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书如海一身藏

 年度人物 2020-02-12

诗书如海一身藏

文|廖云新

来源|人民公安报

中国古人读书,十分讲究心境与环境的契合,故有读易松间、谈经竹下之说。尤其读到“临窗漫披卷,凭栏且数星”,或是“窗竹影摇书桌上,野泉声入砚池中”的诗句,总会心驰神往,思接千载。

云新君身为一介草根,不敢自诩为文人雅士,更不敢同古人读书的雅致比肩。但是,我也有过一次“三千里路上京城,诗书如海一身藏”的读书经历。

那是国庆节期间,我只身北上,从襄阳踏上开往北京西站的列车,目标只有一个,到国家图书馆做一次读书休闲之旅。启程前我还给自己的这次旅行归纳为“文化氧吧,精神瑜珈,心灵鸡汤”呢。

北京图书馆

到北京的那天,国家图书馆新馆落成不久,刚对读者开放。我在距国家图书馆仅一路之隔的国家气象局招待所住下后,便迫不及待直奔国图,怀着文化“朝圣”的心态,想一睹她的尊容。我到的时候,已过晚上八点,但国图并未闭馆。因没办读者卡,被图书管理员礼貌地拒之门外。我不甘心,央求了几句。北京不愧为首善之区,管理人员很好商量,她让我把身份证暂押,挥手放行。遗憾的是,国家图书馆每晚9:30分闭馆,我只能浅尝辄止。

第二天上午,我凭身份证免费注册接过读者卡后,便从一楼逐层“跑马观花”起来,兴奋得像一只忽然闯入茫茫大草原的羊,面对满目葱绿,一时竟不知从何处开始啃吃第一口“青草”。当年在武汉大学读书时,觉得武大图书馆的藏书量已叹为观止,蔚蔚然无可与之媲美。但置身国家图书馆,我只能发出“不可同日而语”的感叹。藏书量居全球第四位的国家图书馆,那满架排山倒海般的书刊令我头晕目眩,挑战着我眼球转动的极限,不禁想起陆游那句“万卷纵横眼欲枯”的诗句。

北京图书馆

袁枚说,“书非借不能读也”。想到自己三千里路迢迢而来,要耗去不少银子,自是不敢懈怠。“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接下来几天,我每日早去晚归,隐于馆室,藏身书海,神交古人,心游万仞。虽是泛泛而读,观其大意,不求甚解,但也颇有心得,感悟良多。不过,在国家图书馆看书也有苦处。且不说不能烹茶煮酒伴读书,就连我嗜烟的爱好也被生生剥夺,失去了吞云吐雾的自由。但一想国图乃文雅之所,知识“圣殿”,也就释然。

国家图书馆虽身处京华闹市,但馆内却不闻车马喧闹之声,实乃读书好去处。每天来的读书人如过江之鲫,国图安静处透着热闹,她并不寂寞和孤独。在人文之风日渐式微,书香难抵铜臭,精神与灵魂流离失所的浮躁社会,每天看到这些读书人,我便会心生感动。目光相互对视的刹那,是心灵的交汇,彼此传递着无声的问候。大家虽天各一方,互不相识,但在这里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读书人”。此情当以白石老人的诗“对面只有知心友,两旁俱无碍目人”来表达我对他们的崇敬。

北京图书馆

苏轼说,“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此话看来过于壮怀激烈,慷慨激昂。到国图一看,不要说“立志读尽人间书”,就是面对一馆之藏也只能望洋兴叹,恨不能“再活五百年”。相比之下,倒是诗圣杜甫的“男儿须读五车书”来得低调、实在,多少有点可操作性。但即便做到,也不过沧海一粟,不得不感叹吾生有涯而书海无涯。唉!还是脚踏实地,在耳聪目明的时候尽其所能多读几本书吧,让自己的灵魂在书香中诗意的栖居,想来也是人生至境!

【本文作者简介】廖云新,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曾供职于省级、中央级新闻媒体十余年。现为当代人物网总编揖。2008年至今,用本名和笔名在《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广州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南方日报》《解放军报》《楚天都市报》《湖北日报》《新民晚报》 香港《文汇报》《做人与处世》《演讲与口才》《辽宁青年》《经典杂文》《中国青年》《山东青年》《意林》《思维与智慧》《钟山风雨》《文史博览》《文史月刊》《华人时刊》《南风窗》等知名报刊发表散文、文化随笔、时评、杂文1600余篇(次),近百篇文章被《报刊文摘》《海外文摘》《特别关注》 《读者》以及人民网 新华网 新浪 网易 搜狐 腾讯 凤凰网等知名网站转载。《说谎与测谎》《给善心一个容器》《文化一脉说家训》等文章被多个省市选入语文中高考模拟试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