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几乎所有人的关注力都被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病毒和疫情新闻吸引。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开始关心“基本再生数”、“逆转录酶”和“传播树”这些听上去十分晦涩的专业名词,但是医学和生物学知识的缺乏让人们对于这些新闻真伪难辨。此时,我们不妨静下心来,读一些关于病毒和瘟疫的书,不但能够扩展我们的知识视野,同时还能对当下的防疫形势做出更加科学和理性的判断。即使是研究病毒多年的科学家也承认,作为一种能够探索月球和火星的高等智能生物,我们对遍布身边的病毒却知之甚少,甚至对于病毒到底算不算是生命,科学家也充满了分歧。病毒的存在让生命的定义变得模糊不清,因为它既像是生命,又不像是生命。如果我们一定要把病毒看作是一种生物的话,那么它也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寄生生物,只不过一般的寄生生物往往只利用宿主的某种行为或身体的某个部分,而病毒利用的是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器,甚至还能把自己的基因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里。但与此同时,人类又极其擅长制造新的病毒,有时候我们在养猪场就能调制出一款新型流感病毒,然而我们却不擅长清除病毒。就在此时此刻,世界上某个偏僻的村落可能已经产生了一种新型病毒,但只是因为交通不便而不为外界所知,但近几百年人类流通速度的加快为病毒提供了一个大显身手的舞台,飞机、轮船和火车这些交通工具在大幅增加了人类活动半径的同时,也让微生物的扩散效率实现了飞跃。这些交通手段创造了一个互联世界——对以前分散在各处,并处于静止状态的感染源而言,它是一个巨大的微生物混合器。地球成了一个巨大的新型微生物混合器,这一事实将永久改变流行病影响人类的方式,真正把我们带入了流行病时代。本期的巴伦书单将推荐10本与病毒和传染病相关的书,它们中有关于病毒知识的科普读物,也有基于传染病视角的人类历史解读,还有人类如何抗击病毒的真实故事。看完这些书,也许你会感受到,近日所发生的一切不是一场纯粹的偶然事故,而是诸多必然的叠加,而我们在这次疫情中所犯下的所有错误,在几乎以往所有传染病案例中都可以看到,但我们显然并没有真正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原作名:The Viral Storm: The Dawn of a New Pandemic Age作者:【美】内森·沃尔夫(Nathan Wolfe)  从非洲丛林的黑猩猩,到婆罗洲雨林的猎人追踪,作者将自己研究的亲身体验写成文字,带领读者一起踏上科学探索之旅。途中充满生物学奥秘,又常常险象环生,不仅逐层揭开医学史上最致命的病毒之一艾滋病毒的起源面纱,而且从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角度探索了病毒在人类进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疾病社会史研究为我们揭开了医学史的另一个面目:疾病以超乎想像的方式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病原微生物以难以置信的方式干预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本书从物种进化的角度整体观测人与病毒的关系,尤其是病毒在动物和人之间的传播,包括艾滋病的灵长类动物起源;审视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变迁对新发再发传染病流行的影响。作者适时地提出公众对加强公共卫生能够做出贡献,每个人都可以从小做起。书中作者还指出媒体报道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影响。媒体报道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也能告知公众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作者在本书最后乐观的展望,有朝一日可以宣布流行病末日的到来。但是,鉴于人类与病毒的共存关系,只要有人类存在,病毒末日就永远不会来临。如同地球自然风暴永远存在,病毒风暴也将永远存在。但是,随着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传染病的防控投入不断增加,防治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进步,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人类应对病毒风暴的前景是乐观的。(点击直接购买) 早在人类出现之前,病毒就占领了这颗星球,历经高温、酷寒或干旱等极端条件,到现在病毒仍然无处不在,抗生素或感冒糖浆等最近用来对付它们的小玩意,更是无法伤及病毒毫发。 病毒在我们的DNA里留下了丰富的信息,人类DNA片段中8%来自病毒,说它们是我们亲缘有点远的祖先也不为过。但是要小心,这些休眠在人类DNA中的片段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复苏,重新组织成活跃的病毒。病毒并不总是面目可憎,人类吸入的氧气里,有1/10是病毒惠予的。被视为宫颈癌罪魁祸首的HPV,其实男女通吃且分布广泛,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与人类和平共处。病毒在不同宿主间穿梭,有一定几率携带上一部分宿主的基因片段,然后插入到下一位宿主的基因里,在你感叹人类或其他物种多样性的时候,别忘了其中也有病毒的一份功劳。不可否认,病毒也是自然创造的冷血杀手。甲流、埃博拉、SARS,这些病毒让人类措手不及,它们本来只攻击蝙蝠、老鼠或鸟类等,怎料自然演化无意之间将人类写进了病毒的黑名单。尽管疫苗不断更新,但演化的力量让病毒一次次地突破我们的防线。这本书会让你重新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认识人类在万物中的位置。3. 《瘟疫与人》 作者:【美】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点击直接购买) 公元前430年—前429年,雅典与斯巴达之战胜负难分,一场来去无踪的瘟疫使得雅典失去近四分之一的士兵,由此深刻改变了地中海世界后来的历史走向。1520年,西班牙人科尔特斯以六百人征服拥有数百万之众的阿兹特克帝国,他们带去的“致命杀手”天花病毒在墨西哥城中肆虐,就连阿兹特克人的首领也死于那个“悲伤之夜”,于是西班牙人所向披靡。 1870年普法战争之际,同样是天花病毒,使两万法军丧失作战能力,而普鲁士军人由于做了预防接种而未受影响,战争胜负改变于朝夕之间。疫病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从疫病史的角度,以编年的手法,从史前时代写至上世纪前半叶,详实探讨传染病如何肆虐欧洲、亚洲、非洲等文明发源地,而这些疾病又如何塑造不同文明的特色。他率先将历史学与病理学结合,重新解释人类的行为;他将传染病置于历史的重心,给它应有之地位;他以流畅的笔调、敏锐的推理和高超的技艺,娓娓道出传染病在人类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原作名:Survival of the Sickest: The Surprising Connections Between Disease and Longevity作者:【美】沙龙·莫勒姆(Sharon Moalem),【美】乔纳森·普林斯(Jonathan Prince)
(点击直接购买) “绝命毒师”老白从蓖麻里面提炼出剧毒来是什么原理?如果说进化是适者生存,为什么还有如此多的遗传病在进化的长河中繁盛不息?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缺铁、贫血、疟疾、蚕豆病、线虫……这些我们连提都不愿提的负面字眼,实际上是生命进化过程中的独特奇迹。美国犹太裔医学博士沙龙·莫勒姆通过切身经历和扎实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进化道路上那些神奇而令人惊诧的生命奇观——血色素沉积症在中世纪黑死病爆发的年代里拯救了大量缺铁的儿童和妇女;胆固醇帮助热带地区深色皮肤的人带来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D;高血压帮助从非洲移民或被贩卖到美洲的黑人在恶劣条件下合成更多的盐分和水分;土豆、曼陀罗、小麦、苜蓿,为了抵御天敌进犯而进化出“毒素”……本书深入研究了人类的进化史,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生存、人类的身体及我们对疾病的理解,揭示了在过去很多时候,正是遗传至今的疾病让我们的祖先在地球生存竞赛中占据了上风。5.《死亡之书》 作者:【美】舍温·努兰(Sherwin B. Nuland)16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曾说过:“生命的用处,不在于寿命的长短,而在于时间的运用;一个人可能活得很久,却只活了一点点。” 生命的终结如同落叶归根一样,是自然规律。死亡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一道坎,对于死亡,很多人不愿提起,甚至忌讳。如果我们能够对死亡多一些科学、理性的了解,不论作为病人,还是家属,面对它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多一些坦然。作为健康的人,认识到死亡这件事情是随时可能发生的话,我们是否能对生活多一些大气和宽容。只有在诚实讨论死亡的详细过程时,我们才能面对那些我们最害怕的事情。本书凝结了耶鲁大学医学院教授毕生行医生涯的智慧与思考,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将死亡在生物学与临床观点上的面貌真实地呈现出来。作者试图表达的观点是:只要环境许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尊严地死去。只有了解真相与准备去面对,我们才能超越对未知的死亡世界的恐惧。死亡的尊严源于好好活过的一生,以及接受自己的死亡是种族延续的必要步骤。同时,也承认了生命的终点就是死亡,任何阻止死亡的企图都是虚幻的。最明智的建议是把每天当成最后一天过,同时竭力生存,就像永远会活在世上一样。死亡的艺术,就是生的艺术。我们在死亡中企求的尊严,必须在我们的生活中去求。活着时我们传达的信息就是以后将被回忆的,后人回忆的将是我们过去所活的几十年。活得有尊严的人,死得也有尊严。6.《人类网络:社会位置决定命运》 原作名:The Human Network: How Your Social Position Determines Your Power, Beliefs, and Behaviors作者:【美】马修·杰克逊(Matthew O. Jackson)这本书我们曾经在2019年年度书单中推荐过,但是其中关于传染病如何扩散和传染的部分此时值得我们重读。它深入浅出的解释了“基本再生数”和“网络相变”这样的概念,让人们更加能够理解传染性疾病是如何通过人际网络来进行传播的。这本分析人类网络的专著里甚至还详细分析了H1N1病毒在2009年是如何通过环球旅行来迅速传播到世界的例子,以及提出了基于网络传播的传染病防治建议。除了让我们对于传染病有着更深入的理解,重读这本书也能更加理解作者为什么会认为人类网络的结构和位置决定着每个人在交友、择校、就业、理财、养育子女和休闲娱乐等所有方面的选择,甚至包括患病,没有人能逃脱生活编织的大网。7.《疫苗的史诗:从天花之猖到疫苗之殇》 原作名:La saga des Vaccins: Contre les Virus作者:【法】让-弗朗索瓦·萨吕佐(Jean-François Saluzzo)
(点击直接购买) 当艾滋病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肆虐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后,当地居民的平均寿命下降了整整20年。直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研制出艾滋病的相关疫苗……在这个时代,疫苗常常成为公众舆论挞伐的箭靶,上面的例子也许能提醒大家,在20世纪人类平均寿命的巨大增长中,疫苗起到了多么重大的作用。疫苗的研制与改进是一部人类的史诗,也是科学与工业的传奇。人类一步步攻克了狂犬病、脊髓灰质炎、乙肝、黄热病……作者娓娓道来的笔法不仅引人入胜,还回答了关于疫苗制造、疫苗成分与艾滋病疫苗研制等相关问题。当然,书里也没有回避疫苗引起的争议,例如乙肝与麻疹疫苗被认为可能导致多发性硬化症与自闭症。然而事实当真如此吗?8.《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 原作名:The Great Influenza: The Story of the Deadliest Pandemic in History作者:【美】约翰·巴里(John M. Barry)大流感指的是1918-1919年横扫世界的那次流感大流行,过去估计全球死亡人数约2000万,最新的权威估计数字为5000万-1亿。这个数字不仅高于历年来命丧艾滋病的人数总和,更远超中世纪黑死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本书作者依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重绘1918年的惨状,为我们再现了这场最致命瘟疫发生、发展及其肆虐全球的过程。在本书中,作者多线索展开论述,纵横交错地记述了有史以来最具毁灭性的流感故事,以及20世纪科学与医学发展的历史。本书细致入微地描写了科学、政治与疾病传播互动的过程,并述及传统医学演化至现代医学的重要里程碑,以及当年科学家、医学工作者等在巨大压力下所显示出的勇气或怯懦,信仰、价值观、研究态度和方法。这部著作不只是简单讲述1918年发生的事件,它同时也是一部权威性的有关科学、政治和文化的传奇。9. 第四级病毒:一对病毒学家与致命病毒的战争 原作名:Level 4: Virus Hunters of the CDC作者:【美】约瑟夫·麦科明克(Joseph B. McCormick),【美】苏珊·费雪贺区(Susan Fisher-Hoch)(点击直接购买) 本书是最前线病毒学家的亲身经历,包括麦科明克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一手策划最先进的“热实验室”,也包括他们在地球上最原始落后的地区追踪病毒的故事。在那些地方,恶劣的气候、贫瘠的土地、动乱的政治和疾病一样致人于死地。他们在刚果民主共和国、苏丹的村落,巴西的贫民窟与热带雨林,巴基斯坦的荒漠游牧部落里,以无穷的好奇心、无畏的勇气、侦探的技巧与诚挚的热情追踪危险的毒。麦科明克与费雪贺区不仅是夫妻,更是同事,也是举世闻名的病毒学家,他们在书中以第一人称口吻,带领读者深入世界不毛之地,让我们见识了赤道非洲的美丽,也带领我们一起摸索电子显微镜下神秘的病毒世界。当其他的病毒学著作局限在“热实验室”、病猴与枯燥乏味的实验数据,本书却巧妙地将病毒世界的苦难、死亡与存活结合在一起。本书展现了追逐病毒的传奇之旅,带领你走过致命病毒的世界,揭开了第四级病毒的真相,籍此了解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传播和防控举措。告诉我们哪些人为了捍卫我们的健康,冒着生命危险追猎病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