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吕世浩 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中国人做学问的传统,和西方不同。 中国重功夫,看层次和境界;所以任何传统的中国观念,都能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分开来看; 而西方学问重方法,讲取径;所以我们在研究所的第一堂课,往往会说研究方法、研究目的。 我们看看,中国传统文人,是如何理解“读书”的。 在他们眼里,“读书”有三层次: ①诵书,即背书,这是第一步,书中内容烂熟于心; ②读书,能够动用理性,分析、归纳书中的道理; ③念书,你要把书中的道理,时时刻刻放在自己的心中,不断地实践它。念就是“今+心”,实践不容易成功,你要念兹在兹,才有可能成功。 读书要读到第三个层次,才算真正有效的读书。 讲道理容易,做事难,做得成事更难。做事难,因为需要条件配合;做成事难,因为需要所有条件都到位,缺一个都不行。 而从你懂得道理,到你实践成功,这中间就是你要下的功夫。 历史上有个张良和黄石公的故事,黄石公最后送给张良一本书,张良怎么读的? “常习诵读之。” “习”是什么?繁体的“习”字,羽+白。《说文》里讲,“习,鸟数飞也。” 鸟不是飞一次就成功的,飞起来摔下去飞起来摔下去,要跌多少次,跌得遍体鳞伤血流满身,到最后的最后,才能真正学会飞翔。 人做事也是这个样子啊!从懂得道理到学会实践,你必须要经历多少次的磨练,最后才能终于把书中那个道理,熟练地实践出来。这个过程叫做“习”,这就是你要下的功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