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应用中医药诊疗康复的手段,对于慢性病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中医养生可以有效的调养脾胃,促进消化系统疾病功能尽快恢复。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顺应自然、形神兼养、保精护肾、调养脾胃。脾胃养生的地位正如国医前辈张景岳所言:“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我,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当以脾胃为先“(《景岳全书.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脏腑器官、营卫经络、形体官窍,无不仰仗于脾胃,元气之滋养全在脾胃。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胃,方能发挥其作用。故脾胃强弱与人体之盛衰、生命之寿夭关系非常密切,脾胃健旺协调是机体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基本需求。调养脾胃同时又是治疗慢性病的重要手段,下面从养生和治疗慢性病两方面进行阐述: 1、调养脾胃从好的养生习惯开始 “养生”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好的习惯,是一种日常行为的生理化要求,符合生理规律的理念和要求可以称之为养生观念的基本要求,著名的唐代养生医家孙思邈享年一百多岁,在总结养生的要领时提出“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故养性必先知自慎也”,也就是说“天有盈虚变化,人有安危之时,自己不能谨慎自养,那就不能有济于事了。所以养生一定首先要知道自慎,知道有所敬畏的原则和道理,才有可能区践行好的养生习惯;脾胃为仓禀之官,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也就是说胃有容纳消化食物,脾有吸收传化营养物质的功能,脾胃是提供人体生命营养来源的根本,调养好脾胃是维护脏腑功能的重要手段,下面从几个好的养生习惯开始: (1).好的静心习惯:好心境需要好的静心习惯来进行自我调节和管理,好心情才有好胃口,养成“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心理养护状态,才能促使“肝气疏泄,气血条达”,而胃口常开,这样才能保障营养物质摄入和正常的运转,为生命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物质,保持积极的心态是“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基本要求,也是让机体发挥的强健免疫功能的有效方法,“养心”是“养生”的高境界要求,“养心”就是保持静心的态度,积极的去面对一切,“阳光的生活”才是“养生”意义的价值所在。 (2).好的饮食习惯:三餐按时有规律的进餐,做到“饮食有节”,才能让消化系统有序的工作;营养合理才能确保正常的生理需要;食物卫生确保“饮食有洁”才能杜绝病从口入;烟乱脾胃,酒伤肝胃当以戒之。 (3).好的生活习惯:按生命作息规律办事,做到“起居有常”是“精神内守”的生理要求;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才能“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4).好的养生习惯:把好的养生理念和日常生活的好习惯有机的融合,是我们需要去不断追求自慎的方向和目标。 (5).好的个性习惯:“先天之精秉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每个人的先天不同,后天环境不同,个性也不同,辨证养生是每个人需要去面对个性化课题,直接与医生沟通是解决个性化养生的重要途径。 2、治疗慢性病从调养脾胃入手 治疗慢性病调养的方法基本原则是调节和补养脾胃:慢性病的最终结果,是久病必虚、久病必乱。因为脏腑功能逆乱需要调节、精气衰败需要扶正,下面从几种常见脾胃病的调养入手,阐述进行干预的方法:(1)消化性溃疡,(2)慢性胃炎,(3)慢性肝炎,(4)慢性结肠炎,(5))饮食调养。详情见相关的各自篇幅。 总之:搞好脾胃养护需要从日常好的养生习惯开始:(1)平静心情,(2)饮食有节,(3)营养合理,(4)起居有常,(5)个性调养。调养脾胃之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益脾气、养胃阴、调升降、节饮食、和脾胃、常运动。 |
|