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影像方志| 杭锦旗:稀马鞍精美绝伦世国宝惊艳世界 古如歌悠远绵长植树治沙绿色发展

 风吟楼 2020-02-12

CCTV-10

2020.2.8 15:38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内蒙古卷 杭锦旗篇

杭锦旗篇  预告片

杭锦旗北靠黄河,全旗有近一半的人生活在黄河南岸。两千多年前,以黄河“几”字湾为核心的南岸地区被称为河南地,这里长期是北方游牧部落和中原王朝征战的沙场。

河南岸东南方向不足五十千米处,有一座汉代古城遗址——霍洛柴登古城。

“朔方”一词因为《诗经》在人们口中传颂千古,如今,朔方古城早已风流云散,唯留下汉代铸币遗迹供后人遐想。

霍洛柴登古城和朔方城,都是西汉抵御匈奴的驻军重镇,它们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繁华过往,也是研究杭锦旗西汉时期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料宝库。

公元1644年,清军入主中原。清廷继续对归附的蒙古部众实行“分而治之”的盟旗制。五年之后,这片土地因杭锦氏占多数,故称杭锦旗,一直沿用至今。

稀世国宝惊艳世界

在鄂尔多斯市中心,有一座以金色和青绿色为主的球形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的设计灵感,正是来自杭锦旗四十多年前出土的艺术瑰宝——鹰形金冠。

1972年冬天,专家在沙漠组织考古发掘。

在众多出土的金银器中,一个极具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的冠带头饰,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头饰的冠顶一只雄鹰展翅傲立,冠带浮雕狼羊咬斗的图案,雄鹰头尾可自如摆动,栩栩如生,富丽堂皇。专家确认,这是一个战国时期以金器为主的王冠,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唯一一个匈奴王冠。

作为连接中原和北方草原的重要通道,鄂尔多斯地区接纳吸收了中原地区先进的铸造冶炼技术,生产了大量以动物纹饰为特征的金属器,考古界将它们统称为“鄂尔多斯青铜器”。鹰形金冠,代表了北方游牧民族金属铸造业的最高水准,也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中的稀世珍品。

次年,考古专家在杭锦旗境内进行了更大范围的勘探。在距离鹰形金冠发现现场不到四千米的桃红巴拉村,七座战国时期的匈奴墓葬遗址,和大量的青铜器被发掘出来。

自1981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开展以来,杭锦旗境内发现匈奴墓葬十余处,出土各类文物上千件,涉及到生活起居、民俗风情等各个方面,杭锦旗也因此成为研究匈奴部落的资源宝库。

古如歌悠远绵长

如果说什么声音能代表草原的贵族,那便是古如歌了。古如歌也称古如都,在蒙古语中是国度、朝政的意思,它见证了一个王朝的繁华过往,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它被誉为蒙古族古典音乐的“活化石”和蒙古文明的“活标本”。

相传古如歌是蒙古皇室贵族在宫廷举行隆重仪式时演唱的大型仪式歌曲,流传至今已有800余年。与奔放随性的蒙古短调不同,古如歌属于更讲究演出场合和演唱内容的蒙古长调。

2008年,杭锦旗古如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二十多年前开始,古日巴斯尔相继采访了40多位老一辈古如歌民间艺人,曾经连续录制四天四夜,收集整理了近50首古如歌曲目。

2019年8月22日,全球第九届民俗锦标赛在保加利亚隆重举行,杭锦旗古如歌代表亚洲获得金奖。

手工马鞍精美绝伦

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里,陈列着206副马鞍,它们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且制作工艺、风格各不相同,这是马背文明与雄风的象征。对苏雅拉图来说,精美绝伦的马鞍就是游牧民族的诗意图腾。

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苏雅拉图,跟着父亲学习制作马鞍已经近十年了。他的手艺远近闻名,最近找他制作马鞍的人络绎不绝。

对于制作者来说,制作马鞍必须具备木工、打铁、皮雕刻等多种工艺技能。在制作马鞍的整个过程中,鞍架的设计尤为重要。

在蒙古人心中,马鞍是伟大而神圣的,它将骏马与英雄紧紧连接在一起。每当做好一副马鞍,要选一个良辰吉日,在敖包下郑重交接。

植树治沙绿色发展

库布齐沙漠位于黄河“几”字弯南侧,是世界第九大、中国第七大沙漠,也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漠。杭锦旗就处于库布齐沙漠的腹地,过去全旗70%的土地被流沙覆盖。

1997年6月,一条南起杭锦旗锡尼镇,北至巴彦淖尔市乌拉山镇,全长115千米的锡乌扶贫穿沙公路正式动工。

边修路边治沙,历时3年,锡乌公路终于修建完成,大漠深处崛起了一道绿色长廊。

二十五年间,从沙栅固沙到水汽种树,五十万平方米的荒漠已经逐渐披上绿装。

如今在当地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工程治沙和生物治沙双管齐下,通过飞播造林、人工育林等科技手段治理沙漠,这片“死亡之海”正在转变成“绿色海洋”。

独贵塔拉镇图古日格嘎查地处鄂尔多斯高原,全年日照在3180小时以上,属于我国太阳能富集区域。

自2015年正式开工以来,仅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一座占地面积近30平方千米的光伏电站就建设完成,并成为全国沙漠地区最大的光伏发电站之一。

光伏发电站的员工们通过长时间不断实践,摸索出一种“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板间养殖”的立体生态产业模式,这种模式为村民开辟了沙漠中的牧场,凭空给村民增加了近30平方千米的绿色生态空间,开创了沙漠地区光伏发电与生态固沙相结合的成功先例。

今天,库布齐沙漠现已成为无数沙漠爱好者驰骋的战场,位于沙漠腹地的七星湖、夜鸣沙等自然景观更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一幅幅浓缩几代人心血与智慧的生态画卷,正在阴山南麓的黄河南岸徐徐展开。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平平安安过大年!

中国影像方志

《杭锦旗篇》

播出时间:2月8日 15:38

监制 / 闫东  主编 /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田楚韵 胡悦 任薇(实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