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中国诗友3群选刊】砚石谈诗的用韵

 江山携手 2020-02-08

 砚石谈诗的用韵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这首《回乡偶书》流传很广,其中“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在当代经常被读为shuāi或cuī。 大家可能对这首诗的用韵会有很大争议。 那么,要讲这首诗的韵,有必要先谈谈韵的发展。

上古作者在用韵时,韵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并没有成文的韵书著作可以依据。 

诗人越来越意识到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来规范用韵,到了隋代,关于用韵,有个很有名的“长安论韵”,在这背景下,陆法言编纂了《切韵》,《切韵》就当之无愧地成为“韵书之祖”。 后来,大唐陈州司法孙愐增修刊正了《切韵》,于玄宗天宝十载(七五一)完成,书名为《唐韵》。这是后人对《切韵》的一次重要修订。 《切韵》和《唐韵》就成为唐人重要韵书。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刚才我们说唐人用的韵书有《唐韵》和《切韵》,在切韵中,“回”在《十五灰》,“来”在《十六咍》,而“衰”在《七支》,《切韵·七支》:“衰,楚危反……煞也,降也,减也,姓也。” 从贺这首《回乡偶书》,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想,古人在用韵时未必完全按照韵书来押韵,可能偶尔也只是“存乎一心”。但是,我们不能用后人总结的韵书去套用,然后说贺的用韵是用了孤雁格云云,这岂不乱套,贺知章怎么可能知道后人的平水韵和各种格呀。 

用韵是一直在发展的,到了北宋,真宗敕令增订《切韵》,修订后的《切韵》更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 后来又刊修《广韵》,诏名《集韵》,庆历三年(一〇四三)刊行。《集韵》是《广韵》的修订版,各有千秋。  

金世宗大定年间,时为出版印刷重镇的河东南路平阳府(一名平水,今山西省临汾市)王文郁以《礼部韵略》二〇六部分韵繁冗,不便使用,将二〇六韵以“同用”原则合并为一〇六韵,定名为《增注礼部韵略》,于大定六年(即宋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由平水书坊正式刊行。金哀宗正大六年(即宋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王文郁请著名诗人、中大夫前行右司谏致仕河间许古作序,并改书名为《平水新刊礼部韵略》(简称《新刊韵略》)再版刊行。这是该部韵书书名首次冠以“平水”的地理标志,因此书名被浓缩提炼为后世如雷贯耳的关键词——“平水韵”。 我们现在通用的平水韵之前有两个版本,一个就是王文郁版。 

另外,山西平水人刘渊也以“同用”原则编修合并二〇六韵的《礼部韵略》,但没有像王文郁那样把“拯”并入“迥”部,故为一〇七韵。 后来,南宋遗民阴劲弦(又作时遇,字时夫)在其父阴应梦的指导下,编撰了二十卷的《韵府群玉》,前后耗时三十年,其兄阴复春作注。该书分韵为一〇六部,与王文郁的分法相同。它不仅是韵书,更是一部齐全的声韵类书。元代多使用此书,亦通称“平水韵”。 

清康熙四十三年(一七〇四),由张玉书、陈廷敬、李光地等人组成的工程组奉敕编纂类书,以《韵府群玉》《五车韵瑞》作为基础进行汇编,成书于康熙五十年(一七一一),书名《佩文韵府》,“佩文”为康熙帝斋号。该书按《平水韵》分四声编排,故而也是平水系韵书。 还有《诗韵合璧》《诗韵全璧》等都是平水系韵书 随着时代的发展,韵书也在变化,但有一点,这些韵书都是一脉相承,都属于切韵系韵书。

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顺应时代发展,在用韵上有所改革。我个人支持改革,但有一个原则,改革用韵必须在平水韵的基础上改革,那些新韵通韵完全颠覆原有的音韵系统,终究成为笑柄。 

刚才讲到孤雁出群格,我顺便说下。 押韵乃诗最基本要求,在没有韵书之前,押韵没有统一标准,有了韵书后,押韵都严格按照统一标准来押。 后人通过比照《切韵》和《唐韵》,发现唐代就已有不少首句使用邻韵的现象,到了宋代,这种现象就更普遍。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把首句使用邻韵叫作“孤雁出群”。 在没有提出孤雁出群格之前,诗人的用韵是居于什么理由,我们不知道,但我们不能套用平水韵去说前人用什么格。 

清代也有学者把首句使用邻韵叫作“孤雁入群”,这恐是“孤雁出群”之误,因为早先谢榛已提出“孤雁出群”,而他们的“孤雁入群”也是针对首句使用邻韵。至于现在随着网络的发展,出现尾句押邻韵叫孤雁入群之说,乃以讹传讹。 

《四溟诗话》的意思是起句本来就可以不押韵,而起句作为奇句,非韵律肯綮,借邻韵无妨。但既然是借韵,就说明韵理上虽有共性,但非完全共性,所以,“宁用仄字,勿借平字”。   但偶句就不一样,偶句即韵脚句,乃诗之砥柱,稍倾必覆。所谓无韵不成诗。叶韵叶韵,乃韵理要协。所以,韵理不同的韵是不能叶韵的。孤雁出群也只限于起句借韵。 

古人不管按韵书或者韵理存乎一心,也只会按韵理相同来押韵,窃谓各种格非用韵之道。 我的观点是既然我们现在有了韵书,那么押韵就应严格按照韵书来押。至于新韵通韵,窃谓非一脉相承诗韵,终究被淘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