兵五千支援黄祖,加上江夏本地士卒,总数应接近五万。面对劲敌,此战孙策军精锐尽出,据《三国志》孙策传裴松之注引《吴录》,孙策战后给朝廷的上表中记载“臣以十一日平旦部所领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将周瑜、领桂阳太守行征虏中郎将吕范、领零陵太守行荡寇中郎将程普、行奉业校尉孙权、行先登校尉韩当、行武锋校尉黄盖等同时俱进。...获其妻息男女七人,斩虎、韩晞以下二万馀级,其赴水溺者一万馀口,船六千馀艘,财物山积。”

对于孙策的辉煌战果,记载得非常清楚,在韩当等篇章中笔者曾分析过,斩首二万多、溺水一万多、缴获战船六千多艘、财物堆积成山这应当是孙策有意夸大,是一种宣传策略。笔者重点要指出的是孙策提及的几位部将的排名。孙策共提及六位主要将领,其中三名中郎将,三名校尉。这是给朝廷的正式公文,所以排名很有讲究。我们看到吕范仅次于周瑜位列第二,排位尚在程普、韩当、黄盖三位孙坚旧将之前,很明显吕范在孙策军中地位非常高。周瑜、吕范二人作为孙策的核心亲信,比孙坚几位旧将地位更高,可说是一代君主一朝臣的生动体现。值得一提的是孙权也位列六名部将之中,跟随大哥孙策历练,只是孙权一定没有想到,不久他就要继任江东集团的领导者,尽管还不到二十岁。

孙策大破黄祖,但整体实力对比刘表还是处于弱势,所以并未占领江夏,而是领兵退回豫章郡内,分兵几路进占豫章。东汉时期的豫章郡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西省全境,面积相当广大,并且是江东地区最西部的郡,与荆州接壤。吕范带兵进驻鄱阳县,使该地区纳入孙策的实际掌控。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吕范篇(下)

吕范重大事件之五——初随孙权

建安五年(200)孙策去世,十九岁的孙权接管江东集团。孙家在江东根基尚浅,孙策在世时依靠武力兼并许多郡县,还未有效巩固,孙策死后这些地方变得很不安分。庐江太守李术公然反叛,宗室庐陵太守孙辅暗通曹操,堂兄孙暠企图夺权,孙权三弟孙翊和宗室重臣孙河先后被杀,江东各郡的山越人也纷纷勾连叛乱。

孙权继位初期面临的就是这样险象环生的局面。当然,困难逐渐被孙权一一排除,为证明自己的能力,也为给父亲孙坚报仇,孙权在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208)三次进攻江夏,终于击杀黄祖并占有江夏郡大部。在这期间,吕范负责与张昭共同留守大本营吴郡。负责镇守后方的大将没有前线出风头的机会,不过某种意义上更重要,在乱世中君主出征,留守主城的大将必定是一员军中非常有威望,同时忠诚度非常高的将领。

吕范与孙权几年前就很熟悉,不过这种熟悉并非关系亲密,而是两人有些龃龉。怎么回事呢?请往下看。

建安元年(196),年仅十五岁的孙权被兄长孙策任命为阳羡县长。孙权还是个大男孩,有些事情处理起来还不像后来那样成熟稳重,加上自己是孙策的弟弟,所以对规章制度的遵守比较差。一次因为某件私事想拜托吕范走后门,吕范表示自己不敢擅自做主,不给办不要紧,还把事情报告给了孙策。孙权觉得特别没面子,于是心中对吕范很有怨气。

不过孙权自然不是一般人,当自己掌管整个江东集团后,理解了吕范的做法,认为吕范非常忠诚。相应地,孙权当年做县长时曾有公款私用的行为,有个叫周谷的手下帮他做假账应付孙策的检查,孙权后来拒绝了周谷求官,反而对吕范更加信任。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吕范篇(下)

吕范重大事件之六——镇守后方

在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爆发。吕范跟随左都督周瑜出兵拒敌,孙刘联军大破曹操的过程中吕范也表现出色,战后被拜为裨将军,领彭泽郡太守,并享有彭泽、柴桑、历阳三县的食邑,可谓荣宠有加。彭泽郡是孙权从豫章郡分立,主要辖区就是彭泽县,后来又被并进豫章。顺带提一句,豫章当时由于地域广阔,又分出若干郡以太守位作为重臣的奖赏,几年后除庐陵外其余分立各郡又并回豫章。所以东汉末年江东本只有五个郡,分别为吴、庐江、会稽、丹阳、豫章,孙策在建安五年(200)分豫章一部设立庐陵,后世并称江东六郡。

据《资治通鉴》记载,建安十四年(209)十二月,周瑜将曹仁赶出南郡后不久,依附于刘备的刘琦病死。孙权上表刘备为荆州牧,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同时将南郡长江南岸部分划给刘备。刘备在这里设立大本营,改油江口为公安。为巩固孙刘联盟,孙权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

约一年后,也就是建安十五年(210),刘备亲自前往东吴拜会孙权,求借整个南郡。这便是著名的刘备借荆州,实际上荆州当时曹孙刘三家瓜分,刘备借的只是原周瑜领有的南郡,远不是整个荆州,但因为南郡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它的战略价值是刘备荆南四郡所不能比的。

除鲁肃之外的江东将领几乎都不赞同借南郡,吕范表现得更加强硬。一次单独与孙权见面时,吕范提出扣留刘备的想法,认为应该直接兼并掉刘备集团,独占荆州。在外领兵的周瑜也上书表示应软禁刘备,但孙权选择采纳鲁肃的意见,将南郡借给刘备。

不久周瑜病故,鲁肃接任,吕范也被提拔为平南将军,镇守柴桑。借荆州,或者说借南郡这件事对三分天下的历史走向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连锁反应,曹操听闻惊得笔都被掉在地上。由于赤壁惨败的阴影,此后近十年间曹操都不敢从荆州方向发动攻击,只是奔走于合肥与汉中之间,而刘备则获得了坚固的江陵城,得以跨有荆益二州,孙权却在之后十年间毫无进展。对于鲁肃的战略,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争议,等到鲁肃篇再详细分析。

建安二十四年(219),约借荆州之后十年,刘备从当初依靠孙权庇护的弱小者转变成横跨荆益二州,与曹操正面交锋都能取胜的汉中王,加上关羽北伐连连得手,斩庞德、降于禁、围曹仁,威震华夏。孙权不禁对当年出借南郡之事颇为后悔。

经过一系列幕后运作,孙权终于决定偷袭荆州。在孙权出征前,专程到吕范家中与其谈话,《三国志》吕范传原文:“昔早从卿言,无此劳也。今当上取之,卿为我守建业。”因周瑜早已故去,所以孙权选择向提过同样建议的吕范发牢骚,表示若当年囚禁了刘备,今天就不必劳师出征了。

孙权命吕范镇守建业大后方,亲自带兵出征。结果我们都知道,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三郡,关羽迅速败亡。自此孙权将刘备赶出荆州,实现了对长江沿线的独占。

延康二年(221)四月,刘备称帝,随即发兵东进,意图夺回荆州并为关羽报仇,夷陵之战爆发。不久孙权向曹魏称臣,被曹丕封为吴王,建都于武昌。孙权进位为吴王,手下文臣武将自然也要集体封赏一批,吕范被拜为建威将军、封宛陵侯、领丹阳太守,治所就在建业。同时扬州地区抚州以南至南海的广大区域军队都受吕范监督,而抚州以北至皖城的军队则受贺齐监督。

这一时期的吕范扮演的是类似于曹魏中夏侯惇、曹洪的角色,位高权重,但并不上前线,而是作为君主亲征时最可靠的人镇守后方。这类角色军事能力确实不属于顶尖,但他们是少数君主完全信赖的,可以托付重任的统帅级将领。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吕范篇(下)

吕范重大事件之七——洞口之战

黄武元年(222),夷陵之战结束不久,曹丕又发三路大军南征东吴:东路以曹休、张辽、臧霸进攻洞口,中路以曹仁进攻濡须口,西路以夏侯尚、曹真、张郃、徐晃攻江陵。孙权毫不示弱,也兵分三路分头抵挡:其中拜吕范为前将军、假节,改封南昌侯,带领徐盛、全琮、孙韶等大将负责抵御东路曹军;以朱桓率兵迎击中路曹仁;以诸葛瑾、潘璋等人往西路援救江陵。

当时孙权的庶弟孙朗以定武中郎将身份随吕范出征,由于江边常刮大风,所以吕范命令禁止生火,以防引发火灾。孙朗不顾军纪点起火,不慎引燃了茅草堆,造成军需品重大损失。本来按律当斩,但吕范顾及其孙权之弟的身份而未敢斩杀,转而送交孙权亲自定夺。孙权大怒,剥夺其宗室身份,逐到其母丁氏家族,并禁锢终生。我们知道孙权年老后性情大变,非常残暴,而这时的孙权已经隐然有此趋势。

说回战场。屋漏偏逢连夜雨,风并没有因为孙朗的事情而变小,反而越刮越猛,一天深夜暴风将吕范水军的大批战船缆绳吹断,失去控制的战船被风吹至长江北岸。北岸曹休、张辽迅速出击,将散乱的吴军杀得大败亏输,一夜之间数千东吴士卒被斩,漂到北岸的船只都成了魏军的战利品。

曹休打算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渡过长江。但吴军也不是吃素的,增援部队迅速赶到,将残余的北岸士卒救上船逃回南岸。魏军渡江追击,吕范则派出全琮、徐盛反击,斩杀臧霸部将尹卢,击杀数百名魏军士卒,将魏军逼回北岸。

双方整军再战,曹休、张辽臧霸再次全部出动,吕范也率徐盛、全琮、孙韶迎战,张辽虽然已身患重病,但当年逍遥津之战的威名尚在,在张辽的带领下魏军越战越勇,吕范败退。丁奉率领增援部队赶到,抵挡住张辽攻势,双方各回本阵,不久张辽病逝。贺齐、吾粲随即也率援兵赶到,吴军士气受到鼓舞,魏军未能再次得胜。

这场魏吴两国的全面战争一直持续到223年初,除曹休、张辽为首的东路因暴风获得过一场大胜外,中路与西路都没占到什么便宜。吕范虽然不敌曹休、张辽,但也没有让魏军成功登陆,在得到有效支援后稳定住了局势。三路战场全部陷于僵持,曹丕只得宣布撤军,东吴成功顶住曹魏的全面进攻,尽管也损失巨大,但还是获得了胜利,自此与曹魏的边界线大致稳定下来。

有意思的是,吕范回军后官拜扬州牧,而他的对手曹休,也被拜为扬州牧,两人真可谓一对冤家。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吕范篇(下)

之前提到,早在孙策时期,吕范就曾主动请命负责整肃军纪,可见其人性格很有威严,讲究上下级的礼仪。成为名将重臣后更是如此,即使是陆逊、全琮这样的吴地名门大族,作为后辈见吕范时也是毕恭毕敬,丝毫不敢马虎。吕范不仅讲究威仪,生活也很奢侈张扬,他住的房子装修要豪华气派,身上的服饰要精美华丽,并不是传统上验收军纪同时喜好节俭的那种人。当时吕范与贺齐两人生活可称得上奢靡,在战乱频繁、物资匮乏的时代这么做无疑会有许多人看不惯。

有人就向孙权打小报告,说吕范、贺齐生活奢侈,穿的衣服华丽得近乎于大王您,这太不应该了。孙权却不以为然,据《吕范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载“昔管仲逾礼,桓公优而容之,无损于霸。今子衡、公苗,身无夷吾之失,但其器械精好,舟车严整耳,此适足作军容,何损于治哉?”大意是:“管仲没有遵守礼制,但齐桓公还予以优待,吕范、贺齐他们连管仲的错误都没犯过,军功又那么大,对我没什么不好的嘛!”这下打小报告的人傻眼了,再也不敢提及此事。由此能够看出,吕范有威严、好奢侈,性格很张扬,可以说霸气外露。但吕范做事情有板有眼,并无违法之事,孙权对吕范也非常信任,所以吕范才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眼红去吧。

黄武七年(228),孙权准备升迁吕范为大司马,印绶还未送达,吕范就因病去世了。孙权悲痛不已,亲自身穿素服为其哀悼,仍然派使者追赠印绶。

黄龙元年(229),孙权在武昌称帝,同年还都建业。孙权亲自到吕范墓前凭吊,以太牢进行祭祀,并放声大哭。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吕范篇(下)

吕范作为最早跟随孙策的江东大将,一生征战无数,随孙策、孙权两代主公南征北战,属于江东集团统帅级将领。前期与孙策为升堂拜母的交情,后期每当孙权亲征时吕范便镇守建业后方,说明吕范是孙家两兄弟极少数亲信将领之一。孙权称帝后常将鲁肃比作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邓禹,将吕范比作第二位的吴汉,可见吕范在东吴的地位之高。

演义中吕范的戏份不多,但历史上的吕范确实是东吴发展过程中功劳最大的将领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