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在璀璨的中华文明银河中是最耀眼的星,唐诗可以分成很多种:田园诗、边塞诗、浪漫诗、送别诗等等,其中送别诗是其中的一个大的分支,但凡诗人在与友人、爱人、家人告别时,都会即景赋诗一首,送别诗最著名的莫过于李白的《赠汪伦》还有《送孟浩然之广陵》以及王勃的《送杜少府之蜀州》,可以说送别诗中名篇济济。 点击加载图片 由于在古代没有今天的高铁、飞机,想去哪就去哪,那时候的人们出行只能靠两样东西:脚、马。 朋友、恋人之间一旦分别,可以说想要见一面是很困难的,因此十里相送显得是那么重要。一般还会在送别之地摆下酒宴,送上最诚挚的祝愿,此时,赋诗一首表达自己的不舍之情也就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从而催生出了众多流传千古的送别诗。 点击加载图片 然而,这虽然同是送别诗,诗中承载的感情多是不舍与离别后的期盼归来再度相逢,可是在写作手法上往往千篇一律,没有很多的创新。 当然,凡是有例外,写法感情双优的诗也不少,比如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这首诗其立意之高、写法之巧至今无人超越,其中还暗含着一个千古谜题。 这首诗就是“诗佛”王维的一首《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点击加载图片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王维在刚开始就直接来了一句“山中相送罢”。很显然,他已经将人送走了,就完事了! 可是,王维送的究竟是谁?去哪了?怎么送的?都没说清楚,只是一个“罢”简单地说明了王维刚才是去送人了,语调看起来非常轻松,并没有我们常说到的送别诗中所涵盖的一系列的感情或者离别时的愁绪。 没有,有的只有漫不经心,似乎不关心离开的那个人或者关系不到位,总会给人“走就走了吧,无所谓!”的感觉。 后一句“日暮掩柴扉”,更显散漫无意。大家都知道,晚年的王维是在山中隐居,他的生活自然很简单,早上出去散步,傍晚回来吃饭睡觉,这里的“掩柴扉”即是在回家之后把院子的木头门关上。可是这个动作与送别貌似没什么关系啊! 点击加载图片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答案揭晓。 这两句是有出处的: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 原文的意思是指因游子长时间不归家,家里人为其而叹惜之意。 王维在此处巧妙地对原文举子进行了修改,就说明他在送别时其实是满含不舍与担心不归之意的。 点击加载图片 原本没头没脑的诗句打了这里才真正显示出其本来面目:与朋友的依依惜别。 原本的似是而非,不知所云在这里全部显示出了诗人王维的真感情,是因为对友人的不舍才变得不知所云,不知所措,友人的离去给王维心中带来的只有离愁,满腹的被愁绪充斥,哪还有闲心做别的事情呢? 看似“没心没肺”,实则是依依不舍。 这就是王维在写法上与众多的送别诗不同之处,写法高明,立意深远,令人叹服!因为一般送别诗中:人物、时间、地点都会通过诗句为广大读者交代清楚,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岑参“大雪之中”送“武判官回京”,王勃送“杜少府”去“蜀州”等。 点击加载图片 王维这首《山中送别》却很特别:题为《送别》,却不写送别谁,也不写送别对象要去哪里,甚至连送别的过程也不写。对于诗中送别的对象是谁?以及送别的具体地点在哪里? 总之,王维此诗绕开送别之时,直接写到了送别后自己的心态与生活细节,反而更加动人心弦,立意之高真是无人能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