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州地四世奠基业 雍熙二年(985年),夏州尹宪和都巡检使曹光实夜袭李继迁,杀掉五百多人,并抓获李继迁的母亲和妻子。李继迁发誓报仇,可是双方兵力相差悬殊,他虽然恨得咬牙切齿,但也没啥招数。 在李继迁身边,张浦算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起初就是他鼓动李继迁出逃夏州的。如今吃了曹光实的大亏,他也咽不下这口气,他给李继迁出主意:“打不过,就诈降,只需如此,就能这般。” 李继迁沉吟道:“计是好计,事不宜迟,但派谁去下这个钩呢?” 诈降光实 “不用旁人,此事宜秘而不宣,还是我亲自到银州走一趟,去见曹光实,也好相机行事。”张浦主动请缨,李继迁连说不可:“用计如同行险路,如果被他识破,你有去无回,我怎么办?”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张浦胸有成竹地说,“再说,铒食越大,咬钩越紧。” 张浦到了银州,秘密拜见了曹光实,张浦故作可怜地央求:“将军用兵如神,我们招架不住了,想归顺朝廷,将军能不能替我们通融一下?” 曹光实听完大喜,他可不想在恭维的话里分析什么苦肉计,干吗要煞自己的风景呢! 张浦约定时日在葭芦川向他投降时,曹光实满口答应——他很清楚招降李继迁意味着什么。其实,像这等大事,他本该先向夏州长官尹宪通报一下才对,可他害怕走漏消息被尹宪抢了头功,所以,直到约定的时间,也没跟尹宪商量过。这个贪天之功的念头一出现,他的脑袋就等于伸进了李继迁和张浦给他拴好的绞索里头。 到了约定的日子,曹光实只带了几百个亲兵就去接受投降,刚出银州城门,就看见十几骑人马过来迎接,领头的正是张浦和李继迁,曹光实就更放心了。然后由李继迁引路,他们一行人策马向北而去。 曹光实的坐骑跑出细汗来,李继迁的马才停下,眼前,一大片芦苇遮住了视线,曹光实的心倏地提到了嗓子眼儿,他估计此地已经离银州城有三四十里了。他勒住马缰,举目望去,但见漫无边际的芦苇荡就像厚厚的青纱帐,隐伏着腾腾的杀气…… 这就是葭芦川,古名诸次水,源头在鄂尔多斯,流经榆林后自佳县入黄河。沿河两岸百余里,长满芦苇,因而称为葭芦川。 曹光实勒转马头刚要再走,只听见一声呼哨,芦苇丛中跃出许多西夏的毡帽武士。曹光实想要夺路逃命,李继迁和张浦早已横刀挡住去路。西夏兵足有千余人,曹光实等人如何能敌,两边的人以命相搏,一场厮杀过后,曹光实死于乱刀之下,他的亲兵全军覆没。 奉献五州 西夏是党项人建立的国家,党项是羌族的一支,起初居住在从今四川松潘县以西到青海中部的星宿海之间的地区,中心是青海东南部黄河曲折流过的河曲一带,即《禹贡》中称为析支的地方。唐朝时吐蕃强大后,党项人开始内迁,散居在今陕西和甘肃东部一带,分成许多部落,各有大姓做头人,如细封氏、费听氏、野利氏、折氏、拓跋氏等。以拓跋氏最为强大,居住在夏州(今陕西横山以西)地区,因称平夏部,唐太宗赐姓李。唐末时,拓跋思恭镇守夏州,占据银(今陕西米脂西北)、夏、绥(今陕西绥德)、宥(今陕西靖边东)、静(今陕西米脂西)五州地。由于助唐讨平黄巢有功,重又赐姓李。此后李思恭的后人世代占有这五州地面,与中原政权相周旋。主要是臣服于中原政权,受封有定难军节度使等各种官号,但也时有冲突和战争。 宋初,李彝兴在位,被加封为太尉。建隆元年(960年)三月,北汉刘钧与代北诸部族联合进攻河西(今陕西北部地区),李彝兴遣部将李彝玉与宋朝麟州(今陕西神木以北)守军共同击败了北汉军的进攻,并遣使入朝,献马三百匹。赵匡胤大喜,当时正在攻玉作坊看玉工制玉带,便问使者李彝兴腰围多少,使者说很大,并将尺寸说了。赵匡胤道:“你们节帅好一副福相啊!”命玉工按尺寸做了一条特长的玉腰带赐给李彝兴。 乾德五年(967年),李彝兴死,宋朝追赠他为太师,封夏王,并停止朝会三日,以致哀悼,以李彝兴的儿子行军司马李光睿权知州事。不久,他袭封为检校太保、定难军节度使。 开宝九年(976年),李光睿率领所部兵入北汉界,攻破北汉吴保寨,杀七百人,活捉寨主侯遇,缴获牛羊、铠甲数以千计。时太宗赵光义初即位,他为避“光”字讳改名为克睿。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李克睿死,朝廷追封其为侍中,停止朝会二日。以李克睿的儿子李继筠权知州事,当年五月二十一日,命李继筠为检校司徒、定难军节度观察留后。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亲率大军讨伐北汉。三月,李继筠派遣银州刺史李光远、绥州刺史李克宪率领本部的蕃汉士兵,沿黄河扎营列寨,并不时渡过黄河入北汉境,作为对宋朝军队的声援。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继筠死。十一月三日,以李继筠弟衙内指挥使李继捧为定难军节度观察留后。此后西夏发生内讧,李继捧统帅无术,在夏州不能立足了,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五月,他率领族人到汴京朝见宋朝皇帝。 自宋建国,西夏头人换了四代,从没朝见过皇帝。所以太宗皇帝以很高的规格在崇德殿接见了他,赏赐给白金千两、绢千匹、钱千缗。他的祖母向朝廷献上玉盘一个、金盘三个,朝廷也给以优厚的回报。李继捧受宠若惊,将他与众叔父、兄弟间的矛盾纠葛,一五一十地向朝廷说了个明白,还表示要将他管辖的四州(原西夏五州中的静州已废)八县土地交还朝廷,自己留在京城做官。 宋太宗看到这是灭亡西夏的一个好机会,便遣使到夏州,将李继捧五服内的亲属全都接到汴京,借口是让李继捧合家团聚,其实是要断绝李氏在夏州的势力。十一月封李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他其余十二个兄弟也都封了官。 反反复复 宋太宗包藏的祸心,可谓路人皆知,西夏之人不答应。 李继捧降宋,部族头人纷纷反对。朝廷先下诏书,命绥州刺史李克宪、银州刺史李克文入朝见驾,授李克宪为单州刺史,李克文为澧州刺史。李克宪迟疑不肯听命,太宗遣将军袁继忠亲到那里传达皇帝旨意,说明吉凶祸福,李克宪才随他一起入京。 宋太宗力图调虎离山,他也调走了几只虎,但是,有一条“潜龙”,他却调不开,也擒不住,一直留在了西夏,这条“潜龙”就是李继迁。 叫李继迁“潜龙”是为了和他的孙子西夏皇帝李元昊前后呼应,如果单从他和宋朝旷日持久的缠斗看,我们叫他“地头蛇”会更加形象。 “强龙难压地头蛇”,在宋军强大的攻伐面前,李继迁就是一条活生生的“地头蛇”。 李继迁是李继捧的族弟,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授给他的官职是定难军管内都知蕃落使,李继捧降宋时,李继迁才二十岁。当他听说宋朝要将他们接到汴京居住,他便谎称乳母死了,带着张浦等数十个亲信,抬着棺木出了城。到郊外后,他们打开棺木,从中取出枪刀武器,逃到距夏州东北三百里左右的地斤泽(今内蒙古巴彦淖尔)隐藏了起来。 如果问世界上最不光彩的事情是什么,那恐怕就是屈膝投降了。 投降总是不光彩的,所以,西夏百姓也瞧不起既贪生怕死又贪图荣华的李继捧,李继捧虽然举四州之地降宋,但宋朝政府并没有收获西夏的人心。懒散的宋王朝,庸碌的政府,根本没想过通过采取什么惠民政策来争取西夏百姓的支持。就在李继捧入宋的那一年,银州蕃落使拓跋遇入朝,诉说本州赋役太重,请求将人民移往内陆居住,北宋朝廷既不答应他的要求,也不减免赋役,置斯民于水火而不顾。 朝廷无恤民之政,则人民无忠顺之心,于是,西夏百姓很快站到了李继迁一边。 李继迁率众逃入地斤泽后,不断有西夏人投入麾下,势力渐大。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知夏州尹宪与都巡检使曹光实闻知他在地斤泽,就乘夜偷袭一举成功,杀了五百多人,烧毁四百多座营帐,李继迁与弟继仲等逃走,母与妻却被宋军抓获。 李氏世世统治西夏,影响很深,李继迁虽败,但仍有一些豪强大姓投奔于他,与他结为婚姻,李继迁很快又强大起来。不过曹光实为银、夏、绥、麟、平、宥诸州都巡检,兵力强盛,李继迁要有大的发展也颇不易。 李继迁发誓报仇,他和张浦定下诈降之计,将曹光实诱杀于葭芦川。随后他们打着缴获来的曹光实的军旗,骗开银州城门,袭击并占据了银州。雍熙二年(985年)三月,他攻会州(今甘肃靖远),焚毁城外房郭而去。 雍熙三年(986年),辽圣宗以义成公主下嫁李继迁,还封他为夏国王。雍熙四年(987年),夏州知州安守中率军三万,与李继迁战于王亭镇,大败而归。李继迁率领本部直追到夏州城下。 李继迁崛起后,西北边境屡屡告急,尤其是葭芦川的惨败,使宋朝廷大为震动。起初李继捧在朝为官,李继迁与宋军作战,对宋军部署了如指掌。有人对皇帝进言说,必是李继捧泄露出去的。朝廷也以为“非吾族类,其心必异”,留在朝中,终非善策,便改任他为崇信军节度使(今宁夏泾源)。同时,改任李克宪为道州(今湖南道县)防御使,李克文原任博州(今山东聊城)防御使,留居京城,如今也催他到博州赴任。另于崇信、道、博三处,委派朝中常参官为通判,处理郡政,李氏三人成了只吃皇粮不任事的傀儡。 端拱元年(988年),朝廷发兵讨伐李继迁,但失败了。宰相赵普建议起用李继捧,让他讨伐李继迁,使西夏人自相争斗,胜负于朝廷无损。于是召李继捧入京,将皇姓“赵”赐给他,让他改姓名为赵保忠,太宗皇帝亲自用五色金花笺纸给他写了官诰,授任他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等州观察处置、监押蕃落使,加赐给金器千两,银器万两,以及钱帛、刍粟和田园等。辞行时,又在长春殿设宴为他饯行,赏赐给衣物、玉带、银鞍马各一副,彩锦三千匹,银器三千两,另赐锦袍、银带五百副,马百匹。 到任后数月,赵保忠上奏说,李继迁已经改过悔悟,要归附朝廷。于是,朝廷授给李继迁官。端拱二年(989年),赵保忠也因功升任为特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淳化元年(990年)四月,李继迁驻兵安庆泽,袭扰宋朝沿边熟户,“熟户”指的是已经归顺朝廷或发展程度较高的少数民族部落。赵保忠领兵讨击,李继迁在战斗时中箭,只好领兵逃走。赵保忠请求朝廷添兵追击,朝廷派商州团练使翟守素前往。 淳化二年(991年)七月,李继迁闻朝廷援兵翟守素将至,势难抵敌,于是上表请降,朝廷授继迁官为银州观察使,也赐姓赵,名保吉。赵保吉向朝廷推荐弟继冲,又赐继冲姓名为赵保宁,官为绥州团练使,封其母为西河郡太夫人,子德明为管内蕃落使、行军司马。什么保吉、保宁?朝廷的姑息,只保了李继迁数年的吉庆、安宁,却保不了宋朝西北边陲的吉庆、安宁。 数年后,李继迁创伤已复,重又骚扰而来。 继隆征西 “今岁西戎背世盟,直随秋风寇边城。屠杀熟户烧障堡,十万驰骋山岳倾。”这是宋朝诗人苏舜钦的诗句。 淳化五年(994年)正月,灵州(今宁夏灵武)和通远军(今甘肃陇西)都向朝廷报告说,赵保吉围攻堡寨,烧杀抢掠。 李继迁翻来覆去的折腾,把宋太宗赵光义气得够呛,他在大殿上冲着大臣们发火:“李继迁作乱十多年,朝廷对他已仁至义尽,又给他赐国姓,又给他封观察使;俸禄往多里拿,赏赐往高里加;答应和他们通商,还把绥州、宥州等地委任给他们兄弟自己管理。对他如此宽容,他还是这样跋扈不驯,看来朕只好下决心消灭他了。” 宋朝于是从北部边境调来马步军都指(www.)挥使李继隆为河西兵马都部署,另以尚食使尹继伦为都监,讨伐保吉。李继隆是国舅爷,他的妹妹是宋太宗的明德皇后,李继隆是一员骁将,在对辽作战中屡建功勋。 李继隆再次出征,他已经快五十了,在战场拼杀了将近三十年,无论从资历还是年龄上讲,在那时已经算一员老将。兵入西夏,将领们认为兵力不足,建议先在石堡城休整待战。李继隆坚决地说:“直捣夏州,出其不意,对方也不知我们的兵力众寡,这样才有胜算。如果现在就往石堡城躲,等于是暴露兵力,哪还能进攻呢?”听了李继隆的分析,众将都服气了。 于是,李继隆的宋军直扑夏州,赵保忠(李继捧)久已与赵保吉(李继迁)暗自勾结,听说李继隆大军来讨,先向朝廷上书说,他已与赵保吉解仇,请朝廷停止进兵。 李继捧、李继迁和李继隆,光看名字,非常容易混淆“敌我”。 宋太宗被李继捧和李继迁兄弟的反复无常捉弄够了,他再也不相信李继捧的鬼话,大怒之下,命令李继隆先灭赵保忠。 宋兵大军压境,赵保忠岌岌可危。赵保吉见有机可乘,便先将赵保忠的牙将擒了,夜入赵保忠牙帐。赵保忠万没想到赵保吉会对他下手,仓促间只穿件睡衣,披头散发地单骑逃回夏州,军中辎重器物都被赵保吉抢走。 赵保忠只身逃归,庆幸不已,他哪里知道,他挣脱了罗网,却落入了牢笼。 其实,赵保忠的身边,潜伏着一个间谍,这个人叫赵光嗣,他一直给宋朝方面通风报信。起初,赵保忠多次打发部将指挥使赵光嗣到宋朝进贡。一来二往,朝廷先封赵光嗣为供奉官,不久,又加封其为礼宾副使,慢慢地就把他发展成了宋朝间谍,他把赵保忠的情况全部秘密奏闻朝廷。赵保忠与赵保吉暗中勾结的事,他早看在眼里,知道早晚有一天要出事。他平日广散家财,结交士卒,约定共同归顺朝廷。如今赵保忠只身逃归,赵光嗣乘机发难,把他囚禁起来,然后打开夏州城门,迎李继隆入城。李继隆将赵保忠槛车送回都城,太宗仍不杀他,封他为右千牛卫将军、宥罪侯。 赵保吉大捞一把后,见李继隆已入夏州,知道势难抵抗,就率部众远走沙漠。宋太宗削除他的赐姓,重新名之为李继迁。另委任赵光嗣为夏州团练使,高文岖为绥州团练使。高文岖也是位从赵保忠部下倒戈降宋的将军。 宋太宗还下令拆除夏州城,将百姓迁入银、绥等州,给官田耕种,劝民安居乐业。李继隆上书劝阻,说这是徒劳之举。宋太宗被西夏长年的变乱气昏了头,也不管李继隆是国舅爷还是老将军,一概不予理睬。 李继迁远逃漠北,无法维持。于是故伎重演,当年八月,又派张浦和赵光祚到绥州请求投降。随后又派弟弟李廷信到宋廷辩说,称以前的反叛都是受了保忠的调唆,现在悔过了,请求朝廷赦罪。当时宋朝正忙着镇压西蜀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无暇追究李继迁的过错和分析他的托词,乐得息事宁人,也就答应了李继迁的要求,又厚厚赏赐给他一份礼物。特命翰林学士钱若水写了一份诏书给李继迁,其中说:“不斩继迁,存狡兔之三穴;潜疑光嗣,持首鼠之两端。”当宋太宗赵光义沾沾自喜地玩味这些四六对仗的语句的时候,全然忘掉了它们所掩饰的遗祸将给他的儿孙带来多大的麻烦。 吕端持重 至道二年(996年)春,朝廷命洛苑使白守荣押送军粮四十万石到灵州,太宗亲授方略,要他把辎重分作三拨,丁夫各执弓矢自卫,士卒结成方阵,将粮草围在正中,缓缓行进;又命会州观察使田绍斌中途应援,可保万无一失。但是自太宗即位后姑息武臣,武臣不听号令的事屡见不鲜。白守荣嫌把军粮分为三拨护送太费事,便归并在一起一次送去。李继迁闻信后在灵武以南的浦洛河伏击了这支粮队,田绍斌又不加救援,于是四十万石粮草全被李继迁劫走。从此李继迁气焰大盛,率部进攻灵州城,灵州城池虽坚,粮草却少,派人出城求援,又落入李继迁手中。李继迁由此得知灵州虚实,长围灵州不去。 当时宰相吕端建议调发环庆等州兵,分三路直捣平夏李继迁的巢穴,他就不得不从灵州撤围,这是围魏救赵的办法。 参政张洎认为天热乏水,粮草难继,大军无法远涉沙漠,不如静以待之。所谓静以待之,就是放弃灵州的意思。接着他又写了一份很长的奏章,说明放弃灵州的道理,大意是说灵州绝水乏粮,无法与夏人争锋。那样的不毛之地,失之无损朝廷,得之将成为朝廷的重负。原来张洎专门看风使舵,靠揣摩皇帝意旨行事。太宗起初有放弃灵州的意思,被他看在眼中便发了这通议论。哪知太宗已中途变卦,对他的奏章着实讥笑了一通。这可是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但是张洎竟能讲出一大通道理来,这些道理却不是张洎个人的发明,而是汉以来儒者对经营边疆的传统理论。 太宗接受了吕端的意见,九月,分兵五路,直捣平夏。第一路由李继隆率领,从环州(今甘肃环县)出发;第二路由丁罕率领,从庆州(今甘肃庆阳)出发;第三路为范廷召,从延州(今陕西延安)出发;第四路王超从夏州出发;第五路张守恩从郫州(今陕西富县)出发。其中,环州距灵州最近,太宗要李继隆先自环州到灵州,解了灵州之围,然后赴乌白池(今宁夏盐池)与其余四路会齐。李继隆以为灵州道远,便从环州以北的青冈峡出兵,直接向乌白池进发。不久与丁罕部相遇,行十数日连敌兵的影子也没见着,只好回兵。张守恩部与敌相遇,却不交战,也引兵而回。只有王超、范廷召部在乌白池与敌遭遇,大小十余战,虽然也打了些胜仗,却依然拿李继迁没办法。李继迁围灵州一年有余,城中粮绝,中使窦神宝在灵州使人到城外籴粮,乘夜运入城中,又不断出城击敌,李继迁对灵州也是毫无办法。 至道三年(997年)春,太宗又要大举出兵,以步兵都虞侯傅潜为延州路都部署,殿前都虞侯王昭远为灵州路都部署,户部使张鉴督发粮草。张鉴上书说,这些年来,关辅地区的老百姓为战争所累,已是“畜产荡尽,室庐顿空”,不是有粮不交,实在是无物可交。如今春耕大忙季节,再遣官吏督索,有百害无一益。灵州虽说是西部要塞,对于中国实无大用,不如给了李继迁,既使他怀恩不忘,又可免关辅百姓的负担。这番话与张洎所说相同,太宗仍不予理会。三月,军粮已运入灵州,旋即发兵。不巧此时太宗病死,这次军事行动才不得不半途而废。 宋真宗即位后,局面仍然相同:李继迁依然是有利则战,势危则降。宋朝对他的态度是,降则封官,既往不咎;战则奉陪,打来打去。 西北边事便永远没个结果。于是,朝中抛弃灵州的论调愈来愈高了。朝廷重又赐李继迁姓名为赵保吉,封为定难军节度使,而李继迁自称为西平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