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和麻黄附子汤方证比较

 神秘的侠客d83f 2020-02-12
赖海标经方医学工作室 孟繁甦
_

《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方证主治太少两感证。太少两感证既可有脉沉、欲寐、四肢不温的少阴阳虚见证,也可有恶寒、发热的太阳表证。麻黄附子细辛汤用麻黄发太阳之汗,以解其在表之寒邪;以附子温少阴之里,扶植命门之真阳;细辛性热味辛,通彻表里,走表助麻黄发汗,走里助附子散寒。三药合用,是在温经助阳之中微微发汗,以散寒邪,又在发表祛寒之间维护阳气,以温少阴。

《伤寒论》第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条亦属太少两感证,当与上条鉴别。“二三日无证” 是本证的辨证要点,因少阴病多为里阳虚衰,表证期往往很短暂,迅即阳虚寒化而出现典型的少阴里虚寒证。现得之二三日,尚未见厥利等里虚寒证。一者说明邪虽在表,但表邪已衰;一者说明里虚不甚,故未传变。本证较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更为轻浅,因此微发其汗即可。

以上两条,俱当无汗,因除非亡阳,阴证一般不会汗出。302 条也当有“反发热”。“二三日”后,是表证即将消失,里证将要出现之时,故文中特指“无里证”。以“微发汗” 知,发热只是“身微热”而已。

麻黄附子甘草汤即麻黄细辛附子汤减去细辛,加炙甘草而成。因表邪更轻,故不需细辛外通内助;用炙甘草之甘缓以达微微发汗之目的。

《经方实验录》曾记载了一医案,医案中五岁男童少阴病治疗痊愈后,复感风寒后,复发嗜寐之恙,脉转微细,又再现少阴病象,以麻黄附子甘草汤轻剂与之,四日而愈。可见麻黄附子甘草汤对于太少两感证之轻症有效。

麻黄附子汤是将麻黄附子甘草汤中的麻黄由二两改为三两,另名“麻黄附子汤”(《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主治水气病脉沉小属少阴者。方中用麻黄宣肺、发汗、利水,宣肺可复肺气宣降之常态;发汗可使水气从毛窍而外泄;利尿可使水湿从小便而迅走。附子温肾阳以助气化,甘草调和诸药。三药相伍,既能调理肺肾之功能,又可排泄体内之积水,对肾阳不足之水肿病,投之每有效验。可见麻黄附子汤和前两者不同,主治少阴阳虚水泛,麻黄虽有解表之效,在此处应用不在解表,而在于发汗、利水,以解水气病。

可见,麻黄附子细辛汤病重势急,外寒与里寒均较重,故以麻、附配细辛,助阳发汗,使表里之邪速解;麻黄附子甘草汤病轻势缓,故用麻、附配甘草,助阳益气而微发汗,使表里之邪缓缓而解;麻黄附子汤,重用麻黄宣肺、发汗、利水,附子温肾阳以助气化,以解少阴水泛。

赖海标按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和麻黄附子汤均是治疗太阳少阴合病之方,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为少阴阳虚于内,太阳寒郁于外;麻黄附子汤证则是少阴阳虚于内,寒水泛滥于表。相同点是少阴阳虚,命门火衰。不同点是,前者为无形之寒气郁于外,后者是有形之寒水泛于表。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病性相同,只是轻重缓急之别。

麻黄、附子、细辛、甘草四味药中,麻黄、附子、细辛为动药,走而不守,动窜不居;甘草为静药,守而不走,益胃生津。麻黄发散阳气,附子既温阳又通阳,细辛沟通太阳和少阴,通彻表里,引阴出阳,因此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适合于阳虚寒凝之重证、急证。甘草甘缓守中,使麻黄、附子药力和缓而持久,因此麻黄附子甘草汤适合于阳虚寒凝之轻证、缓证。麻黄附子汤温阳发汗,治阳虚水泛之“一身悉肿”。麻黄剂量由二两加至三两,挣脱附子的“地心引力”而开“鬼门”,发汗利水以消肿。麻黄附子甘草汤和麻黄附子汤两方虽药味相同,但后者麻黄加量后,其治疗重点则由祛太阳“无形之寒气”,改为散太阳“有形之寒水”,个中差异,值得玩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