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决胜高考2020名校春季冲刺必刷题密卷系列第10套:语文(01、现代文部分)

 学生心智激励 2020-02-09


决胜高考2020名校春季冲刺必刷题密卷系列第10套:语文(01、现代文部分)

时间:150 分钟,总分:150 分

寄语:每个学子鲜为人知的灿烂,都有其不为人知的伏案挥汗!提示:在答题卡上作答,也可打印直接答到试卷预留的空里。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一 3 题。

孝是最为重要且影响最深的中华传统道德观念。在生活方式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传统

孝道仍然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不过,传统孝道精华与糟粕并存,这需要我们在正确地批判分析的

基础上,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要求子女在物质层面对父母尽赡养的义务,这是传统孝道最基本的规定。但在儒家看来,仅做

到这一点还不够,对父母的孝还必须要做到“敬”,即对待父母应时刻保持恭敬的态度。无论是物

质方面的“养”,还是精神层面的“敬”,都以顺从父母的意愿为标准,但父母的意愿未必正当,

传统孝道的践行还应有更高层次的道德考量。当父母的意愿不正当时,要用温和的方式去劝谏父母,

从而避免让父母陷于不义。传统孝道不但体现于父母生前,还涉及父母去世以后。孔子言:“生,

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子女不但在父母生前要对其以礼敬养,父母去世后还要以

礼安葬、以礼祭祀。生养、死葬、祭祀,在这三个环节都合乎礼制的要求,才算是实现了完满的孝

道。

传统孝道的丰富内涵产生于古代宗法社会。它是维系古代家庭、宗族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道德规

范。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传统孝道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受古代专

制等级制度的长期影响,传统孝道被融入了大量维护专制、压抑人性的腐朽因素。这集中体现于“三

纲”教条中的“父为子纲",并通过《二十四孝》等通俗读物流传。传统孝道的畸形化与父权的绝

对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近现代以来对传统孝道的批判, 起到了削弱旧道德对国人的思想束缚、

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而对于传统孝道本身而言,这些批判实际上也有助于推动其在新的时代

条件下实现创新与发展。

但也应该看到,在当前社会,传统孝道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能

因为传统孝道在历史演变中曾经绝对化、畸形化,就否定传统孝道本身,而应该将传统孝道的根本

精神与其种种具体要求区分开来。只有从其根本精神着眼,才能对传统孝道 的价值做出正确的评

价,也才能根据时代变化对传统孝道进行创新与发展。应当说,传统孝道基于最自然的人伦天性。

所谓“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论语·阳货》),父母对儿女有养育之恩,儿女自然能

产生对父母的亲爱与感恩之情。这种亲爱与感恩之情,亦即孝心,是传统孝道的根源与基础。有孝

心则有孝行;如果无孝心,即使行为再符合孝道的规定,也不是真正的孝。因此可以说,孝心是传

统孝道的根本精神。就孝心而言,传统孝道拥有符合当代价值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

对于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但对于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与表现形式则没有

必要拘泥。中华文化历来具有因时损益、与时俱进的传统。我们可以根据当前的社会现实对传统孝

道的具体要求进行必要的损益和变革,不断探索传统孝道的新的实现形式。这既是传统孝道自身发

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批判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是为了把握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而

把握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也正是为了创新和发展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对传统孝道的批判继承和

创新发展,其目的是探索传统孝道在新时代的新实现形式,而不应削弱或违背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

(摘编自杨俊峰《传统孝道的批判继承》)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需与时俱进,实现创新性发展。

B. 物质层面的赡养是基础,在保证父母衣食无忧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对其恭敬。

C. “三纲”教条的制订使传统孝道出现了压抑人性的元素,阻碍了社会发展。

D. 出于孝道自身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要探索传统孝道新的形式。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论证思路清晰,釆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展开论证。

2

B. 文章引用《论语·阳货》中的句子,旨在证明孝道对促进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

C. 文章既论述传统孝道带来的消极影响,也论及其对当下的意义,具有辩证色彩。

D. 生活方式在改变,但孝道仍有其重要价值,这是主张批判继承传统孝道的前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即使按礼制进行死葬、祭祀,但如果在其过程中缺少孝心,那也不被认为是真正的孝。

B. 对传统孝道进行批判与反思,既有助于传统孝道本身的创新,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C. 为适应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的特点,我们在继承传统孝道时可以进行大胆的损益和变革。

D. 批判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和把握其根本精神,二者相互作用,我们应重视二者的联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审视中西方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在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教育的初始期,研学

旅行就和学校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在宣扬政治主张的过程中,就曾带领他的弟子用 14 年 的时间

周游了列国。在游学过程中,其弟子体验了“六艺"之学,感悟了“仁义”之本。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这里的“习''不是温习, 而是

指“实践”.近代以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 “生活教育”的理念,认为“社会即学” “生

活即教育”,并针对当时“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现象,提出了 “六大解放"的思想,其中

之一便是“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取得更丰富的学问”。200 多年前,捷克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是这样上地理课的:他带着学生徒步向学校附近的比由仑河谷进发,学生沿途观

察河谷的地貌,挖取河谷的黏土带回学校,捏成河谷的模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教育家苏霍

姆林斯基每学期都会带学生到森林里研学野营。在无边的森林里,学生组织热闹的篝火晚会,欣赏

日落的壮美景色,观察河流冲刷形成的复杂地貌,将课堂所学和真实世界联系在一起。

一一摘编自申宣成、马东贤《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怎样有机融合》

材料二:近年来,研学旅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受到多方青睐,研学旅行市场火热。教育部教

育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 2018 年对全国 31 个省区市的 4000 多所学校、3. 3 万名家长开展

随机抽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全国研学旅行学校参与率平均为 38%,其中上海最高,达到了 66%,北

京、江苏也超过了 60%。

然而,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许多青少年报团参加国内外研学旅行,'只学不游''只游不学' 的现象都普遍存在。”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谢国明直言。

“社会上对研学旅行的定位仍存在不同认识。”在王晓燕看来,旅行是一种手段,学生的成长

才是目的。然而,简单的“教育+旅游”、粗放的“讲解+参观”、拼凑的“主题+ 活动”、随意的

“景点+课本"、夸大的“宣传+包装”等研学旅行乱象迷惑了许多家长和青少年的眼睛。

“组织者需要考虑好行前、行中、行后计划和安排,引导学生在过程中发现、分析、解决问

题,让学生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王晓燕说,“研学旅行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不能仅仅停留在'眼睛课程''耳朵课程'上,而忽略了教育功能。"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研学"“旅行”如何实现有效融合》

材料三:就像传统的消费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一样,传统的教育方式

也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需求。体验式教育理念和旅游业的跨界融合,使研学旅行

成为市场热点。尤其是研学旅行已经被列入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必修课,其学校渗透率会迅速提升。

另据统计,到 2020 年,国内参与综合实践、亲子游、国内研学、学生赛事、出国游学的中小学生

规模将分别达到 18436 万人、8134 万人、5697 万人、459 万人、367 万人,每年高达 3 亿人次的

中小学生活动市场潜力巨大。据测算,2019 到 2022 年中国 3 岁至 16 岁的儿童、青少年将超过 2.3

亿,2022 年达到峰值,为 2.34 亿,庞大的用户群体支撑着我国研学旅行未来巨大的成长空间,未

来研学旅行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

3

国内外研学旅行市场分析表

国内研学旅行市场 国外研学旅行市场

年龄 6 岁-18 岁 10 岁一 18 岁

研学旅行时间

暑假、学期内寒假

研学旅行消费水平

4 千—1 万 1 万一 3 万

研学旅行目的地

北京、陕西、云南、四川等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

研学旅行内容

人文、艺术、历史、体育等 语言、人文、艺术、实践等

摘编自东方财富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在中西方教育发展的早期,研学旅行就己经和学校课程互相融通,成为早期学校课程的重要

组成部分。

B. 让弟子在游学的过程中体验“六艺”之学,感悟“仁义”之本,是孔子用 14 年周游列国的

主要目的。

C. 陶行知主张教育要走向社会,回归生活,他提倡解放孩子,给孩子更多的自由以促进孩子更

好地成长。

D. 裴斯泰洛齐和苏霍姆林斯基的案例说明,将课堂所学和真实世界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效实现

教育目的。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由上海、北京、江苏等地的学校研学旅行参与率较高,可推知,研学旅行参与率与当地发展

程度有关。

B. 欲解决普遍存在的“只游不学”等问题,需要在研学旅行中更加注重教育功能,让学生进行

研学体验。

C.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及政策的要求等,均成为助推研学旅游市场增

长的原因。

D. 统计的年龄分段情况表明,国内研学主要拓展了低年龄段的市场,国外研学主要拓展了高年

龄段市场。

6.材料二《中国教育报》和材料三“东方财富网"的报道侧重点有何不同?为什么? (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送一朵荷花

余显斌

将军离开家的时候,年龄不大,只有十四岁。

将军说:“娘,我走了。"然后,将军就走出去,走向山的拐弯处。两里多的路,将军走时说,

一顿饭的时间就回来了。可是,将军这一走啊,就再也没有回来。

将军因为有点事去舅舅家,从舅舅家回来时,走到半路上,就遇见了一群兵。这是一群国军士

兵,拉壮丁的。

他被一绳子绑了,拉着就走。他急了,挣扎着大喊:“让我回去,我要回去。"可是, 这些兵

仿佛没有听见,连拉带扯,将他扯入军营。

他穿上军装,拿起了枪。

他哭了,泪水哗哗的,不想打仗。他告诉军官,他娘在等着,他要回去,回到家里照顾老娘。

4

可是,谁敢放他啊?他于是随着部队,一路打一路败一路撤退,最后过了海峡,去了那座孤岛。

他想娘,想自己的家。

他想,娘还在家里等着呢,一定以为自己在舅舅家玩忘记了,一定会去舅舅家找的,没有找见,

一定会哭天叫地的。他想到这些,心中如刀划过一样,带着一种薄薄凉凉的疼痛。

时间,在思念中慢慢消失,他也慢慢做到了将军。

可是,他的心一直牵系着一个地方——金湖。梦里,将军会经常回到金湖,仍是小孩子的时候,

拉着娘的手,走在金湖的夕阳下,走在一片荷叶和荷花间,嘎嘎地笑着,醒了,却是一个梦。外面,

月亮白亮亮的照着山,照着窗子,他的泪水流了出来。

有时,他会坐在书房里,悄悄打开保险箱,拿出一个精致的盒子,仔细地抚摸着,那一刻,他

的脸上一派肃静,一派庄重。

妻子见了,满眼疑惑。

儿子见了,也满眼疑惑。

可是,大家都不问是什么。

慢慢的,将军老了,头发雪白了,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最终瘫痪了,再也难以独自去 书房

了。有时,他会让儿子用轮椅将自己推入书房,推到保险箱前。然后,他会慢慢地掏出钥匙,将保

险箱打开,拿出里面的一个盒子,抱在怀里,就那么紧紧地抱着,一动不动,一坐就是半天,不言

不语。随后,又将盒子慢慢锁进保险箱,小心地收起钥匙。

很多人猜测,盒子里一定是无价之宝。

也有的说,可能是祖传的东西。

一直到有一天,将军不行了,睡在床上,颤巍巍地伸出手指,指着那个保险箱。儿子明白了,

点点头,拿了钥匙将保险箱打开,拿出里面的盒子,按将军的示意,慢慢打开,顿时 睁大了眼睛。

盒子里并没有什么珠宝,也没有什么贵重东西,只有几粒莲子。

莲子下面,有一张纸条,儿子拿出来,上面记载着几粒莲子的来历。

将军当年去舅舅家,是去拿一种莲子的。

舅舅不知从哪儿弄到了九眼莲,那是一种新品种,开出白白红红的花瓣,如女孩的微笑。 最

为奇怪的是,别的莲藕都是八个眼,这种莲藕竟然九个眼。因此,舅舅称之九眼莲。

金湖的莲啊,无边无沿,尤其到了五六月的时候,到处荷叶片片,荷花朵朵,成为一片碧绿的

世界,一片香气馥郁的世界。

这儿,人人都有养荷的习惯,有了好品种,更是视如珍宝。

这几粒莲子,将军当初没能拿回家,一直带到了孤岛,放在保险箱里。每次,将军思念家乡的

时候,都会拿出盒子看看摸摸,想到里面的莲子,就如同回了一次金湖,见了一次娘。 纸的结尾,

将军叮嘱:将莲子带回去,种在金湖里,莲花开了,就等于我回了一次家。 儿子读罢,流出了眼

泪。

将军看着儿子,嘴唇轻轻嚅动着,一句话也没留下,停止了呼吸,眼睛却大大地睁着。 儿子

俯下身子轻声道:“爹,我一定办到,你放心地闭上眼睛吧。”说着,他轻轻抹上将军的眼皮。将

军眼睛闭上了,两滴泪却缓缓地流出。

而今,五六月时,金湖一如既往,荷叶田田如云,荷花点点如星,其中有一种荷花,开得格外

红,格外润泽。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小说第三段写“有点事”而并不言明,在情节的逐步推进后才揭示内容,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衔接自然,使故事更具有可读性。

B. 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客观详细地展现了将军戎马佐德的一生,并且多用短句, 既有效

调节了叙事节奏,又增强了抒情性。

C. 对于将军“悄悄打开保险箱” “抚摸盒子”等行为,众人虽疑惑,但“都不问是什么”, 主

要是照顾将军感受,怕引起他的忧愁。

D. 作者使用“国军” “拉壮丁”“撤退” “海峡”等词,将故事置身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中,

5

反映社会动荡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7. 小说是如何塑造“将军”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全文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小说结尾处描写金湖荷塘的景象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赏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发在密卷系列第10套语文(02、古代诗文部分),完整打印版所有资料适合高1--高3的学子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