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厮门的衰落

 笛子8vxrvb7uaz 2020-02-12

说明:如今,除了洪崖洞,千厮门的街巷码头几乎只有那条滨江路了,年轻人外地人可能想都想像不出千厮门当年的热闹和繁华。幸好网上有几张老照片,还可以看出当年的面貌。

 

搬运也好,洗衣也好,行船拉船也好,都是下力。解放后,首先解放出来的是挑水夫,自来水供应一缓解,挑水夫一下子就消失。共产党反对“资产阶级”,让人帮忙洗衣,肯定是“资产阶级作风”,至少是受到“资产阶级好逸恶劳”思想侵袭,不挨批斗也要自作检查,因而洗衣业也逐渐消失。随着轮船、汽车增多,木船业也开始衰落,船夫纤夫也逐渐没了踪影。码头上的搬运工则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到20世纪80年代才消失在市民的视野中。不过,又有“棒棒”来“顶替”,甚至又“繁荣”了二十多年,如今才逐渐在大街小巷里消失。

解放后,可能是工人阶级已经“当家作主”了吧,搬运工也开始了“技术革新”“技术革命”。首先出现的是滑槽,也就是在陡坡处用石灰三合土敷一个光滑的带圆弧的槽形轨道,让货物从高处滑到低处。我记得,千厮门到朝天门那条路上(后来更名为朝千路)就做了好几条。200斤重的大米包、白糖包之类,从朝千路靠坡一面的仓库中扛出来,放在那滑槽上,一眨眼功夫就滑到江边的趸船或驳船上,省了好多力。我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想通,这样简单的东西,花钱也不多,为什么解放前就没有呢?

然后是绞车,也就是专门运货的缆车。大跃进那年,沿江两岸的码头到处都修了绞车。最长的绞车是港务局修的,从千厮门煤码头到棉花街沧白路交汇处。港务局有钱,那绞车修得好,两侧还用砖墙或铁纤之类拦住,没听说出过什么事故。那绞车也是最忙的,存续时间也最久,20世纪80年代都还在用。如今,那绞车虽然拆除,改建成步道,还放置着当年的绞车车厢,作为千厮门那段历史的见证。

大跃进那年,朝天门修了下河引道,汽车可以开到江边,只需要搬运工上车下车,一下就节约了好多人力物力。于是,千厮门也开始衰落。到20世纪60年代,除了有绞车的码头之外,千厮门的其他码头几乎不再停靠货船,只有盐码头有一个趸船,停靠从南充合川来的客船。那时,客船也顺便要装货,于是每天船到时也有搬运工在那儿候着。但客船装的货物毕竟有限,再没有搬运工摩肩接踵的情景。

大跃进失败后,千厮门就开始衰落。除了每天有一班船开往合川外,再也没有其他船来船往。从临江门豆腐石以下,几乎全是专用趸船,没有货来,也没有货去。趸船多,水又流,到千厮门江边洗澡游泳的人也极少。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千厮门就冷清了,纸盐河街、镇江寺那一带甚至破烂不堪,几乎被抛弃。直到滨江路修好,直到洪崖洞修好。

如今,洪崖洞是重庆的一张名片,外地人来重庆都要去逛荡一下。虽然是假古董,但毕竟吸收了很多传统元素,毕竟具有山城建筑特色,也真值得去走走。若干年后,假古董或许就会变成真古董。

修滨江路,在千厮门打了一个隧洞通往东水门,隧洞外面修了立交桥,把千厮门正街掩埋在桥下。然后是都市庭院,然后是御景江山,然后南国丽景,几幢高楼大厦把几乎把千厮门全部霸占,只剩下那条曾经繁忙过的绞车道,让曾经在千厮门住过走过的老人们多少有点记忆。历史总是前进的,重庆也好,重庆城也好,再也不需要这个狭长的滨江街区来作“千厮仓”了。站在洪崖洞顶楼平台上,望着那碧绿的嘉陵江,望着那车流滚滚的滨江路,心中升起的不是伤感而是感叹。感叹城市变化太快,感叹城市更加美好,感叹古人那“千厮仓”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

有朋友请客,邀约我们去千厮炖鸡馆吃饭。在我印象中,当年千厮门哪有什么炖鸡馆哟!正如临江门火锅一样,那城门洞下的老火锅是20世纪90年代才兴起的,那时临江门已经拆迁,正在修魁星楼。这千厮炖鸡馆与临江门火锅一样,历史可能并不长。也好,千厮门已经消失,如果能够留一个炖鸡馆下来,或许也能够为人们怀旧提供一个场所或由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