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的文言文那么难,古人是怎么交流的?说话也用文言文?

 情感文摘 2020-02-11

对于广大读者来说,要说到语文,大家想到的是那背完所有古诗词也不考的默写、平时感觉很对的成语成了考试失分的一点、绞尽脑汁也想拿个高分的作文以及翻了试卷几十遍读了上百遍的文章仍然摸不清作者意思的阅读理解。

古代的文言文那么难,古人是怎么交流的?说话也用文言文?

这次,我们谈一谈文言文,想必大家肯定不会陌生。这个文言文可是语文中的大项,必不可少的,熟读、背诵、翻译、理解那是一篇文言文必不可少的步骤,已经摆脱文言文、正在学习文言文以及即将要学习文言文的各位,肯定有个疑问,文言文那么难懂,古代的人是怎么交流的呢?

我们先看下文言这个词的意思,指的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经过文体加工的书面语。文言文,顾名思义就是用文言写的文言文了。其实可以理解为指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写的文章。

那古代的平民百姓用文言文交流吗?如果是先秦时期的平民百姓的话,应该是用的,毕竟文言文是从那个时候传承下来的,日常交流肯定会涉及到,而且那个时期,仓颉他老人家造字的速度来看,估计用的文字也不多,还未分书面语和口头语。

古代的文言文那么难,古人是怎么交流的?说话也用文言文?

所以这时候看大家其实用的就是文言文,也不需要被动释义,毕竟字少好记,天天就是这几个字,无非就是耕(种地)、食(吃饭)、卧(睡觉)等。在这过程中继承仓颉衣钵的人肯定开宗立派了,这一派造字的速度开始快速起来,以至于大家说话交流可选用的字开始多了起来,就一个我字,不同级别不同场合使用的代替字就不少。

从秦汉开始,文言文开始落后于他的同伴,也可以说是他的老师——口头语了,广大平民百姓日常交流不用文言文了,偶尔夹杂着一些文言文的词语,文言文已经不是交流用语了,毕竟大家都忙着养家糊口、下地种粮,没有那么多步骤再去思考文言的词语。

比如:下地种田的刘老汉,遇到正在吃饭的王老汉,王老汉嘴里吃着饭来一句:刘翁,去耕兮,食矣乎?(刘老汉,去种地啊,吃饭了吗?),刘老汉回答:王翁,吾食已(王老汉,我吃完饭了)。

古代的文言文那么难,古人是怎么交流的?说话也用文言文?

如果让当时的文人看到如此场景,肯定写文章说有辱斯文。由于书写工具笨拙,书写十分费劲,下笔省略,注重简洁,是必然的;书面语要求写得整齐和优美。所以书面语依然使用文言文,口语交流开始演变,逐渐放弃文言文。

大家,如果这场景出现在古代的祖国各方大地上,并且是普遍的现象,作何感想。是不是感觉我们连古人也不如,我们损失了好多有趣的方言啊,也就不会出现现在这么多的地方方言了。虽然考证从唐开始,白话文已经初见苗头了,但演变至明清,已经出现了非文言文的小说,官方用语也开始转变。乃至于皇帝批阅奏章,出现了知道了,不错不错这种直接通俗的回复。

古代的文言文那么难,古人是怎么交流的?说话也用文言文?

至于为什么有文言文以及和白话文,一切都是时代的变化以及需要,文言文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由于书写材料的不便,产生了文言文,东汉的造纸大王蔡伦改进造纸术,背诵的毕昇毕老板发明活字印刷术,使得白话文的发展出现奠定了基础,更加恰合现代口语,但也不失严肃权威性,现在大家使用更多的白话文了,文言文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

总之,二者都是相对而言的,白话文是对比文言文而言的,都是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不定未来,后辈看到我们写的议论作文,会问,议论文这么难,难道古代的人们用议论文交流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