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达 “淮西二十四将”之首,“十八翼元帅”之一“淮兴翼”,“明初六国公”之一“魏国公”,“洪武元年三大将”之一“征虏大将军”。先后统军攻占集庆(南京)、河南(洛阳)、大都(北京)、奉元(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同时征服过四大古都的名将。1353年,朱元璋奉郭子兴命回乡募兵,年仅22岁的徐达欣然应召。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朱元璋发现徐达才能超乎众人,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徐达在南方先后统兵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完成淮西集团在长江中游的称霸。以征虏大将军的身份统率二十万明军北伐,洪武元年八月初二纵身跃入元大都齐化门,收复了沦陷400多年之久的燕云十六州,灭亡元朝。之后继续率军征战山西、陕甘,在太原全歼王保保元军10万,在沈儿峪全歼王保保元军15万。徐达这一系列征战确立了明朝在全中国的统治地位,完成了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南向北统一,学术界将这一战争称为“徐达北伐”。洪武五年,徐达发兵北元,欲永清大漠,但轻敌冒进,在岭北败阵于王保保、贺宗哲,伤亡数万人,引军撤回雁门关。之后徐达长期在北平驻守,除了夜袭灰山外再没有发起大规模军事行动,直至去世,而他的“筑关设卫”也保护了明朝两百多年。纵观其一生,他可能不是明朝最出色的军事家,但绝对是功勋最卓著的大将军。朱元璋将其称为大明的万里长城,赞誉:“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2.常遇春 “十八翼元帅”之一“中翼”,“明初六国公”之一“鄂国公”,“洪武元年三大将”之一“征虏左副将军”。起初为活跃于濠州一带的绿林,1355年常遇春去和州刚好遇到率领部队攻打和州的朱元璋,于是就直接投靠了朱元璋,弃盗为良。勇猛敢战,这是常遇春戎马生涯的最大特点,并贯穿于历次重大战役,尤其是在1363年的鄱阳湖之战表现最为突出。此战,常遇春箭射张定边,组织火攻,泾江口截杀陈友谅,最终在鄱阳湖之战论功行赏排名第一,居功至伟。接着又征服江西未下州郡,进攻湖广迫降陈理,两淮之战中与徐达攻取泰州,作为徐达副将参加平江战役消灭张士诚。后来又以副将身份和徐达一道率军北伐,于塔儿湾与元军相遇后,单骑杀向元军,20余蒙古骑出来迎战,攒刺之却无一中,常遇春强行突至元军阵前,一矢殪其前锋,驰入元军,刀锋过处所向披靡,仿若天神,麾下壮士从之,勇猛冲杀,在洛水之北击溃元军斩获元军五万俘获无数。随徐达攻占大都后又率军径取元上都开平逼走元顺帝,火烧上都开平。他是朱元璋手下最具人格魅力的一位,他从不接受投降,却从江南打到漠北未遇败绩,他所向披靡无所畏惧,世人称之为“天下奇男子”。洪武二年七月七日,“大明征虏左副将军”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准备入陕参与庆阳之战,行至柳河川暴卒,年仅三十九岁。 3.冯胜 “明初六国公”之一“宋国公”,“洪武元年三大将”之一“征虏右副将军”。朱元璋攻打定远时,冯胜和其兄长冯国用一道归附。冯国用去世后,冯胜继掌其兄兵权。冯胜早期地位并不显赫,军功也不甚突出,基本是从攻。但是在1365年徐达攻取淮东的两淮之战中,朱元璋因为一些考虑,没有调动麾下所有淮东籍将领,于是冯胜便在这场战役中被顶了上去。冯胜初战高邮就遭大败,明太祖大怒,将冯胜召回,责罚十大杖,然后命他步行回高邮,冯胜既惭愧又气愤,从此知耻而后勇,克高邮、取淮安。后来征讨江东的围攻平江战役中,朱元璋继续没有调动麾下所有淮东籍将领,冯胜继续顶上前,并在平江表现突出,功劳仅次徐达、常遇春,升为右都督,并不久以征虏右副将军这个北伐军三号人物的身份,和徐达、常遇春一道北伐,表现突出,朱元璋大悦下诏命右副将军冯胜位居常遇春之下,偏将军汤和位居冯胜之下,而冯胜在后来攻取陕甘的表现亦非常突出,但因擅自返师被加以切责。洪武五年岭北之战,中路主力军徐达出师不利,东路李文忠得失相当,仅冯胜的西路军全胜而归,但当时有人说他私藏驼马,因而未获赏赐。洪武二十年金山之役,冯胜带领傅友德、蓝玉北上平定辽东,降服纳哈出,但因朱元璋爱将濮英在回师殿后中遇伏被杀,朱元璋大怒没收其大将军印,移交给蓝玉发起了捕鱼儿海之战,来为濮英报仇。冯胜因此后来再没有掌兵,洪武二十八年被猜忌赐死。 4.李文忠 “明初六国公”之一“曹国公”。朱元璋的外甥,姐夫李贞的儿子。李文忠十二岁时,母亲朱佛女就去世了,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乱军之中,多次濒临死亡。1355年在滁州见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见到李文忠,十分喜爱,便将他收为养子,跟随自己姓朱。十九岁时,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将领赵普胜,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而又因为其亲父李贞是朱元璋唯一一位同辈亲戚,所以朱元璋对李文忠十分宠爱。李文忠后来被派往徽州驻守,徽州的两位镇将邓愈和胡大海,与李文忠皆为朱元璋麾下少有的淮东籍将领,三人又都是泗州人,所以邓愈和胡大海对其又格外帮助。后来邓愈出军江西,胡大海战死,李文忠也开始了自己独当一面的表演。李文忠在浙西长期抵御张士诚,屡次击溃张士诚,并夺取了杭州。洪武二年,徐达攻取大都后,李文忠和汤和、杨璟等人作为第二梯队北上支援,以偏将军的身份跟随常遇春出塞,攻下上都,赶走元顺帝。洪武三年,李文忠奇袭应昌,前后降服四万余人,元昭宗北逃,李文忠威震漠北。洪武五年,李文忠以征虏左副将军率东路军北伐参加岭北战役,不利,宣宁侯曹良臣,指挥使周显、常荣、张耀战死。洪武十七年,李文忠因病去世。 5.邓愈 “十八翼元帅“之一“广兴翼”,“明初六国公”之一“卫国公”。邓愈是盱眙地方武装势力,保护泗州不受乱军侵害。1355年闻听朱元璋攻下滁州后,率领家乡团练前往滁州投奔朱元璋。邓愈、胡大海、李文忠三人都是同时由泗州前往滁州投奔朱元璋的。而邓愈的起点是最高的,胡大海、李文忠一开始都归邓愈部署。在朱元璋攻略江南的战事中,邓愈的表现相当突出,会诸将攻取集庆,和常遇春一道先后攻占牛渚矶、太平府、溧阳、溧水、句容、芜湖。和徐达一道先后攻占镇江、丹阳、金坛、广德。1357年,邓愈因为军功被提升为征南将军,胡大海为副将,李文忠为监军,攻取旌德、绩溪、休宁,并乘胜攻占重镇徽州。1361年,邓愈和徐达一道率军攻入江西,吹响朱元璋反击陈友谅的号角。陈友谅丞相胡廷瑞献龙兴路,朱元璋改名洪都府,邓愈率兵镇守洪都。但由于洪都复叛,邓愈部全军覆没,邓愈单骑奔还,后徐达还师收复洪都,朱元璋复命邓愈辅佐大都督朱文正镇守洪都,协助朱文正抵挡陈友谅60万大军85日。洪武元年,邓愈作为偏师进行配合,从湖广出发进攻河南。平定中原后,返师平定湖广未下州郡。常遇春去世后,邓愈接替征虏左副将军一职,和徐达、冯胜一道远征甘肃,取得沈儿峪会战的胜利,邓愈穷追王保保至宁夏,不得而还。洪武十年,邓愈进攻川藏,深入吐蕃腹地,开辟疆土数千里,返师时疾逝。 6.朱文正 明初名将,朱元璋的亲侄,长兄朱兴隆的儿子。朱元璋刚起兵时,朱兴隆的妻子王氏带着儿子朱文正依附朱元璋。朱元璋把朱文正当做自己的儿子抚养,而朱文正也确实是一位天才军事家,凭借一系列的战功,被任命为大都督,节制诸军事,地位在徐达之上。洪都复叛,邓愈丧师江西,徐达再定江西,朱元璋认为江西作为陈友谅长期经营之地,民心皆向陈友谅,所以这次非骨肉重臣不可守,于是让朱文正领兵前往洪都镇守。1363年4月,陈友谅乘朱元璋出兵救援寿县,兵力空虚之隙,发兵号称60万,围攻洪都。朱文正顽强坚守,抗击陈友谅军,当时,洪都的城墙被攻破多处,守军且战且筑,攻守双方踩着尸体作战,伤亡都很惨重。但朱文正发挥卓越的指挥才华,沉着应战,坚守洪都85天,大量消耗陈军的有生力量,为朱元璋进行反攻赢得了时间。这场战役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守城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军事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对元末的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战后,朱文正因为对朱元璋封赏不满,心生二心,被朱元璋逮捕,软禁于桐城,没多久去世,年仅29岁。 7.汤和 “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十八翼元帅”之一“镇江翼”,“明初二十八侯”之一“中山侯”。汤和是朱元璋幼年玩伴,二人是在一条街上长大的。童年的汤和有壮志,在嬉戏玩耍时,喜欢统率群童。1352年,汤和带领十多个壮士参加了濠州郭子兴的红巾军,他因作战勇敢而被封为千户之职。汤和给儿时伙伴朱元璋写信,邀请在皇觉寺出家的和尚朱重八参加义军,带他混。朱重八于是和周德兴一道入伍,但朱重八作战更加勇猛,很快被提升为镇抚之职,级别反在汤和之上,并改名朱元璋。当时诸将大多是朱元璋的同辈,都不肯居于他人之下,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惟独他认真谨慎地听从指挥,朱元璋为此非常高兴。1357年,汤和随徐达攻打常州,击溃张士诚大将吕珍,活捉张士诚胞弟张士德,此后镇守常州,多次与张军会战,战果不俗。1365年,汤和参加平江战役,为覆灭张士诚立下大功。徐达北伐时,汤和拜征南将军,先后消灭浙东方国珍和福建陈友定后作为第二梯队北上作战。汤和一向不服徐达,自认能力在徐达之上,这次他决定在朱元璋面前露两手,于是和杨璟一道由河南孤军挺进山西,准备在徐达、常遇春由河北出兵之前攻占山西,独占功劳,不料在韩店被王保保部将韩礼儿杀的尸横遍野,汤和无奈撤回河南怀庆府。这一大败仗也被认为是汤和在明初无法受封国公的主要原因。汤和此后在洪武四年征巴蜀和洪武五年岭北战役的战事中均不利。晚年告老还乡凤阳,洪武二十年去世。活脱脱一个高配版卢绾。 8.唐胜宗 淮西二十四将之一,明初二十八侯之“延安侯”。唐胜宗在随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在大小战役中,唐胜宗表现的有勇有谋,充分展示了他的战争才华。徐达大军攻克常州之后,进而围困宁国。张士诚援军来救,唐胜宗“扼险力战,败其援兵”。宁国遂降。征讨陈友谅时,为了打下死守的安庆城,唐胜宗“为陆疑兵,出不意,捣克其水寨”。这两场战役,可以说是唐胜宗战争才华最典型的体现,前者反映了其作战勇猛、能打硬仗的一面,而后者则反映了他谋略过人、非匹夫之勇的一面。由于他在朱元璋得天下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他也得到了朱元璋的器重。洪武三年,他被封为延安侯。至此,达到了他生平经历的最鼎盛时期。明朝建立后,农民起义不绝于世,唐胜宗相继平浙东山寇之乱、降元右丞兀卜台、巡视陕西、镇辽东、平贵州蛮,并且于辽东“在镇七年,威信大著”,且被“称名臣”。在洪武二十三年,唐胜宗“坐胡惟庸党诛,爵除”。洪武二十四年冬,朱元璋谴郭英召少祖入朝听用,少祖不从,朱元璋遂下旨命为唐胜宗刊像立庙。 9.陆仲亨 “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十八翼元帅”之一“左翼”,“明初二十八侯”之一“吉安侯”。至正十五年,跟随朱元璋渡过长江,随军攻取太平府、集庆,又跟从徐达攻下诸多郡县。此后,陆仲亨参与了平定陈友谅的战斗,一直到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被杀。至正二十四年八月,随常遇春攻打赣州。至正二十五年元月,赣州守将熊天瑞投降,陆仲亨乃任赣州卫指挥使,节制岭南北新归附的诸郡。调兵攻克梅州、会昌、湘乡,平定了所有山寨。洪武元年四月,率卫军与廖永忠等人征讨广东。之后又多次前往北方和西南作战。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案死。陆仲亨少负武畧,从朱元璋以来,在攻克滁州、姑熟、建康、京口、常州、宣州、江阴、婺越、三衢、常熟、高邮的战斗中都立有功劳,跟从朱元璋攻占南昌、合肥、安丰,在歼灭陈友谅的过程中总是身先士卒,立下汗马功劳。此后又屡立战功,平定广东、湖南,为明朝的建立作出了贡献。明朝建立后,坐镇成都,平定蛮族叛乱,又为明朝统治的巩固作出了贡献。 10.周德兴 “淮西二十四将”之一,“明初二十八侯”之一“江夏侯”。明初安定西南、经略福建的重要人物。周德兴和朱元璋是幼时伙伴,朱元璋唤其为兄。后来朱元璋在皇觉寺接到汤和邀请信时,便是去找周德兴征询意见,周德兴力劝朱元璋去投军,于是二人一起投奔汤和。周德兴随朱元璋起义到建立明朝,历经百战,建功无数,其中至正二十七年和杨璟、张彬一起征讨广西,分兵据守险要位置,断绝靖江的增援,为广西的平定立了大功。此后又平明夏,功劳甚至大过主帅汤和,平蜀后,论功行赏,朱元璋认为汤和的功劳都是靠周德兴所得,于是奖赏了周德兴,当面斥责了汤和。洪武五年元月起,讨伐湖南、广西少数民族。九月,平定婪凤、安田诸州蛮,攻克泗城州,功在其他诸将之上。他得到的奖赏是其他大将的几倍,任命为署中立府,行使大都督府事的职权。周德兴的功绩已达到鼎盛,又倚恃是朱元璋的同乡人,所以他的官邸都超出了规格,刑部罗列他的罪状上告,朱元璋不过问。为明朝初期的稳定作出了贡献。此外,洪武十八年在楚地练兵、兴水利,在楚地一年增官租四千三百石,使楚人都歌颂他。洪武二十年,在福建练兵、筑城,使得明朝初期福建防御倭寇的措施都准备完毕。洪武二十五年,其儿子周骥在宫中和宫女淫乱,周德兴受株连被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