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高质量的父母陪伴?

 皓哥儿 2020-02-11

  对于关注亲子育儿的读者来说,“高质量的父母陪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相反,它很熟悉,会出现在各种育儿指南中。从“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到“如何培养孩子的关注力”,“高质量的父母陪伴”仿佛成为了一剂灵丹妙药,专治各种亲子育儿的疑难杂症。

    可是,“父母陪伴”本身就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缺乏一个具体的定义,更不用说在陪伴之前加一个“高质量”了。有家长也许会有疑问:父母陪伴我懂,就是陪着孩子呗。但是“高质量”是什么意思呢?我在家里做家务,一边看着孩子让他自己玩行不行?我每天要上班,下班回来陪他玩一会行不行?我们一起在客厅呆着,我玩手机他玩玩具行不行?

    在今天的这篇文章中,我们试图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解释什么是“高质量的父母陪伴”。




    要理解什么是高质量的父母陪伴,首先我们得把“陪伴”一词分成不同的指标并进行量化。心理学家维高斯基指出,父母的陪伴可以体现在三个不同的角度,分别是认知引导,情绪支持,以及鼓励幼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认知引导指的是在亲子活动中直接教授或者是引导启发幼儿。直接教授法指的是直接告诉或者教幼儿相关知识,例如在幼儿提问时告诉幼儿某种动物的名称、习性等。直接教授法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因为它是最简单(直接告知答案)和最省事(孩子知道答案后不会有后续的活动)的方法。引导启发法指的是不直接告诉幼儿相关知识,而是通过提问等引导方式鼓励孩子自己思考的方法。例如在读完绘本后问孩子:“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知识呢?”引导启发法在幼儿园比较常见,因为老师们通常会用提问的方法来进行课堂教授。至于是否在幼儿家庭中常用,就要看家长们是否喜欢了。这个方法有它的优点:能启发幼儿思考;也有其麻烦之处:幼儿往往不能一次性的得到答案,需要家长们费心费力多次去引导和启发。

    情绪支持指的是在亲子活动中积极鼓励或者严厉管教的情绪态度。例如幼儿在一项活动任务中遇到挫折时,家长表现出的温和鼓励(“宝宝加油,再坚持一会,你一定可以的”)或是严厉批评的态度(“你怎么这么快就放弃了?妈妈不是教过你要做一个勇于探索的人吗?你要是这样,我也不管你了”)。

    而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承担责任分为两种:一种是鼓励幼儿承担更多的责任。例如对孩子说:“你再想想,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做到的?”“这是你的玩具,你应该想出一个解决方法对不对?”另一种是选择自己作为解决问题的责任承担者。比如说:“你看你想了这么久都没想出来,让爸爸/妈妈帮你好不好?”

    那么,这些行为模式是如何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呢?

    研究发现,如果家长在互动的过程中更多的采用启发引导和积极鼓励的方式,幼儿会表现出更好的心里素质。

    这是因为,在启发引导的过程中,家长们对问题解决方法的探究,对问题解决过程的解释和讨论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反思能够给幼儿提供榜样,使他们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时能够运用到这些学习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得到答案。而家长的积极鼓励则有助于激发和保持幼儿解决问题的动机和愉悦的情绪状态,因此有利于提升幼儿的行为和情绪管理。

    所以,家长们在“高质量的父母陪伴”中应该起一个“手脚架”的作用。即做到:(1)时刻关注,知晓孩子在亲子活动或学习任务中遇到了什么困难;(2)在孩子能力范围够不着的地方搭一把手,用启发引导的方式把TA送上去;并(3)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积极鼓励的态度,帮助TA度过难关。用这样的方法陪伴孩子,就不用担心是浪费时间啦!


Reference

Sun, J., & Tang, Y. (2019). Maternal scaffolding strategies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self-regulation in Chinese preschoolers.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89(9), 1525-153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