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乙醇(酒精的学名)

 wenxuefeng360 2020-02-11

乙醇

酒精一般指乙醇

乙醇(ethanol,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有机化合物,俗称酒精,是最常见的一元醇。其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易燃、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低毒,纯液体不可直接饮用,具有特殊香味(略带刺激),微甘(伴有刺激的辛辣滋味),易燃,其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也能与氯仿、乙醚、甲醇、丙酮和其他多数有机溶剂混溶。其与甲醚是同分异构体。它的用途很广,可用于制造醋酸、饮料、香精、燃料等,医疗上常用体积分数为70%~75%的乙醇作消毒剂,但含酒精饮料中的乙醇也是致癌物。

中文名乙醇

英文名ethanol

别称酒精、火酒

化学式C₂H₆O[1]

分子量46.07

CAS登录号64-17-5

EINECS登录号200-578-6[1]

熔点-114℃[1]

沸点78℃

水溶性与水混溶,可混溶于乙醚、氯仿、甘油、甲醇等多数有机溶剂

密度789kg/m³(20℃)[1]

外观无色的液体、黏稠度低

闪点13℃,闭口闪点

应用国防工业、医疗卫生、有机合成、食品工业、工农业生产

安全性描述极易燃,储备运输远离火源、热源等

危险性符号S7 S16 S36 S45 S36/S37[1]

危险性描述R10 R11 R20/21/22 R36/37/38 R39/23/24/25

危险品运输编号UN 1170 3/PG 2[1]

蒸汽压5.8kpa,20℃

粘度1.074 mPa.s,20℃

表面张力21.97 mN/m at 25 deg C

解离系数pKa = 15.9,25℃

物质类别有机物-醇类

气体密度2.009kg/m³[1]

气体相对密度1.59(空气=1)

临界温度516.2K

临界压力6.38Mpa

更多

历史沿革

5张
酒精饮品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开始使用谷物酿酒了,酒的主要成分就是乙醇(酒精)。[2]

酿酒至少始于中国早期农耕时代。汉代刘安在《淮南子》中提到“清盎之美,始于耒耜”。[2]

晋代的江统在《酒浩》中写道“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又云杜康。有饭不尽,委徐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

江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谷物自然发酵酿酒”学说的人。[2]

方心芳先生则对此作了具体的描述:“在农业出现前后,贮藏谷物的方法比较粗放。天然谷物受潮后会发霉和发芽,吃剩的熟谷物也会发霉,这些发霉、发芽的谷粒,就是上古时期的天然曲蘖(nie),将之浸入水中,便可以发酵成酒,即天然酒。人们不断接触天然曲集和天然酒,并逐渐接受了天然酒这种饮料。久而久之,就发明了人工曲蘖和人工酒。”[2]

现代科学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是:淀粉在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糖和酒精,自然转变成了酒香浓郁的酒,而酶则是由自然界的微生物所分泌的。[2]

在远古时代人们的食物中,采集的野果含糖分高,无须经过液化和糖化,便可以发酵成酒。

在工业上,酒精有广泛的运用。[2]

物理性质

乙醇的各种表现形式乙醇的键线式
乙醇的各种表现形式
乙醇液体密度是0.789g/cm³,乙醇气体密度为1.59kg/m³,相对密度(d15.56)0.816,式量(相对分子质量)为46.07g/mol。沸点是78.4℃,熔点是-114.3℃。纯乙醇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有特殊香味,易挥发。

乙醇的物理性质主要与其低碳直链醇的性质有关。分子中的羟基可以形成氢键,因此乙醇黏性大,也不及相近相对分子质量的有机化合物极性大。

λ=589.3nm和18.35℃下,乙醇的折射率为1.36242,比水稍高。

以上内容来自:[3]

溶解性

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可混溶于醚、氯仿、甲醇、丙酮、甘油等多数有机溶剂。[3]

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能溶解许多物质,所以常用乙醇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

参考资料

  • [1]化学品>乙醇化学数据库2014-08-11[引]
  • [2]现代学者对酿酒起源的看法中国网2014-09-20[引]
  • [3] 宋心琦化学 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8-52
  • [4]微生物:借未来能源一双魔术手人民网2014-09-20[引]
  • [5]燃料乙醇遭遇推广难题人民网2016-04-08[引]
  • [6]燃料乙醇发展现状及思考中国知网2017-03-30[引]
  • [7]酒中乙醇中毒后代智力低下凤凰网2016-04-08[引]
  • [8]乙醇简介医学教育网2012-11-122012-12-04[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